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西安市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收治的22例髋臼顶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8.9岁(30~85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例,后柱+后壁骨折1例,横形骨折1例,前方+后半横形骨折13例,双柱骨折2例,T形骨折1例,未分型3例。对22例髋臼顶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通过Mimics19.0软件进行压缩骨折块定位,并测量压缩面积大小。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结果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位置:后上象限10例,前上象限9例,同时涉及以上2个区域3例。压缩骨折面积平均为467.2 mm2(80~1 100 mm2),压缩百分比平均为17.18%(3.1%~36.9%)。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7例,复位差5例,满意率为77.3%(17/22)。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68.2%(15/22);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平均为76.8分(41~99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髋臼顶压缩性骨折可位于髋臼顶后上、前上象限或两者均涉及。了解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位置及形态特点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可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压缩性 臼顶 形态学
  • 简介:摘要骨折相关感染是骨科医师和患者恐惧的并发症之一,它比无菌性骨不连更可怕的是在骨折断端存在或深或浅的骨组织感染。骨感染的复发率较高,治疗周期长,甚至有致残、截肢和死亡的风险,等等这些特点给患者带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该病的复杂性对骨科医师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外对骨折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折 感染 治疗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复位方法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手术治疗的50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岁。将患者按照术中复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新复位方法组(n=23):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以骨折远端为基础骨块,其他骨块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一复位,最后复位压缩的骨折并固定;传统复位方法组(n=27):先复位关节面再将关节面骨块与胫骨骨折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根据TPA在±5°内被认为可接受,超过±5°被认为不可接受,比较两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7±0.4)、(3.0±0.6)h]和术中出血量[(215±56)、(221±52)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复位方法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为78.2%(18/23)高于传统复位方法组的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复位方法相比,新复位方法在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可以提高术中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的可接受率,但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胫骨 骨折 外科手术 复位顺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使用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进行治疗的2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脱位类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关节活动范围、X线片检查结果、美国肩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5 ±2.62)个月,手术时间(50.57±8.13)min,术前等待时间(2.71±1.35)d。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67.14±5.19)°,后伸(41.14±2.20)°,外展(167.24±7.07)°,外旋(52.10±4.99)°,内旋(83.33±3.61)°。ASES评分(94.19±4.01)分(86.67 ~ 100分),Constant评分(92.95±4.98)分(78 ~ 99分),根据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为15例(71.4%)、良为6例(28.6%)。结论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肩锁关节脱位 钛缆 肩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治疗失败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植骨
  • 简介:摘 要:本文采用故障树模型及其分析法分析了影响 27.5kV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营的事故因素,其次利用概率论相关理论引出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几个计算评估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分析计算了在故障树中各基本事件发生几率的大小,最后对故障因素根据临界重要度进行排序,筛选出在故障树中对顶上事件的发生影响较大的基本事件,给出避免这些故障的相应措施。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可有效降低故障率以及实现事前预防,节约运营成本。

  • 标签: 27.5kV 牵引供电系统 故障树 基本事件
  • 简介:摘要股骨骨不连是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2.5%。目前,股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手术治疗股骨骨不连的金标准是更换髓内钉,但对于非峡部的股骨骨不连,即使更换大直径的髓内钉,仍然不能解决骨不连断端旋转和成角移位的问题;对于营养不良型骨不连、萎缩型骨不连以及有大块骨缺损的骨不连仅通过更换髓内钉并借助自体骨植骨不足以消除断端间隙、增加断端间接触面积,无法为骨不连断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物学环境。另外,更换髓内钉时并不显露骨不连断端,故无法取相应的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对判断骨不连断端是否合并感染有一定难度。双钢板技术是切开直视下找到骨不连部位,并在骨不连断端放置不同角度的两块钢板进行固定。查阅近10年国内外已发表的与双钢板技术治疗股骨骨不连相关的文献,经分析总结得出双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为骨不连的愈合提供了一个三维立体固定模型,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在改善骨折端的生物学行为和机械稳定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术后有利于膝关节屈伸活动,同时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缓解疼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尺骨冠状突为肘关节前方重要稳定结构,由冠状突尖部、高耸结节与前内侧面组成,在肘关节骨折脱位损伤中,常伴随冠状突骨折,从而引起肘关节不稳。冠状突体积小、形状特殊、周围软组织结构复杂,并在肘关节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形式多样化,外科治疗较为棘手。选择安全、创伤小、术野显露良好的手术入路是行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的必要条件,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伴随的损伤,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本文主要阐述冠状突及肘关节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分析冠状突在肘关节中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作用以及对目前外科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尺骨 生物力学 生物假体
