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出现肘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9月—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63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8例,女172例;年龄1~14(8.4±2.7)岁;肘内翻35例,非肘内翻595例。观察指标:(1)影响肘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Gartland分型、骨折远端移位方向、是否合并旋转移位、治疗方式以及骨折至功能锻炼的时间)。(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肘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移位方向是肘内翻的危险因素(χ2=73.13,P<0.00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尺偏移位为发生肘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54,95%可信区间5.748~66.423,P<0.001)。结论骨折远端尺偏移位是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出现肘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2例慢性局灶性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5.6±3.5)岁,范围为1~13岁;股骨16例,胫骨5例,腓骨1例;患侧为左侧12例,右侧10例。初次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10例,跛行8例,局部肿物3例,股骨外翻伴步态异常5例,不愿站立1例,症状持续时间为(3.2±4.1)个月,范围为7 d至12个月,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入院后完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平扫+重建、磁共振成像检查。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患肢病灶刮除术。结果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白细胞升高,8例淋巴细胞升高,3例中性粒细胞下降,2例血红蛋白下降,1例血沉升高,4例降钙素原升高。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均无明显异常。3例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骨,17例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骨,4例骨皮质增生肥厚,5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病理诊断提示病灶内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随访时间为(2.7±3.8)年,范围为1个月至4年,无切口感染、病理性骨折、骨感染复发等发生。结论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早期积极行病灶刮除术,根除感染灶,是改善症状、防止畸形发生的关键。

  • 标签: 儿童 骨感染,局灶性,慢性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股骨颈瘤样病变在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PHP)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Erol分型为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45例患儿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4岁;单纯性骨囊肿27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5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7例。无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LCP-PHP预防固定组(A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B组)。伴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复位LCP-PHP固定组(C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D组)。比较A组与B组患儿术后颈干角丢失、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骨骼肌肉肿瘤学会(MSTS)功能评分。分别比较C组、D组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变化。结果4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6年。A组术后颈干角丢失(0.50±0.45)°,B组术后颈干角丢失(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5);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MS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67±4.53)°,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0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36±7.82)°,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0.6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Erol 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过程中,应用LCP-PHP固定能有效维持颈干角,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 瘤样病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包括一系列运动及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常合并有足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及生活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治疗及康复训练对足功能的维持、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足畸形 儿童 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弹性髓内针(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逆行ESIN技术治疗的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0~13.2岁,平均6.4岁;左侧9例,右侧5例。术中在骨折闭合/切开复位基础上,选取直径合适大小ESIN 2枚,预弯后分别由肱骨远端内、外侧穿入肱骨骨髓腔,直至肱骨近侧干骺端。术后采用肩外展支架或者长臂石膏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及观察侧位片肱骨前缘是否通过肱骨小头,分析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同时按照Flyn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4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18.4个月,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位片肱骨前缘线均通过肱骨小头。按照Flynn功能评分,优13例,良1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髓内针移位,未出现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逆行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弹性髓内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110例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资料。男73例,女37例;年龄(11.6±2.3)岁(10~14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手法复位组48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经皮克氏针组,35例)与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组,27例)。3组患儿骨折复位术后均采用肘下短臂前后石膏托外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行患肢腕关节功能训练。对3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再移位率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8.4) min、(35.4±12.2) min、(68.5±20.4) 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3.8) d、(44.2±4.3) d、(48.4±5.3) d,治疗费用分别为(2 000.4±551.3)元、(8 000.2±1 151.6)元、(20 010.7±2 453.3)元。3组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26,F=58.427,均P<0.05)。患儿均获6~18个月[(11.2±3.7)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Berton愈后评价标准,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优良率分别为89.6%(43/48例)、91.4%(32/35例)、92.6%(25/27例)。手法复位组有6例患儿术后2周内出现骨折再移位。出现针尾激惹症状4例(经皮克氏针组3例,切开复位组1例)。患儿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骨不连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估上无差异。手法复位术后骨折再移位率高;切开复位手术创伤大,治疗费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骨折再移位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先选择。

  • 标签: 尺桡骨远端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8月至2018年9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1例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患儿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本组41例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为(6.2±2.2)岁,范围为11个月至13岁。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6例,下肢跛行11例,髋部疼痛伴低热9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臀部包块1例。病变累及部位:髂骨33例,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1例,累及髂骨、骶骨1例。病程为2 d至1个月,时间(12.6±4.3)d。结果41例患儿摄骨盆前后位DR片,36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26例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骨盆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27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0例),膨胀性骨质破坏(4例),病灶边界清楚(21例),边界模糊(20例)。12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7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16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5例,尤文肉瘤3例,结核2例,软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LCH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 标签: 髂骨 骨质破坏 影像学诊断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