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变化,为布病防治策略制定和重点区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04 - 2019年宁夏布病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情况(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结果2004 - 2019年宁夏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15 337例,死亡病例1例;年均发病率为15.21/10万,范围为0.02/10万~44.83/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 731.60,P < 0.001)。其中,2004 - 2010年处于低发态势,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2011 - 2019年进入高发阶段,年均发病率为24.83/10万。布病在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 - 9月,占71.60%(10 981/15 337);4 - 8月季节指数均> 100%,存在明显季节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70岁,占89.60%(13 742/15 33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6 ∶ 1.00(11 141 ∶ 4 196);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86.03%(13 194/15 337)。自2014年开始全区22个县(区、市)均有布病病例报告,且均为重度流行区;发病率在前3位的县(区)分别为盐池县(103.73/10万)、红寺堡区(56.01/10万)、同心县(29.18/10万),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0,P < 0.001)。结论宁夏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在布病高发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布病进一步传播蔓延。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发临床症状特征,提高新冠肺炎病例的识别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方法对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五个地区报告的559例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研究,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59例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平均年龄为43.54岁,核酸阳性者320例,核酸阴性者239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50.31%)、咳嗽(44.69%)、乏力(14.06%)和咽部不适(1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症状者中有基础疾病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2.70倍(95%CI: 1.52~4.98)。首发临床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4.82倍(95%CI:2.29~11.41)、2.59倍(95%CI:1.09~6.84)和9.34倍(95%CI:1.74~173.18)。≥60岁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60岁人群的8.78倍(95%CI:4.12~19.73)。男性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女性的2.52倍(95%CI:1.21~5.47)。有基础疾病者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3.56倍(95%CI;1.55~8.24)。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2.91倍(95%CI:1.34~6.65)和3.79倍(95%CI:1.47~9.65)。结论首发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者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要警惕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意识和病例识别能力,及时发现感染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首发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很大比例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嗅觉或味觉丧失、胃肠道症状等,一部分表现为重症,需要住院或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本文通过对新冠病毒不良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分析人群特征、社会因素及病毒特征等与新冠肺炎不良结局的关联,为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疫情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预测、病例识别和救治策略改进提供证据支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死亡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2008-2018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08-2018年所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构成及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率、重症比例和重症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8-2018年全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57 065例,年均重症率为1.05/10万,重症比例为0.76%,重症病死率为2.34%,重症率和重症比例2010年后出现下降趋势,重症病死率2014年后显著下降。重症病例男性高于女性(1.78∶1),以≤3岁婴幼儿为主(91.47%),EV-A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中位年龄最高(1.99岁)且逐年升高,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在≤1岁婴儿中构成较高(66.56%)。4-7月为主要的发病高峰,2018年其他肠道病毒代替EV-A71成为优势血清型(61.97%)。西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部分省份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高发省份。结论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重症率、重症比例及重症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部分省份优势病原由EV-A71转为其他肠道病毒,应加强重点人群、高发季节、区域防控工作,开展多种手足口病病原监测。

  • 标签: 手足口病 重症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 标签: 手足口病 移动流行区间法 流行强度 流行阈值
  • 作者: 黄继磊 常昭瑞 郑灿军 刘慧慧 陈颖丹 孙军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 200025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

  • 标签: 阿米巴痢疾 监测 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