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电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作为临床麻醉中常见的神经电生理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BS与患者年龄、基础状态以及麻醉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全麻期间BS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以及病死率等并发症的关系仍存争议。文章阐述了BS的概念,对BS的影响因素、术中脑电BS与术后归进行总结,期望能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爆发抑制 脆弱脑功能 术后谵妄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9月至2020年8月190例施行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明确复发部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局部复发与其他复发类型生存时间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胰腺癌术后复发部位依次为局部复发(49例,25.8%)、肝转移(53例,27.9%)、肺转移(35例,18.4%)、腹膜转移(25例,13.2%)、多脏器转移(28例,14.7%)。局部复发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mRFS)为17.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30.9个月。将局部复发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其他复发类型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在肿瘤直径(P=0.023)、术前CA199水平(P=0.021)、胰周神经丛侵犯(P=0.031)、脉管侵犯(P=0.004)、切缘状态(P<0.001)、术后辅助化疗(P=0.038)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P=0.018)、胰周神经丛侵犯(P=0.002)、术后辅助化疗(P=0.004)是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仅胰周神经丛侵犯与其他复发类型均无关。结论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胰周神经丛侵犯是影响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 胰周神经丛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2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TLD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例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的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PTLD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LD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例PTLD患儿移植前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均接受过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病例1和病例2分别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12个月诊断为PTLD,伴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反应阳性。病例1病理诊断为单形性PTLD,病例2临床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二者均予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移植肾功能正常。但例1患儿于肾移植后30个月死于颅内真菌感染。结合本中心2例及文献复习的54例儿童肾移植PTLD进行分析,移植至PTLD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1.8个月,初发部位以消化道[17例(30.4%)]、呼吸系统[8例(14.3%)]、神经系统[7例(12.5%)]和咽淋巴环[7例(12.5%)]为主,病理类型以单形性PTLD为主[34例(60.8%)]。56例患儿诊断PTLD时EB病毒血清学反应均为阳性。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48例,其中8例移植物失功;11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感染,8例死于PTL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形性PTLD为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21.616,95%CI 1.007~464.107,P=0.049)。结论肾移植儿童PTLD大多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单形性PTLD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 标签: 儿童 肾移植 疱疹病毒4型,人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laparoscopic duodenum- 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LDPPHR)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完成的32例LDPPHR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针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DPPH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其中包括严重并发症3例(1例术后长期胰瘘、1例术后十二指肠乳头狭窄致梗阻性黄疸、1例术后腹腔出血),均行二次手术治愈;轻微并发症4例,均为单纯性胰瘘,延长带管时间治愈。结论LDPPHR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技术上可行,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待评价。

  • 标签: 胰腺切除术 十二指肠 腹腔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4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前后疼痛数值评价量表(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矢状位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鲁棒性最好的变量并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500次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共9个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分别为: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头颈屈曲角(HNFA)、术后斜坡枢椎角(pCXA)、术后斜坡斜坡角(pCS)、术后延髓脊髓角(pCMA)及术后Boogaard角(pBoA)。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9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4.6%,阳性似然比为5.162,阴性似然比为0.243。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AUC为0.885,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82.6%,阳性似然比为5.153,阴性似然比为0.237。结论基于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HNFA、pCXA、pCS、pCMA及pBoA构建的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性较好。

  • 标签: 骨疾病,发育性 颅底 预后 预测 LASSO-logistic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4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前后疼痛数值评价量表(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矢状位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鲁棒性最好的变量并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500次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共9个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分别为: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头颈屈曲角(HNFA)、术后斜坡枢椎角(pCXA)、术后斜坡斜坡角(pCS)、术后延髓脊髓角(pCMA)及术后Boogaard角(pBoA)。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9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4.6%,阳性似然比为5.162,阴性似然比为0.243。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AUC为0.885,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82.6%,阳性似然比为5.153,阴性似然比为0.237。结论基于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HNFA、pCXA、pCS、pCMA及pBoA构建的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性较好。

  • 标签: 骨疾病,发育性 颅底 预后 预测 LASSO-logistic回归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因其高病死率和高并发症率,一直是心血管外科极具挑战的手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有传统开放手术、杂交手术、腔内修复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脊髓缺血损伤可导致患者截瘫,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胸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和思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肾移植和肝移植受者共34例的病史资料,按时间段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为传统病原检测组,共20例,均采用传统病原检测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二代基因测序组,共14例,均采用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统计分析两组间病原学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检测结果回报时间、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间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抗体诱导方式、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测序组的病原学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检测组,灵敏度高于传统检测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检测组检测结果回报耗时明显短于传统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测序组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低于传统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检出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而准"的指向,是传统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

  • 标签: 器官移植 宏基因组学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18岁,ASA分级Ⅲ或Ⅳ级,NYHA分级Ⅱ-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视觉分析脑电图指导镇静管理组(A组)和BIS指导镇静管理组(B组)。A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C或D级;B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记录CPB期间丙泊酚用量及术中总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动脉血气指标。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量表评定术后谵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谵妄发生率较低(P<0.05),动脉血气指标、丙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有助于降低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苏醒谵妄 心肺转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