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压力损伤临床护理中湿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患有压力损伤的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疗效与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后各时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压力损伤临床护理中湿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疗效。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临床护理 湿性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榫卯工艺发源于我国,一直以来都作为家具制作的主要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家具的制作工艺中,对于榫卯结构的应用较为落后。基于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和现代机械加工手段的榫卯工艺亟需革新。本项目依托木工坊专业实验设备,结合虚拟建模技术,致力于研发符合现代加工工艺和消费需求的创新型榫卯技术,应用于现代木制家具之中。但目前的在售的木质家具基本很少出现榫卯结构,或者出现的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榫卯结构。因此我们旨在创新木质家具中现有的榫卯结构,进行改良再创作,进而拓展榫卯结构新的形式,在家具中进行更多的开发和应用。

  • 标签: 榫卯结构,木制家具,结构创新
  • 简介:摘要: 生产力的提高使各行业对电力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电厂中,电动力设备是热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厂工作状态下,热控系统的可靠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厂的生产安全。基于此,本文对 热控技术、 电厂热控装置运行存在的问题以及 提高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发电厂 热控装置 可靠性提升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升,这样就需要将可靠的电力资源为人们的用电需求提供出来。尽管智能电网的出现,大大地弥补了传统电网中的不足支撑处,但是,一些新的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也为当前的继电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升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可靠,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 标签: 智能变电站 继电保护 可靠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P<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P=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 标签: 颈椎 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退变性颈脊髓病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肺脓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肺脓肿的11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治疗期间并发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其PaO2、SaO2、PaCO2及心率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相应指标改善程度更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及出血等干预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肺脓肿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并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几率,另外,该护理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纤维支气管镜 肺脓肿
  • 简介:摘要 : 因条件限制,目前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开设情况不容乐观。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虚拟仿真实验有效解决了对实验耗材的客观需求,优化了实验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融合。

  • 标签: 虚拟仿真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 信息化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加以综合干预,观察治疗依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结果:在治疗依从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治疗依从性 综合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中白介素(IL)-33及可溶性肿瘤抑制素(sST2)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脂水平的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纳入2020年9—1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脑局灶皮质发育不良(FCD)患者共3例,利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或皮质脑电图(ECoG)确定致痫灶,留取患者手术标本中致痫灶及灶旁对照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成分相关的基因如COL1A1等存在显著差异表达;KEGG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醚酯代谢相关信号通路。FCD患者中致痫灶和自身对照组织相比,细胞外基质合成(特别是胶原成分)及醚酯代谢等生物过程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潜在的致痫灶生物标记物。

  • 标签: 皮质发育畸形 生物学标记 基因表达谱 细胞外基质 脂类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0年以上随访资料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前患者适应证选择相关因素及参考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单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4例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具备10年以上随访。影像学采用McAfee分级对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进行评估;采用“9分法”颈椎退变评分系统,在颈椎X线片上对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量化参考值。结果患者术后HO的总体发生率为61.4%(27/44)。单因素分析显示HO发病组与HO未发病组之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骨赘形成和终板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终板硬化是术后H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为10.801(1.202~97.064)、37.870(1.581~907.237),均P<0.05],ROC曲线分析中,二者的AUC分别为0.822与0.792,基于“9分法”,二者边界值均为1.5。结论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适应证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气虚血瘀型阳瘘的治疗方法,评估补阳还五汤加减合穴位埋针的临床有效。方法:将我院2021.04~2022.05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气虚血瘀型阳瘘患者,选择60例进行调查,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治疗,30例接受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埋针,展开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气虚血瘀型阳瘘患者的治疗,临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合穴位埋针治疗的有效最高,利于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值得推广。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穴位埋针 糖尿病 气虚血瘀型阳瘘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前瞻队列研究探讨ApoE-ε4等位基因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认知功能和静息态功能MRI(rs-fMRI)的影响。方法2009年9月至2015年11月对16例携带ApoE-ε4基因的aMCI患者(aMCI-ε4组)和24例非携带ApoE-ε4基因的aMCI患者(aMCI-nonε4组)进行前瞻研究。两组受试在基线期和随访期完成成套的神经心理测评和rs-fMRI影像数据采集。进一步对rs-fMRI数据采用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方法,以左侧内侧前额叶(mPFC)和后扣带回(PCC)为种子点,计算两组患者基线期和随访期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对有差异的脑区进行两因素(随访时间和ApoE-ε4等位基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人群的痴呆转化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功能连接和临床资料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分析,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双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最后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有组间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变化与神经心理测评结果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及与ApoE基因的交互效应。结果(1)基线期和随访期aMCI-ε4组记忆功能均显著低于aMCI-nonε4组,aMCI-ε4组随访期内转化率(14/16)高于aMCI-nonε4组(13/24,χ2=4.862,P=0.027);(2)两组人群基线期功能连接无显著差异,随访期aMCI-ε4组左侧后扣带回和左侧角回之间的功能连接(0.23±0.11)显著高于aMCI-nonε4组(-0.03±0.13,t=4.800,簇大小1 944 mm3,P=0.004),左侧内侧前额叶和左侧角回之间的功能连接(0.33±0.21)显著高于aMCI-nonε4组(-0.08±0.18,t=5.040,簇大小1 836 mm3,P=0.006);重复测量方差提示随访时间与ApoE-ε4等位基因的交互作用对左侧PCC(F=10.833,P=0.002)和左侧mPFC(F=7.280,P=0.010)与角回功能连接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3)aMCI-ε4组左侧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的变化与即刻回忆评分变化显著正相关(r=0.692,P=0.018),aMCI-nonε4组中未发现显著相关(r=-0.198,P=0.417),交互效应显著(F=8.632,P=0.006)。结论ApoE-ε4基因加速了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在AD病程晚期出现左侧角回和默认网络核心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代偿保留,提示功能连接破坏可能是ApoE-ε4促进AD病程进展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载脂蛋白E3 磁共振成像 神经网络(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