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飞行员高血压疗养员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 2017年 5月 ~2018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80例飞行员高血压疗养员 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将所有疗养员 分为对照组 40例、观察组 40例,比较两组疗养员 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疗养员 通过不同护理干预呈现出不同护理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5.00%,对相关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疗养员 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到飞行员高血压疗养员 中可改善疗养员 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飞行员高血压 心理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脂肪肝飞行员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 2015年 7月 ~2016年 7月我院收治的 50例脂肪肝飞行员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 25例、观察组 25例,比较两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脂肪肝飞行员中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可有效改善疗养员 不良症状,提高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健康教育 脂肪肝飞行员 护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飞行员脂肪肝 疗养员 中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我院 2015年 5月 ~2017年 5月收治的飞行员脂肪肝疗养员 84例为研究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2例、观察组 42例,比较两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 59.52%,观察组有效率为 95.2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飞行员脂肪肝疗养员 中可有效改善疗养员 的不良症状,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飞行员脂肪肝疗养员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高血脂飞行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笔者将选择我院 2015年 5月 ~2016年 5月收治的高血脂飞行员 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将 1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 50例、观察组 50例,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脂飞行员疗养员 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使疗养员 不良症状得到改善,提高疗养员 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高血脂飞行员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癫痫患者亲子冲突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在1例因亲子冲突而引发癫痫频繁发作、抑郁心理和厌食行为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癫痫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叙事护理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型和叙事护理的5个核心技术:外化、改写、重塑、界定仪式和治疗文件,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及父母共进行了3次叙事疏导,出院后进行2次电话随访,对亲子冲突问题进行心理干预。结果经过叙事心理干预,未再出现亲子冲突引起的癫痫发作,抑郁状态缓解,无厌食行为,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结论叙事护理有助于解决患者与父母间的亲子冲突问题,促进身心恢复。

  • 标签: 叙事护理 亲子冲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癫痫
  • 简介: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2月18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磷酸氯喹作为抗病毒试用药物之一,其后又于同月26日发布了《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2020年3月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磷酸氯喹给药方案进行了修订。磷酸氯喹半衰期长、全身分布广泛,易在体内蓄积,且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本文结合磷酸氯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给药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在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参考,以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 标签: 氯喹 冠状病毒感染 药代动力学 临床方案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报告了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实施叙事护理的过程。根据叙事护理的叙事理论模型,在患者住院期间共进行3次叙事疏导,干预效果显著。患者能正确面对应激事件,有效应对负性情绪,获得身心康复。

  • 标签: 护理 叙事护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应激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声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声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 标签: 下丘 双耳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