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结合基层信访治理困境和国家政治行政运行,分析信访制度的运行过程和功能定位。把信访案件分为政策在位型信访、政策缺位型信访和无理型信访,将信访制度的功能分为国家意志表达的政治功能和国家意志执行的行政功能。不同类型信访案件处理过程中,信访功能定位的侧重点有差异。政策在位型信访和政策缺位型信访是当前信访案件中的主流,无理型信访是信访案件中的支流。信访制度法治化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有效应对政策在位型信访和政策缺位型信访,以此为基础理顺信访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探寻法治化改革路径,适应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 标签: 信访类型划分 功能定位 主要矛盾 法治化改革
  • 简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等救济方式所涉及的"显性行政纠纷"仅涵盖了部分违法执法,大量违法执法未进入救济途径,而是为行政相对人所容忍。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在容忍原因、消解方式等方面明显不同,"隐性行政纠纷"不易消解。相对人的容忍,不仅使监督行政机关的作用受限,积聚的矛盾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隐患。在制度上应当考虑相对人的弱势地位、相对人行为的违洳}生、管理关系的持续性等容忍原因,从遏制行政机关威权报复的角度寻求破解之道。行政公诉为外显被容忍的违法执法提供了理论指引,但需将私权益纳入行政公诉范围。同时以法人类学"纠纷三阶段"理论中的容忍阶段为突破点,通过社会组织举报、检察机关介入,外显被容忍的违法执法。

  • 标签: 违法执法 纠纷三阶段理论 容忍 行政公诉
  • 简介:我国现行诉审关系以强化分工配合为重心,行政司法型公诉与审判以实践国家刑事政策或政治诉求为中心。"分工配合"原则自身存在负面效应,最终使得分权制衡机制付之阙如,宪政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的运作空间则相当有限。从法文化与"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我国诉审关系,我国审检关系困局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改革诉审关系应当遵循"温和、渐进立场",在尊重刑事被告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理性"对现行制度进行微调,分阶段地变革刑事程序。

  • 标签: 诉审关系 分权制衡 大历史观 技术理性
  • 简介:话语分析有助于阐释执法活动中呈现的多重意义解释,通过话语分析可丰富对城管执法困境的认识。严格执法、服务大局的执法话语存在诸多不足,遭受来自其他话语的质疑,难以有效实现对城管执法活动正当性的论证。媒体舆论对权利话语和'弱者的武器'话语的片面采用存在较大偏差,城管执法状况被选择性呈现,执法问题泛政治解读,易导向对体制的否定,引发社会对立情绪。社会主义话语的使用方式具有多样化,既会导向舒缓执法冲突,也会导致加剧执法者和执法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改善城管困境,需要塑造话语,推动公共规则的形成,达成兼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执法效果,推动法治建设的务实开展。

  • 标签: 城管执法 话语分析 话语类型 话语重塑
  • 简介:贿赂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辩解未必导致合理的怀疑。法院应当视被告人举证责任的履行程度而定,根据证据法上经验规则审查来判断辩解的可信度。定罪须排除合理怀疑是指案件总体结论上的唯一性,而并非要求所有的犯罪构成要素均达到准确无疑问。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将提升贿赂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证明力,更有利于法院综合判断言词证据的证明力。沉默权制度与犯罪率、追诉率、定罪率无必然因果关系,沉默权是讯问法治化的标志之一,制定刚性规则来为侦查机关划定合法与违法讯问的界限,更有利于侦查程序的法治化转型。在贿赂犯罪等特定案件的审理程序中,设置英美式的陪审团制不仅可以减缓公诉机关、法院的司法证明风险,也促使贿赂犯罪被告人慎重权衡是否认罪认罚从宽。

