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系统评价二尖成形(MVP)与二尖置换(MVR)治疗风湿性二尖心脏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178例患者,按所行式分为MVP组(29例)和MVR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两组患者在中指标、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设备应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病死率低于MVR组(χ2<0.05)。术后MVP组跨压差及反流严重程度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风湿性二尖瓣膜病的患者,行MVP治疗可以取得与MVR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死亡风险更低。对于二尖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MVR手术,或在MVP基础上行周修复降低术后反流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修复或生物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修复及房颤射频消融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手术方式分为二尖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P=0.88),术后住院时间(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风湿性二尖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 标签: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修复术 人工生物瓣膜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置入(TAVI)不同人工瓣膜围手术期新发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瓣膜中心行TAVI治疗的97例重度主动脉狭窄或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股动脉途径Venus-A瓣膜组(52例)与经心尖途径J-Valve瓣膜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结果Venus-A瓣膜组与J-Valve瓣膜组比较,新发传导阻滞[48.1% (25/52)对53.3%(24/45),P=0.61]及永久起搏器置入[11.5% (6/52)对6.7%(3/45),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Valve瓣膜组中的主动脉狭窄亚组与主动脉关闭不全亚组比较,患者新发传导阻滞[43.8%(7/16)对58.6%(17/29),P=0.34]及永久起搏器置入[6.3%(1/16)对6.9%(2/29),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enus-A瓣膜与J-Valve瓣膜行TAVI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主动脉修复手术后近中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5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主动脉修复手术。男25例,女29例,年龄(50.61±13.29)岁。单纯主动脉关闭不全31例(57.4%),单纯主动脉狭窄2例(3.7%),复合病变21例(38.9%);同期合并二尖手术43例(80.0%),三尖手术36例(66.7%),房颤射频消融20例(37.0%)。随访1~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利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非独立研究对象连续性变量差异,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结局。结果术前主动脉中重度反流比例高于出院时,主动脉口最大流速、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显著低于出院指标(P值均<0.05)。全因死亡2例,术后5年生存率(96.1±2.7)%;主动脉再次手术5例,术后5年主动脉免于再次手术率(89.5±4.5)%;瓣膜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5年免于瓣膜相关并发症率(91.3±4.2)%。结论主动脉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主动脉病变具备可行性且近中期效果良好,可成为一种潜在的可靠治疗选择。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修复术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总结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成功完成介入技术治疗3例三尖生物瓣膜毁损的临床经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评估提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中/高危风险,EuroSCORE Ⅱ评分为19.50%~25.45%。手术成功率100%,1例中输送器撤离时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置入第2枚瓣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无介入移位或脱落。术后抗凝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6个月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功能、瓣膜流速和反流情况。术后随访26~32个月,无死亡事件,无脑血管事件,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Ⅱ级。肋间切口右心房穿刺使用J-Valve介入技术可成功治疗三尖生物毁损,为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可行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瓣膜中心确诊二尖黏液样变(Barlow综合征)并由单一者进行二尖修复手术的患者,经筛选入组25例。回顾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中二尖修复技术,观察患者近、中期的治疗效果。25例患者中,24例修复效果满意,1例因修复失败中改为二尖置换,成形成功率98.9%。所有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均正常出院。中体外循环(93.47±22.69)min,阻断(68.57±14.67)min。二尖均采用人工瓣膜成形环,尺寸36(34,40)mm。术后住院(7.2±3.3)天。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微量反流15例,二尖轻度反流9例。随访3~71个月,平均36.5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再次心脏手术发生。二尖修复治疗Barlow综合征导致二尖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钙化单纯主动脉关闭不全(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NPAI)是老龄化社会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大多数NAPI患者可见其主动脉环明显扩大且其病变主动脉缺少钙化灶支撑,故对于这类患者难以常规行经导管主动脉置入(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进行治疗。