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应用蒽环类药物(AC)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所有应用过AC的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共408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74例)和非心血管事件组(334例)。主要终点事件是患者在应用AC后出现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次要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因心血管事件停止化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8例患者,年龄(55.6±14.9)岁,其中男性227例(55.6%)。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随访期间74例(18.1%)出现了心血管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组,余334例为非心血管事件组。心血管事件组中心力衰竭45例(38例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3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肌炎/心包炎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10年(OR=2.328,95%CI 1.055~5.134,P=0.036)、年龄(OR=1.024,95%CI 1.003~1.045,P=0.027)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事件组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47.3%比26.6%,P=0.001)。心血管事件组中有9例(12.2%)因心血管事件停止化疗,7例(9.5%)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结论尽管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应用AC后发生的心血管事件以心力衰竭为主,但心律失常等事件亦不少见;出现心血管事件可增加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年龄、长期高血压是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应用AC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肿瘤 肿瘤心脏病学 蒽环类药物 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血清生物标志物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癌症患者基线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由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小组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联合提出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在癌症治疗中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作用立场声明》指出,通过评估心肌生物标志物在具有心脏毒性癌症治疗的患者中的特点,讨论2个主要的生物标志物即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在癌症治疗中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机制、临床应用、监测及预后。该声明目的是帮助多学科协作诊疗提供一个临床框架,依据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监测方案,预防癌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愈患者CT影像特征,探讨符合出院标准患者的影像征象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冠肺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影像特点。结果分布特点:普通型①双肺下叶出现病变比例最高;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单侧看,右下叶或左下叶病变范围最大。④周围分布为主。重型及危重型①双肺各叶出现病变的比例近似。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右肺病变为著者则下叶范围最大;左肺为著者则上下叶范围相当。④弥漫分布者多。影像征象:普通型常见为纯磨玻璃影,其次为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等。重型及危重型组以纤维索条及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为主,其次为纯磨玻璃影等。两组比较,纯磨玻璃影在两组中均较常见;重型及危重型组出现伴细网格及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纤维索条及胸膜增厚比例高。结论符合出院标准的CT影像为:①双肺渗出性病变不明显;②肺部影像表现出明显吸收修复征象。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IA)合并水痘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9例JIA合并水痘感染患儿(JIA合并水痘组)及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8例单纯水痘患儿(单纯水痘组)的发热时间、高热比例、皮肤结痂时间、皮肤感染、血常规和肝功能及心肌酶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JIA合并水痘组患儿9例,平均年龄(6.1 ± 4.0)岁,其中男4例,女5例;有水痘接触史者8例,高热者8例,体温最高41 ℃。单纯水痘组患儿均有明确水痘接触史,高热者4例,体温最高39 ℃。JIA合并水痘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7.89 ± 2.15)d)]长于单纯水痘组[(4.50 ± 1.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9、P < 0.001)。JIA合并水痘组患儿有典型丘疹、疱疹、痂疹,皮疹全身密集分布,疱疹数量均超过50个,以颜面最多,枕部、前胸、后背及臀部明显,大部分斑丘疹融合成片,部分融合皮疹饱满透明,黏膜可见疱疹及糜烂。而单纯水痘组患儿较少见融合性疱疹、皮肤糜烂及感染。JIA合并水痘组患儿皮疹结痂时间[(10.78 ± 2.17)d]长于普通水痘组[(5.72 ± 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4、P < 0.001)。JIA合并水痘组患儿发生蜂窝织炎者4例(44.44%),血常规粒细胞缺乏者3例(33.33%),血小板减少者2例(22.22%),肝功能异常者4例(44.44%)及心肌酶异常者4例(44.44%)。普通水痘组患儿中发生皮肤感染1例(5.56%),粒细胞缺乏者1例(5.56%)及心肌酶异常者1例(5.56%),无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者。JIA合并水痘组患儿中重症出血性水痘1例。JIA合并水痘组患儿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大剂量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持续治疗3~5 d,水痘皮疹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凝胶搽豆治疗,治疗期间原发病JIA未出现活动表现。普通水痘患儿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凝胶搽豆治疗。结论幼年JIA合并水痘患儿多出现高热,且热程较长,皮肤黏膜损伤较重,出现大疱、融合甚至蜂窝织炎。治疗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大剂量静脉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期间未见原发病复发。

  • 标签: 儿童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水痘 皮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甲型流感合并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增强对甲型流感合并川崎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2例实验室确诊的甲型流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川崎病儿童共14例(KD+甲流组)。选择同期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8例KD患儿为KD组,28例单纯甲型流感患儿为甲流组。比较KD+甲流组和KD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持续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KD+甲流组、KD组和甲流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SA)、白蛋白、转氨酶和心肌酶水平。结果KD+甲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1.21 ± 3.36)d]较KD组[(6.29 ± 2.2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1、P < 0.001)。KD+甲流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IVIG)比例(42.9%)较KD组(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41)。KD+甲流组患儿WBC[(13.18 ± 4.39)× 109/L]、ESR[(60.5 ± 15.82)mm/h]、CPR[55.5(17.56,61.0)g/L]、SSA[76.5(23.0,311.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5(23.1,78.0)U/L]均较KD组和甲流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7.92、P < 0.001,F = 47.97、P < 0.001,Z = 3.15、P = 0.007,Z = 4.36、P < 0.001,Z = 2.68、P = 0.027)。KD+甲流组较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概率更高(57.0%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P = 0.041)。KD+甲流组患儿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较单纯KD组高(42.9%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041)结论甲型流感合并KD患儿发热时间、明确诊断所需时间较长,其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更高,且血清SSA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儿童 川崎病 甲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