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基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DSC,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常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0%的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低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的低氧培养箱中培养。常氧组培养3 h,低氧组培养3、6、12、24、48 h,分别取3个样本,进行后续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离心过滤后获得常氧条件培养基(normo-CM)和低氧条件培养基(hypo-C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含量。(3)取27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ormo-CM组和hypo-CM组,每组9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分别滴加50 μL PBS、normo-CM及hypo-CM。伤后0、3、5、7、9、11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后3、9、11 d创面炎症反应及伤后9 d创面再上皮化水平;Masson染色观察伤后11 d创面胶原沉积情况,并分析胶原容积分数(CVF)。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细胞融合度低时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排列紧密。培养14 d,成脂诱导组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培养28 d,成骨诱导组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后可见红色结节。细胞鉴定为ADSC。(2)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细胞培养12、24 h 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5.43、5.11,P<0.05);培养6、12 h 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3.29、2.33,P<0.05或P<0.01);bFGF mRNA培养12 h表达量明显升高(t=12.59,P<0.01),培养48 h明显降低(t=9.34,P<0.01);培养3、12、24 h PPAR-γ mRNA明显降低(t=5.14、6.56、4.97,P<0.05)。(3)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培养3、6、12、24、48 h VEGF含量明显升高(t=5.74、12.37、14.80、15.70、34.63,P<0.05或P<0.01),培养6、12、24、48 h IGF含量明显升高(t=5.65、8.06、20.12、22.99,P<0.05或P<0.01),培养各时间点TGF-β和EGF含量无明显变化。(4)伤后0~11 d,3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未见明显感染、渗出等。伤后11 d,PBS组大鼠创面面积仍较大;normo-CM组大鼠创面面积较PBS组缩小,hypo-CM组大鼠创面已基本愈合。伤后7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10.26、16.03,P<0.05)。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和normo-CM组(t=17.25、6.89,P<0.05或P<0.01),norm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8.81,P<0.05)。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为(2.4±1.5)%,明显低于PBS组的(20.0±5.0)%和normo-CM组的(7.7±1.7)%,t=30.15、84.80,P<0.05。(5)伤后3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其余2组;伤后9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均少于PBS组;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PBS组和normo-CM组。(6)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表皮迁移舌"长度长于其他2组,表皮厚度接近正常皮肤。伤后11 d,与PBS组和normo-CM组相比,hypo-CM组大鼠创面中可见大量结构致密、排列整齐、成熟度较高的胶原沉积。PBS组大鼠创面CVF为(22.90±1.25)%,显著低于normo-CM组的(31.96±0.14)%和hypo-CM组的(56.10±1.50)%(t=12.48、29.43,P<0.05);normo-CM组大鼠创面CVF显著低于hypo-CM组(t=27.73,P<0.05)。结论低氧处理可显著增强大鼠ADSC的旁分泌作用,低氧预处理的大鼠ADSC条件培养基可通过调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加速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缺氧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LRP在光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变化和皮肤光老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取3例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并分为UVA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UVA照射组接受连续UVA照射诱导慢性光损伤,空白对照组不接受UVA照射,通过CCK8试剂盒、β-半乳糖苷酶染色(SA-β-Gal)及细胞凋亡率检测验证建模。Western免疫印迹试验检测NLRP1、2、3、8蛋白表达。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调控NLRP炎症小体的非编码RNA表达变化。结果UVA照射组细胞活性(70.0±4.7)%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93.0±2.2)%,t=6.93,P<0.05;细胞老化率(83.1±4.4)%高于空白对照组老化率(9.2±0.85)%(t=25.21,P<0.05);细胞凋亡率(34.5±7.1)%高于空白对照组 (9.3±2.2)%(t=6.42, P<0.05)。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VA照射组NLRP1、2、3、8表达较空白对照组(0.75±0.43)均上调,分别为5.59±0.99、3.84±0.69、9.98±1.72、1.57±0.5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UVA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LncRNA,发现可调控NLRP炎症小体的长链非编码RNA中差异表达LncRNA共23个,其中变化最明显的为lnc-NLRP1、lnc-NLRP3。结论反复UVA照射可上调NLRP炎症小体及其长链非编码LncRNA的表达,可通过参与活性氧自由基聚集、信号通路激活、自噬、基质金属蛋白酶/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家族表达及活性改变等机制,引起皮肤光老化。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紫外线 NLRP炎症小体 光老化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5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指屈肌、腕屈肌以及肱二头肌痉挛改善的即刻效应和短期效应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加权均数差(WMD)=-0.84,95%置信区间(CI)为(-1.03,-0.65),P<0.01];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手腕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优势[WMD=0.95,95%CI(-0.16,2.5),P=0.23];暂未有证据显示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WMD=-1.33,95%CI(-7.98,5.32),P=0.69]。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的程度,安全好,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微经皮肾镜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的安全及有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直径<3 cm的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研究组行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SMP)。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血红蛋白、血肌酐、并发症及各阶段结石清除率。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7天、第60天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热、肾绞痛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SMP与FURL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而SMP术后各阶段结石清除率更高,发热、肾绞痛发生率较低,疗效突出。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输尿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学实践也有了新的策略。同时,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课堂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本文通过分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学的意义,探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 标签: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有效性
  • 简介:摘要:新课程改革思想体系下,要求高中化学教师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推动学生的总体进步和综合发展。因此,化学教师要尝试更新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让化学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综合进步。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不同学习能力,通过方法的更新和融合,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领略化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创建能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内强化综合学习素养,实现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学目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主要策略。

