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应用蒽环类药物(AC)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所有应用过AC的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共408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74例)和非心血管事件组(334例)。主要终点事件是患者在应用AC后出现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次要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因心血管事件停止化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8例患者,年龄(55.6±14.9)岁,其中男性227例(55.6%)。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随访期间74例(18.1%)出现了心血管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组,余334例为非心血管事件组。心血管事件组中心力衰竭45例(38例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3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肌炎/心包炎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10年(OR=2.328,95%CI 1.055~5.134,P=0.036)、年龄(OR=1.024,95%CI 1.003~1.045,P=0.027)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事件组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47.3%比26.6%,P=0.001)。心血管事件组中有9例(12.2%)因心血管事件停止化疗,7例(9.5%)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结论尽管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应用AC后发生的心血管事件以心力衰竭为主,但心律失常等事件亦不少见;出现心血管事件可增加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年龄、长期高血压是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应用AC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肿瘤 肿瘤心脏病学 蒽环类药物 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血清生物标志物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癌症患者基线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由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小组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联合提出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在癌症治疗中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作用立场声明》指出,通过评估心肌生物标志物在具有心脏毒性癌症治疗的患者中的特点,讨论2个主要的生物标志物即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在癌症治疗中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机制、临床应用、监测及预后。该声明目的是帮助多学科协作诊疗提供一个临床框架,依据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监测方案,预防癌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药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中心血管不良反应虽不常见,但是致死率高,需重视。其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该文总结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及管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 标签: 心血管系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CardioOncology)第5期如期发表。本期涵盖了包括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评价、心脏毒性评估及监测,心血管疾病及治疗相关的肿瘤风险,肿瘤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内容。从多个角度、视角展示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前沿进展。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肿瘤心脏病学
  • 简介:摘要肿瘤心脏病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心脏病学中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医学生对这一前沿领域的关注。目前在肿瘤心脏病学培训中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完善的教学培训及评价体系。为了适应肿瘤心脏病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多学科团队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培训阶段的学员,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训目标,并配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探索并建立了不同层次医师肿瘤心脏病学培训及考核体系,并付诸实施,教学效果突出,得到师生广泛认可。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培训目标 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