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置管是ICU常规操作,传统的操作方法是通过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常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随着重症超声的开展,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操作,但仍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只有理解超声基本原理,规范操作方法,同时强化练习,可以真正实现“一针、一眼、一导管”的重症治疗标准。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超声
  • 简介:摘要重症超声重症医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重症专业医生不可或缺的检查、评估与监测手段。但由于超声本身较强的操作者依赖性,且很多医生未能接受规范的重症超声培训,导致认识与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规范重症超声培训及严格质量控制非常关键。为此制定了本标准,以推动重症超声更好地发展。

  • 标签: 重症超声 应用 培训原则 质控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两个组成部分。知识体系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点是知识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单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环境、条件,以及所需要解决问题的不同,重症医学从医学知识中提炼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点。思维体系是指由多种思维方式有机连接所形成的,适合学科自身发展的思维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了专业学科的学术内涵,而同时,思维体系为知识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驱动力。由于思维只发生在人脑,因此学科的实际组成是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点的人。

  • 标签: 知识体系 思维体系 重症医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动力学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动力学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是重症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动力学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团队和团队工作模式已成为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是指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由数名具有不同能力特点、作用互补又彼此依赖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团队工作模式是指团队中每一位成员作为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共同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思维方式,通过协同作用完成同一目标的工作方式。随着重症医学学科特点的凸显,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的不断完善,重症医学的团队发展经历了混沌期、成型期、激发期和成熟期。团队的建立和团队工作模式的普及为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 标签: 团队 团队工作模式 重症医学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发展需要各种监测,重症治疗也通过静脉或动脉置管实现。血管置管通常应用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方法经常出现各种置管相关并发症,有些临床医生甚至会认为很难避免,出现置管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在这个节点我们提出重症治疗新标准"一针、一眼、一导管",最大限度降低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实现这个标准需要改变原来置管观念,树立重症治疗新标准理念,这样才能通过一些方法而实现。

  • 标签: 重症医学 治疗新标准 血管置管 导管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动力学是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动力学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 标签: 重症 应激 血流动力学 宿主/机体失调反应 重症单元
  • 简介:摘要临床治疗的进行,一定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干预方法,不能称之为治疗。目标导向的治疗,不仅只用于重症,其他疾病或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亦需要相应的治疗目标。临床治疗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疾病作为目标导向的治疗、病情作为目标导向的治疗及治疗目标导向的病程进展。不同的临床治疗形式,主要是对机体损伤机制的理解不同、临床管理的策略不同、治疗方法的实施标准不同,从而导致预后的不同。医学在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认识和临床行为的演变亦在其中。

  • 标签: 目标导向 治疗 目的指标 目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EE)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单纯mVSD的患儿8例。所有患儿均在IEE引导下完成经胸mVSD镶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TTE、心电图、尿常规,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脱落,有无心律失常及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果8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及溶血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镶嵌治疗mVSD具有清晰显示mVSD全貌、准确引导镶嵌治疗过程、受操作位置和角度限制较小、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创伤相对较小(避免体外循环)等优势,在mVSD镶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外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ntraoperative epicardial echocardiography, 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mV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IEE引导经胸镶嵌封堵治疗单纯mVS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43±0.98)岁;体重(14.38±1.73)kg;mVSD直径(6.89±1.32)mm。全部患儿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心电图、尿常规。结果9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2 mm。封堵器型号为(7.98±1.53)mm,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mVSD,避免了体外循环,同时无X线损伤,无须使用造影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 标签: 儿童 心外膜超声 肌部室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介导复合技术在几种特殊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大连市儿童医院心外科采用TEE引导下复合技术治疗的29例特殊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患儿2例、新生儿肺动脉瓣重度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患儿17例、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arte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患儿10例。所有患儿术中采用TEE即刻评估手术疗效,并于出院后门诊复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患儿封堵顺利,无残余分流。1例CPS患儿行球囊扩张导致右室流出道撕裂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另外16例CPS患儿球囊扩张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由术前的(108.3±16.6)mmHg降至(33.7±11.4)mmHg,右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9.7±16.3)mmHg降至(45.2±10.5)mmHg,右室压力与主动脉压力比值由术前的1.6±0.3降至0.8±0.2,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例新生儿PA/IVS中,有1例在院内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另9例患儿平均血氧饱和度升至87.5%,平均右室收缩压降至49 mmHg,平均肺动脉瓣跨瓣压为28 mmHg。27例患儿随访至今,各项复查结果良好,预后满意。结论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用TEE介导复合技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特点是病毒侵袭后,侵害肺泡上皮细胞及以肺间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的肺组织,肺部损害持续加重,引发呼吸衰竭,并发或继发循环改变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重症超声通过实时、连续的监测,判读评估相应的病变与病理生理状态,提高对重症COVID-19的认识,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及时、精准的指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上皮细胞 内皮细胞 重症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