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015—2017年中国在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20年后不同碘摄入地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同时,检测受试对象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尿碘浓度等。根据以上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甲状腺疾病;根据尿碘浓度定义不同的碘营养地区,分析不同碘摄入地区碘营养状态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8 470名成年人,其中碘适量地区39 893名,碘超足量地区28 779名,碘过量地区9 798名。3个地区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病率分别为0.45%(95%CI:0.39%~0.52%),0.50%(95%CI:0.35%~0.70%)和0.27%(95%CI:0.2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2,P=0.00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患病率分别为11.36%(95%CI:10.73%~12.02%),13.57%(95%CI:11.70%~15.69%)和16.18%(95%CI:12.41%~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08,P=0.009);3个地区间Graves病、TPOAb、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地区间临床甲亢和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及TgAb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碘超足量是亚临床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4,95%CI:1.06~1.44),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3,95%CI:0.57~0.94)。碘过量是亚临床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7,95%CI:1.08~2.01),是亚临床甲亢(OR=0.56,95%CI:0.41~0.77)、TPOAb阳性(OR=0.93,95%CI:0.87~0.99)、甲状腺肿(OR=0.33,95%CI:0.17~0.66)和甲状腺结节(OR=0.77,95%CI:0.61~0.97)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不同碘摄入地区的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减、TPOAb阳性、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的患病率有差异。不同碘摄入水平对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有影响。

  • 标签: 碘营养 甲状腺疾病 患病率调查 尿碘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其不仅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对代谢性疾病也有作用。既往研究主要强调碘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而忽略了对代谢的影响;我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USI)政策后,重点关注了碘过量可能导致的后果,而淡忘了碘缺乏的危害,本文重新审视碘营养对甲状腺疾病和代谢的影响。碘缺乏可导致碘缺乏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还可导致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患病率增加。适当的碘过量有益于代谢,但可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风险。平均尿碘浓度在100~299 μg/L为适宜的碘营养状态。根据我国目前的食盐加碘含量,食用加碘盐是保证适宜碘营养经济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甲状腺 甲状腺外作用 代谢 再认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成人期确诊的Prader-Willi综合征(PWS)病例。PWS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国内外已报道病例大多数确诊于婴幼儿期、儿童期,于成人期确诊的病例少见报道。本例患者婴幼儿期症状隐匿,成年后因糖尿病、月经紊乱就诊,经基因检测后确诊为PWS。本文侧重于分析该患者成年后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Prader-Willi综合征 糖尿病 月经紊乱
  • 简介:摘要碘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大量证据表明,碘也可参与甲状腺外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对于具有碘摄取功能的组织器官,碘可独立于甲状腺激素发挥抗氧化、促凋亡及促分化等作用,可能对代谢性疾病具有调控作用。近来很多临床研究关注了碘营养与代谢性疾病的相互关系,但受评估碘营养状态的指标不同等多种因素干扰,各研究不能得到统一结论。有必要开展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和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碘与代谢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标签: 代谢性疾病 肥胖 血脂异常 抗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来自国内35家研究中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3∶1的比例根据区组随机方法分配至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治疗24周后,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 h静脉血糖(2hPG)的变化,以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有效性指标分析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8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528例(锐舒霖®30组395例,诺和锐®30组133例),全分析集和安全性数据集583例(锐舒霖®30组439例,诺和锐®30组144例),符合方案集515例(锐舒霖®30组386例,诺和锐®30组129例)。经过24周治疗后,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HbA1c分别下降1.73%±1.27%和1.77%±1.40%,FPG分别下降(2.34±2.69)和(2.68±2.84)mmol/L,2hPG分别下降(4.37±4.59)和(4.81±4.43)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4.3%(326/439)和68.1%(98/14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1%(299/439)和66.7%(96/144)]与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28/439)和50.7%(73/144)]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控制血糖的总体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门冬胰岛素30 有效性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