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陶渊明 四皓精神 诗文 文学评论 隐居者
  • 简介:1.中国最早的灯具——火把、火炬殊难保存,周代灼龟占卜使用的燋和焞是大小不同的两种火把,亦可起到照明的作用,宋人图其形可参考。2.灯的直接来源不是豆而是"豋",商周乃至更早时候,"豋"已经用于照明。3.出土实物表明,膏灯的前身陶(瓦)豆距今约7000年前已经在使用。4.先秦时期的照明器具,除了豆形灯之外,还有利用食器、礼器安插火把的锭。《西清古鉴》所载"周素锭"功能齐全,结构复杂,令人惊叹。5.早期灯具可能借各种礼器、食器兼而用之。

  • 标签:
  • 简介:在我国戏剧术语中,名同实异和名异实同的情况十分常见,要为“灯戏”界定出准确的内涵和外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度百科“灯戏”条目的释文是:

  • 标签: 灯戏 戏剧术语 名同实异 名异实同
  • 简介:中國傳統戲曲一向被分爲曲牌體和板腔體兩大類型,但蒲松齡的《禳妒咒》卻是一部俗曲體戲曲。作品有生、旦、浄、末、丑的脚色提示,有演員上下場提示和上下場詩,有代言體的唱詞和念白。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使用了不同于南北曲的俗曲曲牌,其連綴方式也與南北曲迥異。《禳妒咒》的産生,不僅説明當時俗曲體戲曲已經形成,而且昭示着這種音樂結構和文學體制有着悠久的傳承歷史。從金元諸宫調,到明代的弦索清唱、時尚小曲、寶卷和道情講唱,再到《禳妒咒》以及《太古傳宗》《納書楹曲譜》中的時劇、《綴白裘》中的雜劇、宫中的侉戲以及吹腔、四平調、弦索調、秧歌等,俗曲體戲曲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依稀可見。俗曲體戲曲以《禳妒咒》爲正式形成的起點,其終點一直貫穿到當代。迄今我國南北方尚存的各種地方戲中,俗曲體戲曲占了較大分量。而《禳妒咒》,爲我們認識俗曲體戲曲的特點、形成歷史及戲劇史地位,提供了第一手可信的資料。

  • 标签: 禳妒咒 劇本 俗曲 俗曲體 曲牌體 板腔體
  • 简介:我国戏剧在大体封闭的状况下走了很长时间的路。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上的惨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输入也迭次展开。“狼”来了,中国剧坛从此不再是戏曲的一统天下。

  • 标签: 戏剧研究 清末民初 断想 价值 鸦片战争 文化输入
  • 简介: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敷演戏曲”一语,来自“敷演”佛经、“敷演”话文。本文从这一线索出发,借助於文献与文物资料,揭示出我国戏剧史上存在一个从讲经到讲唱再到杂据扮演的演进过程。敦煌变文讲唱,是敷演佛经典敷演戏曲的中间形态,而北宋的目连戏,则是一种比变文更加接近戏曲的艺术形式,称“《目连经》、《救母》杂剧”。金元杂剧曾经有过“坐扮演”、“立扮演”的演出方式。其时演员一律面向观众,主角居中,面部表情多、形体动作少。配角在完成某一表情或动作後立即收住,呆在原地,意味着暂时退出脚色,以便突出主角的歌唱或表演。说法(歌唱)者与现身(表演)者有分有合,这是从讲经、讲唱演化而来的迹象,也是金元杂剧表演的基本特徵。这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被忽略了的环节。认识这一环节,对於正确评价我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亦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戏剧史 敷演佛经 戏曲 杂剧 中国
  • 简介:古剧脚色有“捷讥”。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记杂剧院本脚色云:“杂剧院本,皆有‘正末’、‘付末’、‘狙’、‘孤’、‘靓’、‘旁’、‘猱’、‘捷讥’、‘引戏’九色之名。”并解释“捷谗”云:“古谓之‘滑稽’,院本中便捷讥谵者是也。俳优称为乐官0”①王国维《古剧脚色考》认为:

  • 标签: “捷讥” 历史来源 中国 古代戏剧 历史研究
  • 简介:一、“四折一楔子”为元杂剧演出通例元杂剧以四折一楔子为通例,这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今天有重新强调的必要。郑振铎先生以元刊杂剧和明初朱有域、刘东升的作品(永乐本、宣德本)不分析,提出:“杂剧的分析,大约始于万历时代,至早也不能过嘉靖的晚年。”“臧晋叔《元曲选》的每剧分为四折或五折,也非‘古’,也非本来面目。”日本学者岩城秀夫对此说有所修正,他指出最早在剧本中分析的是弘治本《西厢记》,不过他仍认为:楔子与折的标识非元代本来面目,

  • 标签: “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 剧本体例 演出形态 来源 表演艺术
  • 简介:船台演出,自古以来就可分为宫廷与民间两个大的系统。一般来讲,宫廷的船台表演空间宽敞、规模大、花样多,民间则表演空间相对狭小、项目单纯、但方便快捷。二者各有优势,共同促进了船台表演的丰富与发展。不难理解,民间表演容易受到忽

  • 标签: 船台 表演者 宋元时代 演出 杂剧 宋代
  • 简介:<正>跨进傩文化殿堂的门槛,立即会发现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异世界。中国原始驱傩与佛教、道教、巫教之间,民间歌舞百戏与迎神赛会、岁时节令之间,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戏曲与民间戏剧、傩戏之间,说唱艺术家、戏剧家与乞丐之间,以及以上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文化形态之间,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纵横交错的文化史网络。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史宝藏,面对傩文化的神秘、广博与深邃,我们既兴奋又惶惑:怎样才能

  • 标签: 莲花落 打夜胡 文化形态 文化史 民间戏剧 佛教
  • 简介:<正>数千年前产生的华夏古俗,受现代文明冲击,已濒于灭亡的边缘。然而,在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故事中,却残存着上古祓禊风俗的遗迹。其中湘西傩戏《孟姜女》保留的祓禊古俗较为完整。揭开这个事实,对于研究中国风俗史、宗教史、戏剧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让我们逐一展开论述。一、“祓禊”古俗觅踪祓禊之俗最迟西周时已形成。每逢春天二、三月,男女同到水边沐浴,兼有祛疾与择偶双重内容。“祓”本是“拔”字,言拔除、拂除病气之意,”禊”字就是修洁、净身的意思。古人认为,一切灾难、疾病与不祥,可以用清水洗掉。《周礼·春官·女巫》条云:“女巫掌岁时祓除畔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上之类。畔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诗经·郑风·溱洧》记周时郑国祓禊风俗,其第一章云:

  • 标签: 孟姜女 风俗 上巳节 上古 择偶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