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下称笔者单位)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如下指标:性别、年龄、创面病程、基础性疾病,创面类型、部位和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局,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结果(1)笔者单位5年间共收治2 99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男1 803例(60.16%)、女1 194例(39.84%),本组患者5年间性别分布差异明显(χ2=13.203,P<0.05),女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患者(Z=-6.387,P<0.01)。急性创面患者882例(29.43%),慢性创面患者2 115例(70.57%),本组患者5年间急慢性创面分布差异明显(χ2=66.806,P<0.01)。慢性创面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急性创面患者(Z=-12.582,P<0.01)。共计1 910例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共3 847例次,常见基础性疾病依次为糖尿病1 151例次(29.92%)、高血压884例次(22.9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14例次(10.76%)、陈旧脑梗死258例次(6.71%)、截瘫258例次(6.71%)。慢性创面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例数明显多于急性创面患者(χ2=130.649,P<0.01)。(2)本组患者常见创面类型依次为术后难愈创面、烧伤创面、糖尿病足溃疡、压疮、皮肤软组织感染。本组患者5年间创面类型分布差异明显(χ2=342.265,P<0.01)。本组患者共3 957处创面。常见创面部位依次为足部、腿部、胸部等。976例患者行创面微生物培养,719例(73.67%)患者结果为阳性,257例(26.33%)患者结果为阴性。慢性创面患者的创面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创面患者(χ2=33.981,P<0.01)。急性创面患者中单纯感染111例(72.08%)、混合感染43例(27.92%),慢性创面患者中单纯感染364例(64.42%)、混合感染201例(35.58%)。719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 01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7株(44.26%)、革兰阴性菌548株(54.26%)、真菌15株(1.48%)。急性和慢性创面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差异明显(χ2=12.215,P<0.01)。本组患者创面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急性创面患者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慢性创面患者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3)本组患者主要行手术治疗。最终痊愈1 330例、好转1 393例、未愈257例、死亡17例。慢性和急性创面患者治疗结局分布差异明显(Z=-7.622,P<0.01)。(4)本组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主要为地方医疗保险、异地医疗保险、自费。本组患者总体住院费用为169 268 523.65元,以材料费用与药物费用为主。本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00(11.00,36.00)d,住院费用为30 016.34(14 439.41,63 685.60)元。不同医疗费用支付类型患者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均差异明显(χ2=285.986、327.436,P<0.01)。不同创面类型患者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均差异明显(χ2=125.912、131.485,P<0.01)。结论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慢性创面患者多于急性创面;皮肤软组织损伤好发生于骨突出、皮下脂肪菲薄、血供差的部位;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慢性创面患者的阳性率高于急性创面患者;急性创面患者中革兰阳性菌占比最高,慢性创面患者中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慢性创面患者多伴有各类基础性疾病且病程长,其痊愈患者比例低于急性创面;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住院天数长、材料费用占比高,与慢性创面愈合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临床特点直接相关,建议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针对老年慢性创面类住院病例的临床实际需求调节耗占比等管理指标。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感染 伤口愈合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创面外科医师对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背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诊治经过,分别以"放线菌、放线菌感染、皮肤、软组织"及"actinomycosis,cutaneous,soft tissue"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所检索20篇文献相比,本例皮肤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既典型又具自身特点。本例患者入院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皮肤肿物,但皮下感染组织内多个窦道,伴较多土褐色脓液流出较为典型。本例患者入院第9天才培养出放线菌,但无论是术中肉眼观察、细菌培养还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典型"硫磺颗粒"。本例患者查体、术中所见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因此最初曾高度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但多次细菌培养及涂片均未提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治疗主要包括全身状态的调整、手术清创及抗生素的应用。结论原发于皮肤软组织的放线菌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即便有相对典型特征,也并无特异性,诊断需综合考虑并鉴别诊断。皮肤软组织放线菌感染发病率低,不易诊断,需引起创面外科医师的注意,及早对本病作出诊断及治疗。

  • 标签: 放线菌病 软组织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坏疽脓皮病(PG)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观察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1年7月,北京阜诚医院收治2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PG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发病年龄14~75岁,PG分型为溃疡型者17例、脓疱型者6例、增殖型者1例、大疱型者1例,6例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19例患者未合并系统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行创面换药或手术植皮处理。统计患者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总体疗效及随访情况,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合并和未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19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全部患者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未见异常;1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阳性;15例创面进展快的患者溃疡边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主要为局部组织炎症改变。17例患者创面治愈、7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患者创面未愈合。经1年随访,3例患者因出院后自行停药导致PG复发,后调整用药后创面逐渐愈合;其余患者未复发。14例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患者创面愈合天数为21~55 d,11例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阴性患者创面愈合天数为20~54 d。6例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创面治愈、3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9例未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中14例患者创面治愈、4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患者创面未愈合。结论PG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表现无特征、临床表现丰富多样,因而易被误诊。应用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PG的效果较好,对其创面可进行外科干预,具体为急性期不建议过度清创、收缩期可植皮。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伤口愈合 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和可行,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介入开通 颈内动脉眼段闭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负荷量对大血管闭塞卒中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发病在24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62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根据DSA的血栓负荷量评分(CBS)分为CBS≥6分组(24例)和CBS<6分组(38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BS≥6分组和CBS<6分组在基本人口资料、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S≥6分组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率(63.2%,24/38)低于CBS<6组(87.5%,21/24)(χ²=4.380,P=0.044),CBS≥6组出院NIHSS评分为[5.0(3.3,7.8)分]低于CBS<6组[8.5(1.8,14.5)分](Z=5.221,P=0.022),术后90 d mRS 为0~2分CBS≥6组比率(91.7%,22/24)高于CBS<6组(39.5%,15/38)(χ²=20.4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BS分组[OR=0.042,95%CI 0.007~0.244,P=0.001]是影响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是否应用替罗非斑组进行亚组分析,在临床预后方面,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S≥6分组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CBS<6分组,即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更易获得90 d的良好预后。

  • 标签: 大脑梗死 血栓负荷量 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ICP)的相关,探讨二者对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DC)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治疗的43例AIS患者,术后均行24 h持续动态监测有创ICP和电磁扰动系数1~5 d,并根据第1天的IC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ICP正常(<15 mmHg)组、ICP轻度增高(15~22 mmHg)组、ICP中重度增高(>22 mmHg)组,根据是否实施DC将患者分为实施DC组和未实施DC组。比较不同ICP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与ICP的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对ICP中重度增高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采用ROC曲线分析ICP和电磁扰动系数对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预测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ICP正常组8例,ICP轻度增高组13例,ICP中重度增高组22例。3组患者间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实施DC者所占比例和电磁扰动系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与IC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99,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诊断ICP中重度增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95%CI:0.690~1.000,P=0.000),最佳截断值为1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评分、电磁扰动系数、ICP为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CP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851(95%CI:0.728~0.973,P=0.000),最佳截断值为18.5 mmHg;电磁扰动系数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764(95%CI:0.609~0.919,P=0.004),最佳截断值为137.5。结论电磁扰动系数与ICP具有良好的相关,且均可作为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参考指标。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机械开通术 电磁扰动系数 颅内压 去骨瓣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