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是目前为止唯一能达到胰腺癌治愈目的的治疗手段,其中根治性切除切缘阴性对患者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新辅助治疗概念的提出,对交界可切除和局部晚期胰腺癌进行术前放化疗,可以使其转换为可切除的胰腺癌,但是要保证根治性切除且边缘阴性就需要对受侵犯的血管,如肠系膜上动脉、静脉,肝动脉,腹腔干,门静脉等进行切除和重建。当前,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性血管切除重建没有统一标准,疗效也各不相同。本文旨在对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性切除血管重建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癌 新辅助治疗 根治性切除 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连续收治的130例接受PD的患者资料。男性74例,女性56例,年龄[M(IQR)]为62(16)岁(范围:22~84岁)。其中29例患者术后发生NAFLD,设为NAFLD组;101例患者未发生NAFLD,设为非NAFLD组。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与术后相关指标;(2)PD术后新发NAFLD的相关因素。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向前法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D,术后6个月内NAFLD的发生率为22.3%(29/1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糖尿病、术前甘油三酯水平、胰腺癌是发生NAFLD的相关因素(t=-2.655、χ²=4.563、U=-2.192、χ²=7.04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是否患有胰腺癌是PD术后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相关因素(OR=2.849、1.214、4.165,P值均<0.05)。结论性别、体重指数、是否患有胰腺癌是PD术后患者出现NAFLD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胰腺癌肝转移的发病比例更高、预后更差。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进步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胰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概述了胰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特点,并对目前的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微创治疗、手术治疗的进展做了简要总结。

  • 标签: 肝转移 胰腺癌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壶腹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收治的93例因壶腹癌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分为胰瘘组和非胰瘘组。对围术期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壶腹癌患者PD后出现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44例壶腹癌患者PD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47.3%(44/93)。术后腹腔引流液培养中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25.8%)、粪肠球菌(19.4%)、阴沟肠杆菌(11.8%)、屎肠球菌(1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瘘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及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与非胰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OR1.029,95%CI1.003~1.055,P=0.026),术后腹腔引流液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OR8.671,95%CI2.366~31.772,P=0.001)、粪肠球菌(OR10.497,95%CI2.306~41.776,P=0.002)、屎肠球菌(OR22.580,95%CI2.303~221.403,P=0.007)是壶腹癌患者PD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壶腹癌患者行PD后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及术后腹腔引流液培养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 标签: 壶腹癌 胰腺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以往临床药师对外科患者围术期的药学管理介入较少,主要涉及术后镇痛药管理。近2年来,临床药师发现围术期患者常患有某些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因缺乏围术期药学管理和评估,可能增加患者术中出现意外或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2020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因对长期服用泼尼松龙片可能导致困难气道未能在术前被充分评估,麻醉后出现了面罩通气困难及插管困难,手术被迫终止。这起事件引起药师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始对围术期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管理,包括制定了多项围术期常用药管理规范,开设了对日间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药学服务门诊,对住院手术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围术期药学管理。半年后,对临床药师加强围术期药学管理工作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医师、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98.2%、99.1%和93.9%。

  • 标签: 围术期医学 药学服务 药剂师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ERCP减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接受减黄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RCP减黄手术,患者术后每日中位鼻胆管引流量675 mL(400~1 500 mL),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管炎,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轻症胰腺炎。接受减黄手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为(173.3±62.8)μmol/L,外科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35.6±13.9)μmol/L。结论精准ERCP引流术能够有效降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减少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后续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肝门胆管肿瘤 内镜引流术 鼻胆管 精准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肝脏储备功能(LFR)受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脏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最终入组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8.6岁。将患者分为LFR明显受损组(n=11,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即ICG R15≥20%)和对照组(n=162,ICG R15<20%)。比较两组VTQ、FIB-4、血小板计数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FR明显受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诊断LFR明显受损的效能。结果LFR明显受损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VTQ和FIB-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FIB-4(OR=2.112,95%CI:1.342~3.325)和VTQ(OR=4.382,95%CI:1.380~13.918)是LFR明显受损的危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FIB-4、VTQ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LFR明显受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098(灵敏度72.8%、特异度90.1%、准确度89.0%)、0.990(灵敏度90.9%、特异度79.0%、准确度79.8%)和1.8 m/s(灵敏度81.8%、特异度77.8%、准确度78.0%)。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LFR明显受损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FIB-4和VTQ。