本中心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共12例老年NPAI合并环扩大(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 with aortic annulus dilatation,NPAI-AAD)患者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进行治疗的随访结果。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门控全心动周期增强CT检查,环直径大于29 mm(J-Valve最大型号为直径29 mm)的NPAI-AAD患者入选。术前CT评估收缩期环直径29.2~32.6 mm,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系统评分(Society of Throacic Surgeons,STS)4~15分,年龄73~85岁。中介入瓣膜常规冲洗后,裁剪医用涤纶片合适大小,使用4/12带针涤纶缝线分别在介入瓣膜纵向3个长矩形支架外缝合6~8针,固定3个涤纶片以增宽介入瓣膜支架外周直径3~4 mm。对于主动脉环直径大于30.5 mm的患者在介入瓣膜支架下缘分别穿入4-0 prolene滑线以协助瓣膜锚定。后将经处理的介入瓣膜于冰水中压载至输送鞘中。常规左侧肋间小切口经心尖穿刺途径心脏搏动下完成TAVI手术。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介入瓣膜,均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6例联合使用人工腱索锚定技术。其中1例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时,中瓣膜移位,拖放至降主动脉锚定,然后取第2个介入瓣膜,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联合人工腱索锚定技术顺利完成TAVI手术。围手术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但其瓣膜位置及功能良好。余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复查未见主动脉中度及以上关闭不全、轻度关闭不全5例、余均为微量关闭不全。随访6~24个月,11例均无轻度以上周漏和主动脉关闭不全,未见瓣膜明显移位,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卒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对于老年NPAI-AAD患者,创新性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TAVI手术效果满意,值得继续观察随访。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近年来初步形成的成人主动脉关闭不全手术修复技术体系及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科施行主动脉修复手术79例。2018年5月前多采用的简单修复技术治疗43例为A组;2018年6月开始采用组合的修复技术体系,即环成形、窦成形叶成形、窦管结合部成形一体化治疗的36例为B组。对术前一般资料、合并手术、中基本情况、术前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中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有2例单纯主动脉修复,41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B组有23例单纯主动脉修复,13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A组多采用交界下对合、嵴部悬吊等技术;B组多采用环成形、叶成形、窦管结合部成形等技术。A组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中度和轻度;而B组大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轻度。A组有7例重度反流修复无效,其中有2例修复后反流较术前加重。B组有8例修复无效,再次转机后3例继续修复满意。术后1年(或最后1次超声心动图随访)时的主动脉反流情况:A组轻度15例,中度17例,重度4例;B组在1年内有2例接受了再次换手术,余29例中轻度20例,中度7例,重度2例。结论成人中度和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中,采用组合瓣膜修复技术体系施行修复,近中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修复 技术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既往经验,从与手术方式选择相关性角度出发,总结出一种定义明确、适用的风湿性二尖病理分型方案。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风湿性病因,接受二尖手术病例。根据二尖叶的损害程度、交界的损害情况、交界区下结构的损害情况3项评价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由轻到重的3个病理等级;总结入选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每个病理等级的特点,以及其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398例,其中接受风湿成形284例,总体成形率达70%。Type Ⅰ型58例,占15%,成形率10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64%。Type Ⅱ型260例,占65%,成形率76%(197/260)。术前中-重度狭窄占88%。Type Ⅲ型80例,占20%,成形率36%(29/80),术前极重度狭窄占50%,术前中-重度反流占40%。在接受的成形病例中,随病理分型升高,平均二尖口面积和平均年龄呈线性趋势下降;术前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期流速、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重度狭窄占比、混合型病变占比,及完整"四步法"的应用占比呈线性趋势升高。结论风湿性二尖成形手术在我国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风湿性二尖临床病理三分型法为风湿性二尖成形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阶梯化的发展路线。

  • 标签: 风湿性二尖瓣 二尖瓣成形 病理分型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工业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机械制造中,大大提升了机械制造的发展水平,逐渐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现代化背景下,利用自动化技术优化机械制造,符合主流趋势,也能够促使机械制造生产线自动化控制能力大大提升,升级机械制造框架。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工作人员根据机械制造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自动化技术,促使机械制造企业向着现代化、精益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自动化 控制技术 机械制造 工艺 应用
  • 作者: 孟旭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0
  • 机构:身份证号:622201199005213618
  • 简介:摘要:为了促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就需要结合该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将其应用到现代化机械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保证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建设。另外,还要结合该技术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其应用到更多的行业领域中,实现我国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加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