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体暴露于电离辐射后会引发各个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先暴露于射线的器官,其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是研究的热点。放射皮肤损伤(RISI)最常见于放疗后,还可见于核工业生产、放射实验室和工业探伤等意外核事故。RISI形成后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RISI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笔者回顾归纳总结了RISI的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损伤 皮肤 放射性皮炎 治疗
  • 简介:摘要放射皮肤纤维化是电离辐射作用于皮肤组织后的晚期效应,是放射核事故和肿瘤放疗等之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外观的改变、皮肤弹性消失与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管扩张、疼痛与瘙痒,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进展性的纤维化,反复出现皮肤感染。目前关于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针对的救治手段及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深入探索电离辐射所致放射皮肤纤维化的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放射皮肤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 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皮肤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及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受照射皮肤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为检测Fer-1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辐照后的影响,按照射与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Fer-1组、单纯照射组、照射+Fer-1组。采用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X射线照射以及Fer-1处理对HaCaT细胞存活和细胞死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X射线照射以及Fer-1处理后对HaCaT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X射线照射以及Fer-1处理对HaCaT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X射线照射以及Fer-1处理对铁死亡相关蛋白ACSL4和GPX4表达的影响。结果单纯照射组经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t=5.63、8.74,P<0.05),LDH的释放明显增加(t=3.98、5.08、9.27,P<0.05),Fer-1能够提高受照射皮肤细胞存活率(t=5.79,P<0.05),降低LDH的释放量(t=12.36、11.96、18.13、9.96,P<0.05)。单纯照射组经10 Gy的X射线照射后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升高(t=9.59,P<0.05),克隆存活能力明显减弱(t=4.26,P<0.05),而Fer-1能够降低X射线照射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升高(t=6.48、17.04,P<0.05),增加受照射皮肤细胞的克隆存活能力(t=3.96,P<0.05)。10 Gy的X射线照射会导致ACSL4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PX4的表达水平的降低,而Fer-1的治疗能促进ACSL4和GPX4的表达水平恢复正常(t=5.23、7.16、4.78、8.29、6.43,P<0.05)。结论铁死亡抑制剂Fer-1在细胞水平上能够通过抑制电离辐射后铁死亡的发生而保护皮肤细胞,为放射皮肤损伤的防护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电离辐射 皮肤 铁死亡 Ferrostatin-1 辐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穿支血管组合皮瓣在腹股沟及邻近部位肿瘤扩大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8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腹股沟及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预判缺损面积或体积,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腹股沟周边潜在供区的所有穿支血管,根据穿支血管位置、多普勒血流回声强度、单个自由式穿支血管营养的皮瓣安全面积,并需满足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的要求,将大范围的缺损划分为数个较小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对应一个自由式穿支皮瓣;逆向分离自由式穿支血管,形成以穿支血管为蒂的V-Y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形式的小面积皮瓣(可根据实际解剖的穿支血管情况修正皮瓣);所有皮瓣转移至缺损处,按术前设计(胶片模拟)重新组合,修复腹股沟及邻近器官肿瘤扩大切除后的较大创面或较深腔隙,同时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前3 d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后期随访观察修复后外形及功能。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8~82岁,平均6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8.0 cm×10.0 cm~15.5 cm×20.0 cm,平均12.0 cm×15.0 cm。共切取65个皮瓣,螺旋桨皮瓣32个、旋转皮瓣18个、V-Y推进皮瓣15个;3个皮瓣组合者3例,2个皮瓣组合者28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10.0 cm~12.0 cm×20.0 cm,平均8.0 cm×13.0 cm,皮瓣蒂部穿支血管直径0.5 mm~4.0 mm。术后3 d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1例皮瓣淤血,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处理,2周后愈合,其余30例皮瓣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1.5年,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自由穿支血管皮瓣组合,可以修复腹股沟及邻近部位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供瓣区可以直接缝合;该方法操作简便,避免了显微吻合及植皮,是一种可供临床借鉴的修复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恶性肿瘤 腹股沟部 缺损 修复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描述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面部肿瘤 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