结论基于VTQ和FIB-4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LFR明显受损的效能良好,VTQ可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术前评估LFR。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功能试验 弹性成像技术 回归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胰切除术治疗胰腺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行全胰切除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2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60.9±9.4)岁,16例为计划性手术,9例为非计划性手术。25例患者中胰腺癌15例(其中4例接受新辅助或转化治疗),弥漫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6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术后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占36%(9/25)。围手术期死亡1例,二次手术者1例。术后6个月(24例随访患者中2例死亡)空腹血糖水平(8.9±1.6)mmol/L,胰岛素用量(30.7±10.6)U/d,胰酶制剂用量(1.1±0.3)g/d。生活质量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对于部分胰腺疾病,行全胰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于胰腺癌患者,全胰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胰腺疾病 胰腺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术中改行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肝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同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两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同一治疗组完成的8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三镜组(n=42)和两镜组(n=41),三镜组中患者均行同期三镜联合手术(同期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两镜组中患者均行ERCP后择期行LC,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167.98±47.37) min、50(50, 100) mL、100%(42/42)、(2.10±0.76) d、3(3, 4) d,两镜组分别为(143.80±34.47) min、50(50, 50) mL、85.4%(35/41)、(1.53±0.99) d、2(1, 3) d,两组相比,三镜组均高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三镜组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3.46±0.77) 万元、0(0/42)、2.38%(1/42),两镜组分别为(4.22±1.50) 万元、9.8%(4/41)、19.5%(8/41),两组相比,三镜组均低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炎及胆瘘。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ERCP后择期LC均安全有效,且各具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治疗团队的技术优势合理选择。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病 腹腔镜 三镜联合手术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8版肿瘤TNM分期系统N分期、阳性淋巴结数目(pLN)、阴性淋巴结数目(nLN)、淋巴结转移率(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预测肝门部胆管癌(PHCC)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2015年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669例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6例,女263例;年龄为(66±11)岁,年龄范围为29~92岁。观察指标:(1)PHCC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2)PHCC病人随访和生存情况。(3)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N1期和N2期病人预后比较。(4)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预测病人预后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X-tile 3.6.1软件确定pLN、nLN、LNR和LODDS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化为分类变量。将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根据AJCC第8版肿瘤TNM分期系统N分期及由X-tile软件计算5种分期标准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分为N1期和N2期。计算赤池信息量准则(AIC)、一致性指数(C-index)和1、3、5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分期标准的评估效能。结果(1)PHCC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T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PHCC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χ2=17.893,10.196,25.177,76.70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为低-未分化、T分期为pT3~pT4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384,1.262,2.067,95%可信区间为1.145~1.673,1.032~1.543,1.698~2.515,P<0.05)。(2)PHCC病人随访及生存情况:66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病人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1~1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6.5%、40.7%、32.1%。669例病人中,359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其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1~1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4.2%、54.1%、45.0%;310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其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1~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7.3%、25.0%、16.7%。两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07,P<0.05)。(3)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N1期和N2期病人预后比较:310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中,AJCC第8版N分期(N1期为1枚≤pLN≤3枚、N2期为pLN≥4枚)分别为228例和82例,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9.0%、26.6%、18.1%和62.3%、20.1%、1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4,P>0.05)。pLN分期(N1期为1枚≤pLN≤4枚、N2期为pLN≥5枚)分别为251例和59例,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9.1%、27.1%、19.3%和59.2%、15.2%、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3,P<0.05)。nLN分期(N1期为nLN≥16枚、N2期nLN≤15枚)分别为70例和240例,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3.9%、31.9%、22.2%和65.3%、22.9%、1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5,P<0.05)。LNR分期(N1期为LNR≤0.32、N2期为LNR>0.32)分别为184例和126例,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4.2%、29.7%、19.9和56.9%、18.0%、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3,P<0.05)。LODDS分期(N1期为LODDS≤-0.65、N2期为LODDS>-0.65)分别为185例和125例,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4.3%、29.5%、18.4%和56.6%、19.8%、1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4,P<0.05)。(4)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预测病人预后的准确性:根据AJCC第8版肿瘤TNM分期系统N分期、pLN、nLN、LNR、LODDS标准绘制PHCC病人术后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AUC分别为0.530、0.534、0.534、0.594、0.597,0.534、0.549、0.542、0.571、0.575,0.531、0.568、0.553、0.566、0.570。