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5岁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安全性,以及术后3年到10年肿瘤和重症肌无力症状(如果合并)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胸腺瘤的患者228例,将胸腺瘤患者以65岁为界分为两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术后带引流管天数、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直径、病理分型、TNM及Masaoka-Koga分期、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并发症等指标。并且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追踪患者胸腺瘤有无复发、生存状态、重症肌无力改善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病理分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02);≥65岁患者术后带引流管天数长于<65岁患者[4(2~17)d和3(1~9)d,Z=2.316,P=0.021];胸腺萎缩在≥65岁患者中比<65岁患者中更常见(10.2%和1.7%,χ2=5.937,P=0.015);<65岁患胸腺瘤的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者(68.2%和40.8%,χ2=12.240,P<0.001)和胸腺增生(58.1%和38.8%,χ2=2.316,P=0.016)高于≥65岁患者;胸腺瘤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而Masaoka-Koga分期为Ⅲ和Ⅳ、TNM分期为Ⅲ和Ⅳ为胸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65岁胸腺上皮肿瘤患者行胸腺切除手术安全有效,且可能远期预后更好。

  • 标签: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与经右侧胸腔入路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的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实施的胸腔镜辅助胸腺扩大切除手术251例(包括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腺囊肿以及前纵隔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入路(人工气胸组165例)和经右侧胸腔入路(右侧胸腔组86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均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右侧胸腔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持续时间[(108.6±45.2)min和(127.6±42.1)min,t=-3.628,P=0.000],术中出血量[(37.9±131.7)ml和(107.4±284.8)ml,t=-8.215,P=0.000],术后引流量[(379.0±285.5)ml和(646.6±373.34)ml,t=-6.277,P=0.000]和引流管留置时间[(2.2±1.0)d和(3.1±1.0)d,t=-7.275,P=0.000)]均明显减少,但在膈神经损伤(1/165例比0/86例,P=1.000),肌无力危象(3/89例比2/66例,χ2=0.014,P=0.906),手术中转开胸(3/165例比2/86例,P=1.000)的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手术显露好,安全性高。该术式具有创伤更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适用于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患者。

  • 标签: 胸腔镜 胸腺切除术 气胸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经剑突肋缘下入路与右侧肋间隙入路胸腔镜(VATS)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我科实施的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非胸腺瘤MG患者23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剑突肋缘下入路(剑突肋缘下组102例)和经右侧肋间隙入路(右侧肋间隙组128例)。结果剑突肋缘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0.3±25.2)ml和(45.1±30.6)ml,t=-3.935,P=0.003]和术后引流量[(178.6±90.5)ml和(205.4±87.6)ml,t=-2.27,P=0.024]较右侧肋间隙组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更轻[NRS评分:(3.1±1.0)分和(4.6±1.5)分,t=-8.677,P=0.001]。观察孔愈合不良率剑突肋缘下组低于右侧肋间隙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102和7/128,χ2=2.200,P=0.138)。完全缓解率(29.6%和32.4%,χ2=0.196,P=0.658)和术后总有效率(85.7%和84.7%,χ2=0.044,P=0.834),剑突肋缘下组和右肋间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剑突肋缘下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M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该术式具有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加适合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MG患者。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操作孔胸腔镜(VATS)与三孔VATS食管游离技术在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北京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单操作孔及三孔VATS胸段食管游离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操作体位为左侧侧俯卧折刀位,腔镜孔位于右腋中线第8肋间,单操作孔位于右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第4肋间,三孔VATS组患者另于腋后线第8肋间作副操作孔。应用"缝合牵拉显露法"显露后纵隔,完整游离胸段食管,并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收集患者临床、围手术期及病理等相关资料;出院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生存资料信息。结果单操作孔VATS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共62例,三孔VATS患者28例,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或增加手术切口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手术时间[(336.9±55.7)min对(319.7±66.3)min,P=0.205]及胸部操作时间[(112.5±36.7)min对(108.9±43.6)min,P=0.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胸部并发症、术后生存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VATS组术后第1、2、3天外周血氧饱和度均高于三孔VATS组[第1天(97.00±1.57)%对(96.10±1.23)%,P=0.009;第2天(96.60±1.84)%对(95.70±1.19)%,P=0.020;第3天(97.40±1.56)%对(96.30±1.42),P=0.002],术后第3天呼吸频率慢于三孔VATS组[(19.70±1.48)次/min对(20.70±1.70)次/min,P=0.006]。结论应用单操作孔VATS技术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有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的趋势,可作为食管癌微创手术的常规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单操作孔 胸腔镜手术 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切除术后间质性肺病(ILD)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围术期ILD急性加重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北京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例肺切除术后ILD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要点。结果4例患者年龄为60~74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2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2例为干燥综合征继发ILD。4例术前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多发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网格影及索条影;4例均于术后2~3 d出现呼吸困难,其中2例行胸部CT表现为在原有肺纤维化基础上双肺新增大片状磨玻璃影、网格影及索条影,4例痰涂片、痰培养结果均未提示肺部感染。3例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早期、足量治疗成功,1例治疗后好转但减量后再次加重后死亡,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肺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应警惕ILD急性加重,早行胸部CT和呼吸道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ILD急性加重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常需机械通气,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治疗期间应谨防病情反复。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切除术 急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