  • 标签: 排除合理怀疑 言词证据 自由心证 沉默权 陪审团
  • 简介:我国早于日本发现钓鱼岛列屿对之命名并进行了主权性宣告,因此在1895年日本兼并之前拥有主权。从已有的历史证据考证,由于证明钓鱼岛列屿晚清纳入台湾省行政管辖的证据尚不充分,因此《马关条约》割让领土的范围是否包括钓鱼岛列屿不无疑问。如果钓鱼岛列屿不在《马关条约》的割让领土范围之内,我国要求日本二战后归还主权的诉求需寻找其他依据。日本1895年的兼并行为因晚清、民国政府长期怠于维权,从国际法理上分析,因时效与禁止反言原因我国在钓鱼岛列屿主权问题上可能会失分,但日本因非法行为亦可能产生否定性时效。钓鱼岛主权与中日海洋划界问题无直接关联,由于钓鱼岛自身海洋地理特征,将钓鱼岛归属作为中日海洋划界依据不符合国际法院判例,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并非基于海洋油气资源利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归还一战前窃占岛屿仍然具有法定效力,日本应当根据《波茨坦公告》归还一战前所窃占的中国领土。

  • 标签: 钓鱼岛列屿 《马关条约》 《波茨坦公告》 领土兼并
  • 简介:目次一、解释刑法条文应当恪守的基本规则——“实质解释论”的困境与反思(一)“释法”与“造法”之间的界限(二)缺失方法论基础的实质正义可能只是“感觉正义”二、法哲学立场的转换对提升刑法解释学品质的意义(一)解释者如何避免诠释学上的“循环解释”现象?(二)法律解释学与逻辑学三段论的关系三、刑事领域内进行“法的续造”的基本规则与方法(一)刑法解释应当避免出现违宪解释之结果(二)在“制定法内造法”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与方法(三)“科际整合”与人权思维在刑法解释学上的功用

  • 标签: 涵摄 刑法解释学 实质的解释论 法安定性 疑义有利被告
  • 简介:大学生在学校中的选举权难以行使、落实的状况发人深省。大学生无论在选举学生干部还是在选举地方人大代表方面,都造成选举权行使效果的缺失,选举权的落实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从大学生行使选举权的现状入手,从学校管理的不足和学生选举态度的淡漠方面分析,试图通过提倡民主选举、确保大学生在选举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诉讼”救济制度等方面的探讨,寻求落实大学生选举权的路径。

  • 标签: 大学生 选举权 民主选举 救济方式
  • 简介:随着法律现代化运动的继续,判例法作为一种似乎与价值无涉的现代司法理念在我国独特的法律语境中复苏、张扬.然而,然而判例法的变迁成效却与司法过程中维持着何种程度的法律自治息息相关.在所谓两大法系的判例与判例法制度中,坚持法律共同体地位使司法从"压制型法"迈向"自治型法"是其共同特征.我国围绕着判例法问题的论争却成为立场间的对决,引入判例是否有效不应停留在制度自身,而应当从我国法律语境入手,在法律变迁中寻找司法自生与自治所需的条件.

  • 标签: 法律变迁 司法自治 判例法 司法理念 司法体制 中国
  • 简介:检察官不起诉处分因具有司法处分性质而易对诉讼当事人权利产生影响,用之不当则会对起诉法定原则产生冲击。我国目前不起诉率偏低,并不意味着我国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小于欧美国家。相当国家为监督制衡不起诉决定,通过"强制起诉程序"、"准起诉程序"、"检察审查会"、"大陪审团"等制度来防范不起诉裁量权的滥用。我国未来的不起诉制度改革可以对重大案件建构起本土化的强制起诉程序,设置专门的检察审查会监督不起诉决定。

  • 标签: 不起诉 强制起诉程序 准起诉程序 检察审查会
  • 简介:宪法自身运作程序是宪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宪法自身运作的程序要求,也是实现宪政秩序的保障。西方主要国家的宪法自身运作程序均较为完备,各有特色。我国现行宪法几乎无此规定,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的宪法自身程序,重构我国的宪法自身运作程序。

  • 标签: 宪法程序 国家权力 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