AIC分别为2 472.768、2 468.430、2 469.987、2 466.035、2 465.737。C-index分别为0.529、0.531、0.535、0.563、0.564。根据LODDS行淋巴结转移分期,病人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值和C-index值最大,AIC值最小。结论肿瘤为低-未分化、T分期为pT3~pT4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PH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DDS分期标准绘制PHCC病人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值和C-index值最大,AIC值最小。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影响因素 区域淋巴结转移 阳性淋巴结对数概率 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病原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连续收治的78例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病原谱,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5(57.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男性(OR=7.765,95% CI=1.895~31.815)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红细胞计数(RBC)增加(OR=0.151,95% CI=0.038~0.592,最佳截断值3.7×1012/L)和术后第一天总胆固醇升高(OR=0.227,95% CI=0.083~0.626,最佳截断值3.5 mmol/L)为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95% CI=0.707~0.902,P<0.05)。286份胆汁样本培养出病原体205株,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681份潜在感染部位的样本培养出病原体230株,依次为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念珠菌属和黄单胞菌属。61.5%的患者感染部位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结果一致。结论男性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RBC增加和术后第一天总胆固醇升高则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无阳性胆汁培养结果的患者术前可考虑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生素。积极监测术前、术中和术后病原学培养,对于围术期抗生素选择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切除 胆肠吻合 术后并发症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对符合指征的患者实施术前胆道引流(PBD)已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但PBD适应证的把握仍然未能统一。PBD主要包括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和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3种方式。对于PBD方式的选择,目前不同中心意见各异,争议主要集中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与肿瘤种植、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成功率、耐受性和胰腺炎风险以及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作为内引流的优缺点等方面。此外,PBD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胆管肿瘤 引流术 肝门部胆管癌 术前胆道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68例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6例,女72例;年龄为(64±13)岁,年龄范围为38~75岁。168例患者中,术前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36例,术前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8例。所有患者行PD。观察指标:(1)手术和随访情况。(2)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3)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情况、饮食及营养状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和随访情况:168例患者成功完成PD,术后恢复顺利,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168例患者术后空腹血糖为7 mmol/L(5~9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 mmol/L(7~14 mmol/L),每天排便次数为(2.4±1.2)次/d。所有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168例患者中,排除术前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实际132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6个月,132例患者中,47例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5.61%(47/132)。168例患者中,排除术前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实际16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6个月,160例患者中,68例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2.50%(68/160)。(2) 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性别、代谢综合征、慢性胰腺炎、切离点、术后化疗是影响PD后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χ2=5.300,6.270,4.473,4.392,5.39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有代谢综合征是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5.252,5.364,95%可信区间为1.362~6.382,1.891~12.592,P<0.05)。(3)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体质量指数、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切离点、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胰腺纤维化是影响PD后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χ2=1.691,4.910,7.763,5.605,4.663,7.7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18.5 kg/m2、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171 μmol/L是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695,5.231,7.623,95%可信区间为1.232~7.324,2.161~6.893,1.562~5.235,P<0.05)。结论男性、有代谢综合征是PD后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18.5 kg/m2、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171 μmol/L是PD后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壶腹部肿瘤 内分泌功能不全 外分泌功能不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两种营养评估方法在肝癌肝切除加速康复模式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肝癌手术切除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15例;年龄35~74岁,中位年龄6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分别依据NRS2002、PG-SGA评分将患者分别分为营养不良风险组和正常营养组。两组营养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NRS2002营养不良风险组患者术前平均握力(29±8)kg,明显低于正常营养组的(34±7)kg(t=-2.364,P<0.05)。NRS2002营养不良风险组术后总体并发症为73%(11/15),肺部感染发生率27% (4/15),明显高于正常营养组的43% (32/75)、4%(3/75) (χ2=4.712,8.954;P<0.05)。PG-SGA营养不良风险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3/20),明显高于正常营养组6%(4/70) (χ2=0.041,P<0.05)。结论在肝癌肝切除加速康复模式下,与PG-SGA评分相比,术前NRS2002评分能更准确反映术前患者营养状况,更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营养状况 肝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