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患者的疗效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盲法,将74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实验组3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神经节苷脂的治疗。待全部病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以及疗效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自理能力评分(75.46±1.23)、肢体活动能力评分(155.48±6.08)以及治疗结果的有效率(97%)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神经节苷脂 康复治疗 联合疗法 小儿脑瘫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移动卒中单元在卒中筛查和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兴安盟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5G移动卒中单元进行义诊筛查和急诊救治的结果。对于义诊筛查出的卒中中高危患者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和健康宣教,并嘱其监测血压等,定期行影像学随访;对于急诊救治的患者即刻实时远程会诊,并制定抢救策略,急性脑梗死可就地实施溶栓治疗,治疗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结果义诊筛查共筛出173例患者,其中低危卒中患者98例(56.6%),中高危卒中患者75例(43.4%)。共急诊救治44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25例,出血性卒中11例,其他7例,1例死亡患者未行头颅CT检查。患者自呼救至5G移动卒中救护车的中位时间为71 min(9~167 min);患者进入救护车至开始头颅CT扫描的中位时间为5 min(1~31 min)。其中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救护车上进行溶栓治疗。43例急诊救治的患者3个月随访显示,2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5例溶栓者的GOS均为Ⅴ级,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明显缩小或消失;2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效随访18例,其中GOSⅠ级1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5例,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软化灶无明显变化。1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中,GOSⅠ级2例、Ⅲ级3例、Ⅳ级4例、Ⅴ级2例,头颅CT显示出血区形成软化灶。结论5G移动卒中单元应用于义诊时,较易筛查出中高危卒中患者;在急诊救治时,可缩短卒中的救治时间,确保患者在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

  • 标签: 卒中 远程医学 诊断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移动卒中单元在卒中筛查和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兴安盟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5G移动卒中单元进行义诊筛查和急诊救治的结果。对于义诊筛查出的卒中中高危患者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和健康宣教,并嘱其监测血压等,定期行影像学随访;对于急诊救治的患者即刻实时远程会诊,并制定抢救策略,急性脑梗死可就地实施溶栓治疗,治疗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结果义诊筛查共筛出173例患者,其中低危卒中患者98例(56.6%),中高危卒中患者75例(43.4%)。共急诊救治44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25例,出血性卒中11例,其他7例,1例死亡患者未行头颅CT检查。患者自呼救至5G移动卒中救护车的中位时间为71 min(9~167 min);患者进入救护车至开始头颅CT扫描的中位时间为5 min(1~31 min)。其中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救护车上进行溶栓治疗。43例急诊救治的患者3个月随访显示,2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5例溶栓者的GOS均为Ⅴ级,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明显缩小或消失;2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效随访18例,其中GOSⅠ级1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5例,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软化灶无明显变化。1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中,GOSⅠ级2例、Ⅲ级3例、Ⅳ级4例、Ⅴ级2例,头颅CT显示出血区形成软化灶。结论5G移动卒中单元应用于义诊时,较易筛查出中高危卒中患者;在急诊救治时,可缩短卒中的救治时间,确保患者在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

  • 标签: 卒中 远程医学 诊断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鞍结节脑膜瘤(TSMs)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全切除肿瘤,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视觉功能。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TSMs成功、安全切除的关键。本文从TSMs手术的目的和适应证出发,就TSMs手术入路选择的标准和要求、手术入路与肿瘤全切除和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以及经颅入路和经鼻蝶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更精准地指导临床医生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路径。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经颅入路 经鼻蝶入路 视觉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 标签: 移动CT 移动卒中单元 脑梗死 脑损伤
  • 简介:摘要内听道脑膜瘤(IAC-M)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特殊类型,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膜,主体位于内听道内。术前准确鉴别IAC-M较困难,这是因为内听道的脑膜瘤十分罕见,大部分为个案报道,且报道的IAC-M术前均被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因此术前对于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的区分很重要,因为肿瘤类型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策略的制定不同。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是IAC-M的理想入路,为了降低复发的风险,术中需扩大开放内听道,广泛切除肿瘤,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本文就IAC-M的诊断和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内听道脑膜瘤 桥小脑角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
  • 简介:摘要鞍结节脑膜瘤(TSMs)通常采用经颅入路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选择哪一种入路方式除需根据肿瘤本身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术者对于手术入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本文针对TSMs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总结分析每一种入路方式的优缺点,以期掌握入路的精髓,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起到有益的帮助。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手术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特征是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及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AD病理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广泛死亡,乙酰胆碱化酶和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脑中广泛的神经纤维缠结及β-淀粉样蛋白过度积累等。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AD的疗效甚微,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全球聚焦的热点和前沿创新治疗技术。神经干细胞通过旁分泌免疫调节因子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小β-淀粉样蛋白形成;也可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营养和保护胆碱能神经元。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重建认知神经环路和脑网络。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干细胞 胆碱能神经元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内听道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内听道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分析其手术要点。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其中1例肿瘤硬膜起源于内听道口的外侧壁(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3例肿瘤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脑膜,硬膜附着延伸至内听道腹侧(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3例患者的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均被解剖分离保护,另一例患者仅解剖保留面神经。2例术前听力分级为H2级、H3级的患者,术后听力分级分别为H3级和H4级,另2例术前听力H5级的患者术后听力仍为H5级。3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为90分,1例为70分。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是内听道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理想入路。手术应以保护面、听神经为前提,以广泛切除肿瘤为目的,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以减少复发的机会,改良内听道开放的宽度是必要的。

  • 标签: 内听道 脑膜瘤 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 桥脑小脑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TS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改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由笔者进行显微手术的156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记录、出院记录、随访记录等,测量术前视力、视野及术后改善情况。根据CT和MRI的表现,将其分为巨大、大、中、小四型,分析讨论TSM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TSM最常见的症状是非对称性视觉障碍,本组术前视力<1.0者,占96.8%,非对称性视力障碍占84.1%;62.2%的肿瘤侵入视神经管内。术前有302只眼视力<1.0,占96.8%,术后218只眼(69.87%)视力改善,64只眼(20.51%)维持术前水平,30只眼(9.62%)恶化。术前73例患者(46.8%)的影像提示视神经管受累,术中探查共有97例视神经管内有肿瘤侵袭(62.2%,97/156)。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从1个月~5.3年(中位数21个月)。术后视力改善共218只眼(69.87%),64只眼(20.51%)维持术前水平,30只眼(9.62%)恶化。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7.4年,肿瘤的切除程度Simpson Ⅰ~Ⅱ 145例,其中视力改善101例(69.66%);Simpson Ⅲ~Ⅳ 11例,其中视力改善8例(72.73%)。结论不对称性视觉功能障碍是TSM最早期,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肿瘤往往累及视神经管,这也是TSM术前评估的重点。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显微手术 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