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经验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83例,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前后分别采用前颅底肿瘤生活质量量表(Anterior Skull Base Questionnaire,ASB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手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57例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34例,年龄(48.6±16.6)岁;50例(87.7%)达到或超过Simpson Ⅰ级切除,7例次全切除。症状缓解情况:头痛缓解45/50(90%),视力改善18/19(94.7%),嗅觉改善6/45(13.3%),精神症状改善3/9(33.3%),癫痫发作改善5/7(71.4%)。术后并发症:精神症状5例,脑脊液漏2例,癫痫2例,额叶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时间38~144个月,2例患者复发,无死亡病例。经ASBQ评估,患者术后1个月的一般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障碍、疼痛、视力障碍、睡眠紊乱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此后持续改善,并在术后6个月达到稳定水平。结论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为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实现安全、有效的肿瘤切除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获得持续稳定的提高。

  • 标签: 前颅底 内镜 脑膜瘤 量表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经口咽鼓管后下入路切除鼻咽癌咽后转移淋巴结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0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内镜经口咽鼓管后下入路对咽后转移淋巴结进行手术治疗的3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31~72岁。记录分析其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分期、咽后转移淋巴结分期、侧别和大小等临床病理特点。描述内镜经口咽鼓管后下入路切除鼻咽癌咽后转移淋巴结的手术方法。总结咽后转移淋巴结的切除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37例患者的原发肿瘤判定为rT1期2例,rT2期30例,初发T2期5例。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者33例(89.2%),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者4例(10.8%);N1期36例,N3期1例;单个淋巴结转移者23例(62.2%),2~5枚淋巴结转移者14例(37.8%)。所有病例均完成了内镜经口咽鼓管后下入路咽后淋巴结切除术,一期手术获得全切35例(94.6%),2例侵犯颈内动脉壁者完成了次全切除。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在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53.1个月),获得全切者未观察到咽后淋巴结复发,8例(21.6%)患者因不同病因死亡。结论内镜经口咽鼓管后下入路鼻咽癌咽后转移淋巴结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其远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的随访和总结。

  • 标签: 鼻咽癌 内镜 经口手术 咽后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岛状皮瓣、岛状皮瓣联合鼻唇沟瓣或V-Y推进皮瓣、岛状皮瓣联合双叶皮瓣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岛状皮瓣或组合皮瓣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 标签: 鼻肿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