  • 简介:摘要胫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四肢长骨骨折,多为高能量造成的复杂性胫骨骨折,由于胫骨的特殊解剖结构,术后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这便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患者对功能有了更高要求,使得医师对生物力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促进了内固定材料的进一步发展,髓内钉的适应证得到了扩展并逐渐取代钢板内固定用于对胫骨骨折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阐述髓内钉在胫骨近端、中段、远端及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应用及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开放性 内固定器 髓内钉 阻挡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289例;年龄16~102岁,平均74.6岁。根据术前和术后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术前DVT组、非DVT组和术后DVT组、非DVT组。统计患者术前、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前到术后变化规律。评估术前、术后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方式、术中输血量、血清学指标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6.5%,术后DVT发生率为57.1%(P<0.05)。术前单侧DVT发生率为30.5%,术后单侧DVT发生率为37.5%(P<0.05)。术前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6.0%,术后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20.0%(P<0.05)。术前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8%、6.7%、90.4%;术后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2%、4.7%、93.1%。术前到术后血栓无变化293例(60.4%),加重164例(33.8%),减轻28例(5.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在骨折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纤维蛋白原、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组与术后非DVT组在年龄、骨折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术中输血量、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手术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有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与术前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术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与术后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血栓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预防性抗凝效果并不理想;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35例)和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的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的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的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下肢骨 外固定器 分期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88例(97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45例;年龄为15~95岁,平均65.5岁。主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主要手术方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等。患者入院进行COVID-19筛查,观察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结果88例患者入院前筛查COVID-19感染均呈阴性。本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4.5 d,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7 d,住院时间平均为6.6 d。28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角度良好,69例骨折固定患者术后骨折功能及解剖复位率为94.2%(65/69)。围手术期25例(28.4%)患者出现DVT。7例(8.0%)患者术后3 d内出现发热,考虑为吸收热。无一例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结论非重点疫区医疗机构创伤骨科医生在掌握COVID-19防控诊疗知识、骨折患者接诊原则的情况下,严格筛查流行病学史,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的发生率,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肢 骨折 围手术期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骨不连翻修手术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采用翻修手术治疗的62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3例,女19例;年龄20~73岁,平均42.3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9例,缺血型14例,肥大型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数据、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并通过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和简明疼痛度量表(BPI)评价肱骨干骨不连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入院时患者SF-12中的生理总评分(PCS)评分为(24.3±5.2)分,SF-12中的心理总评分(MCS)评分为(26.3±3.8)分,BPI中的中严重程度(BPI-S)评分为(6.5±1.9)分,BPI中的疼痛干扰(BPI-I)评分为(6.7±2.5)分。术后1年随访时,PCS评分平均(43.6±8.1)分,MCS评分平均(34.7±4.4)分,BPI-S平均(4.9±1.2)分,BPI-I平均(4.4±1.4)分。以上四组指标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2%(59/62)。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肱骨干骨不连患者术后PCS评分与Barrentt食管、原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硅肺患者的P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CS与脑卒中患者M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干骨不连是一种破坏性的慢性疾病,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负面影响。虽然对肢体疼痛的影响可以通过翻修手术来缓解,但整个治疗过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 标签: 肱骨 骨折 不愈合 生活质量 SF-12量表 BPI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 骨折,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髓内 髓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235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8例,女67例;年龄为18~90岁,平均43.5岁。