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行ESD治疗的老年EGC患者3 987例,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复发患者作为复发组,27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GC患者ES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 987例老年EGC患者,平均随访2.7年,29例复发,复发率为0.73%(29/3 987)。复发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5岁[11例(39.3%)比171例(62.0%)]、病变≥3 mm[19例(67.9%)比111例(40.0%)]、T分期黏膜层[9例(32.1%)比153例(55.4%)]和淋巴结转移[19例(67.9%)比102例(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128,95%CI:1.373~3.624)、T分期(OR=1.763,95%CI:1.079~2.934)、病变≥3 mm(OR=2.604,95%CI:1.363~4.217)、淋巴浸润(OR=2.871,95%CI:1.425~5.639)是E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7(95%CI:0.722~0.941),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老年EGC患者行ESD术前,应充分考虑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和淋巴浸润等因素,综合评估EGC患者ESD术后的复发率。本预测模型能提高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治疗中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随机择2018年2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用盲选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25例,实施传统手术疗法)和研究组(25例,实施RFA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统计,研究组手术时间、黏膜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RFA疗法合理应用于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治疗中,可以促进患者黏膜恢复,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大大缩短手术治疗及住院时间,保障其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声门型喉癌 RFA 传统手术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胃癌外科R0切除术后早期残胃癌(early remnant gastric cancer,ERGC)的远期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胃癌外科R0切除术后经内镜活检诊断为ERG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ESD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在2020年5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计算ESD治疗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ESD组和外科手术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病因特异性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ESD组和外科手术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RGC患者32例,其中ESD组21例、外科手术组11例。32例ERGC患者中男性31例(96.9%)。ESD治疗组的整块切除率76.2%(16/21)、完全切除率71.4%(15/21)、治愈性切除66.7%(14/21)。ESD组及外科手术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8%比77.1%,P=0.764),5年病因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8%比90.0%,P=0.538)。结论残胃空间有限及黏膜下严重纤维化都增加了ESD的难度,但ESD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ERGC患者的长期疗效相当,ESD可作为ERG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早期残胃癌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长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食管早期癌(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3/4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6年4月,63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32例)和无狭窄组(31例),2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以及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认为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固有肌层损伤与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P<0.05)。以上3个指标,连同是否采取狭窄预防措施、病理类型、是否整块切除共计6个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与3/4~<7/8周者比较:P=0.028,OR=0.317,95%CI:0.114~0.884)和未采取狭窄预防措施(P=0.002,OR=0.153,95%CI:0.046~0.512)是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是导致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对于大面积食管早期癌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狭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ER术后食管狭窄发生。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诊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