  • 标签: 新课程 高中化学 有效性 策略 分析
  • 简介:摘要 :随着水平井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斜井段中完作业中下技术套管遇阻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套管下入不能顺利到位,给水平段施工及后期生产埋下隐患。水平井斜井段套管柱在自身重力和井眼弯曲作用下产生变形,套管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增加,套管与井壁之间滑动摩阻增大。当摩阻达到一定程度,出现遇阻现象后,若强行下入,入井套管可能会发生变形,甚至造成失稳。为解决斜井段套管下入过程中遇卡遇阻的问题,保证下套管顺利到位,开展套管与井眼相容分析十分必要。

  • 标签: 水平井 斜井段 钻具组合 匹配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拟评价洗涤式血液回收用于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的有效、安全及经济效益。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行剖宫产术并在术前经超声或MRI明确诊断为前置胎盘的产妇。依据术中是否使用洗涤式血液回收分为干预组(I组,40例)和对照组(C组,41例)。I组产妇于术前准备全自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C组产妇术中不使用洗涤式血液回收,若满足输血指征则输注异体血。回顾产妇年龄、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等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情况等术中资料及术后出血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术后资料。结果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产妇术中平均自体血回输量为(350±88)ml. I组产妇异体RBC输注率及输注量低于C组(P<0.05),两组产妇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输注率、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Hb、RB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小板(platelet, PLT)较术前降低,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产妇术后Hb、RBC、PLT及PT、APTT、FIB、TT、术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切口感染、盆腔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而言,洗涤式血液回收能显著减少术中异体输血率及异体输血量,且不增加产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术中血液回收 自体输血 前置胎盘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OR 1.548; 95% CI: 1.038~2.307,P=0.032)、呼吸困难指数(OR 2.140; 95% CI: 1.604~2.855,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OR 0.458; 95% CI: 0.267~0.787,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OR 1.508; 95% CI: 1.273~1.787,P<0.001)、狭窄程度(OR 1.581; 95% CI: 1.029~2.067,P=0.001)、麻醉方法(OR 1.581; 95% CI: 1.029~2.067,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OR 1.304; 95% CI: 1.135~1.497,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支气管镜 气道狭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进行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携带者筛查,探讨本地区人群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的拷贝数情况及携带频率。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SMN1及SMN2基因第7外显子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筛查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的SMA携带者。对双方均为携带者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在3049名育龄人群中,共检测出SMA携带者62例,携带率为1/49(2.03%)。男性携带率为1.91%(40/2094),女性携带率为2.30%(22/955),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N1杂合缺失占1.30%(41/3049),由SMN1转换为SMN2者占0.69%(21/3049)。SMN1等位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1.99。检出双方均为SMA携带者的夫妇2对,通过产前诊断避免了1例患病胎儿的出生。结论云南地区SMA男女携带者的频率无显著差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阐明SMA携带者的频率和SMN基因的拷贝数情况,可为遗传咨询和产前预防提供依据。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携带者筛查 拷贝数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接受精神科联络会诊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方法采用回顾研究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援鄂心理医疗队于2020‌年3‌月1—7‌日进行联络会诊的住院患者,共计105‌例,由参与联络会诊的20‌名精神科医生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并记录患者联络会诊的主要原因及精神科处理方案。由会诊医生根据主管医师介绍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进入隔离病房面诊患者,会诊后1周内对患者进行回访。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来自5所定点医院的105‌例患者,年龄(58.3±18.9)岁,62.9%(66/105)为女性患者,其中102‌例(97.1%)为医生进入隔离病房进行面诊的患者。105‌例患者会诊主要原因为焦虑65‌例(61.9%),抑郁27‌例(25.7%),失眠6‌例(5.7%),兴奋6‌例(5.7%)及幻觉妄想1‌例(1%)。其中77‌例(73.3%)患者接受相应心理治疗,1‌例(1.0%)接受了精神科药物治疗,27‌例(25.7%)联合心理治疗和精神科药物治疗。回访的结果显示102‌例(97.1%)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减轻。结论在COVID-19疫情的救治中,被感染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较多见,精神科联络会诊的需求量较大;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尽早介入患者的诊疗,对患者康复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住院病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转诊和会诊
  •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静滴阿奇霉素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针对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内收治的100例静滴阿奇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所有患者以护理差异分为参照组(50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0例,针对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律失常、皮疹、发热、消化道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为6%(3/50),明显高于参照组22%(11/5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静滴阿奇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实施针对护理干预,可有效规避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石胆囊炎患者采取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切除方案的效果情况。方法:所选患者一共是130例,属于结石胆囊炎患者。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划分成开腹组、腹腔镜组,分别展开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式,对治疗的效果展开比较观察并记录。结果:观察近期总体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可靠,p

  • 标签: 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 切除胆囊 结石性胆囊炎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尽管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吸入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并面临急性发作风险(GOLD分级D组)。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种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慢阻肺的新技术——靶向肺去神经技术(targeted lung denervation,TLD),有可能成为治疗中重度慢阻肺患者的可选方案之一。本文就该技术的理论基础、设备工作原理、技术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等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