根据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采用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对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235例患者中104例(44.3%)患者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VT组患者的RAPT评分、Wells评分及Autar评分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的AUC分别为0.84±0.02、0.65±0.05、0.81±0.02、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P=0.031);RAPT、Wells评估量表的AUC显著大于Caprini、Autar评估量表,而Autar评估量表的AUC又显著大于Caprini评估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诊断DVT的灵敏度分别为94.0%、65.0%、90.6%、84.0%,特异度分别为62.1%、51.8%、67.2%、32.5%。结论虽然4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是RAPT及Wells评估量表的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祸伤、坠落伤、摔伤等高强度能量是导致骨折的直接原因。骨折的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伤口感染等。胫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机制造成的,也可由踝关节旋转的低能量机制引起。随着骨科医师对骨不连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是治疗骨不连患者的首选,其中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骨不连中发挥着独有的优势。本文通过回顾就近已发表的文献,就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折不愈合 胫骨 骨折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63岁,年龄范围30~58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更换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骨不连愈合情况、手术疗效;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5.24±4.7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12月。术后6个月时评估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独立样本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 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01.6±38.4) mL、(138.7±22.7) min、(25.8±6.9)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78.5±40.6) mL、(171.4±20.1) min、(43.2±8.5)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不连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愈合时间(5.15±0.42)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6.31±0.58)个月,观察组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率(9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97.50%)及髋关节优良率(97.50%)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优良率(78.79%)及髋关节优良率(81.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64±0.14)°、屈曲角度(138.72±6.37)°]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35.13±9.44)°、外展角度(74.38±5.22)°]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48±0.21)°、屈曲角度(113.57±5.43)°]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21.57±8.63)°、外展角度(69.57±6.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4周VAS、ODI的疗效评分[(3.24±0.43)分、(23.45±4.7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4.64±0.71)分、(27.25±4.3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在治疗股骨干术后无菌性骨不连中疗效较为理想及显著,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关节功能明显好转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不连 髓内钉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结合引流管夹闭减少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围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3月—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Schatzker Ⅴ、Ⅵ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24~69岁[(39.1±2.7)岁]。患者均接受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静脉组(27例)、关节腔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静脉组在松止血带前5~10 min给予总量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节腔组在关闭切口前关节腔灌注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三组术后引流管临时夹闭4 h。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D-二聚体、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手术肢体侧别、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后24 h和72 h 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24 h引流量、隐形失血量、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肺栓塞、伤口红肿渗出及皮下瘀斑),以及术前、术后72 h和出院前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结果三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肢体侧别、止血带使用时间、异体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Hb静脉组为(112.7±11.8)g/L,关节腔组为(107.7±16.1)g/L,对照组为(100.0±10.4)g/L;术后24 h D-二聚体静脉组为(5.5±2.9)mg/L,关节腔组为(5.9±2.5)mg/L,对照组为(7.5±3.6)mg/L;术后24 h引流量静脉组为(62.8±20.5)ml,关节腔组为(60.2±17.4)ml,对照组为(81.2±21.1)ml;隐性失血量静脉组为(577.1±212.1)ml,关节腔组为(634.2±139.8)ml,对照组为(750.3±124.1)ml;总失血量静脉组为(950.1±170.5)ml,关节腔组(1 005.4±179.8)ml,对照组为(1 148.8±129.1)ml;术后伤口红肿渗出发生率静脉组1例(4%),关节腔组0例,对照组5例(17%)。以上指标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72 h Hb、总引流量、异体输血例数、下肢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皮肤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氨甲环酸结合引流管夹闭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安全有效。无论是静脉滴注或关节腔局部应用均能有效降低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同时,氨甲环酸能减少术后伤口红肿渗出。

  • 标签: 氨甲环酸 胫骨骨折 失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