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中改良AAD风险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主诉胸背部疼痛患者162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以是否确诊为AAD分为对照组(非AAD,n=120)和观察组(AAD,n=4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所有资料后,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根据OR值的大小进行评分表的建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对改良AAD风险评分预测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家族史、突发剧烈胸背部持续疼痛、双侧血压不对称、高血压、超声异常以及D-二聚体是诊断A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值=7.84、6.96、7.04、11.38、7.12、8.15、15.07、9.11,均P < 0.05);以总分5分为预测标准,获得预测AAD发生的特异度为84.94%,敏感度为95.43%。改良AAD风险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结论改良AAD风险评分能够方便快捷地对AAD的发生进行预测,且预测价值较高。该研究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 急性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 血压 胸痛 早期诊断 多因素分析 D-二聚体 受试者工作曲线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自然冷却水系统冻结预警与自动保护方法。首先,研究了各种水系统管路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防冻电加热器、防冻温度感应器、微电脑控制中心及水流开关等设备,它们共同确保了在低温环境下机组不会冰冻。此外,依据不同的温度区间,制冷系统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其中包括独立运行、与freecooling供冷系统同时运行以及freecooling独立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利用freecooling功能时,当环境温度明显低于回水温度时,系统的能效比显著提高,其节能性远超无freecooling功能的机组。

  • 标签: 智能控制技术,自然冷却水系统,防冻保护,freecooling功能,能效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18日期间我院胸腰椎骨折12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60例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的60例患者进行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VAS评分(1.33±0.28)分、ASIA评分(4.85±0.58)分、伤椎后缘高度(95.12±2.35)%、伤椎前缘高度(66.87±3.26)%、Cobb角(9.65±1.35)%、并发症发生率(3.3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ASIA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种内镜下微创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Endo-THA)并回顾性分析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对30例患者(32髋)行Endo-THA术,其中男12例13髋,女18例19髋,年龄32~87(63±14)岁,体质指数(BMI)(26.9±4.5) kg/m2。通过平卧位直接前入路,用一个近端长5~6 cm的横向切口和一个远端1 cm的穿刺切口。在内镜完成髋臼侧磨锉与股骨侧松解,分体式打入髋臼假体。股骨侧通过顶钩法在横切口内完成准备与假体的安装。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假体植入位置角度、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股外侧皮神经功能情况及患者自觉满意度。结果30例(32髋)手术切口长度(5.9±0.4) cm,所有患者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时间(65±14) min,术中出血量(136±56) ml,髋臼外展角41.4°±3.6°,髋臼前倾角16.0°±5.3°,术后6、24 h患者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均≤2分,活动锻炼后VAS评分与静息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相同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内所有患者均可下地。术后住院1~3(2.0±0.9) d。术前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35.5±8.1)分,术后6个月为(94.7±3.0)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无患者诉大腿前侧麻木,自觉满意度评分(9.3±0.5)分(满分10分)。结论Endo-THA术安全有效,避免了常规前路手术中拉钩对阔筋膜张肌的压迫,可应用于肥胖及肌肉健硕的患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内镜下关节置换 微创 直接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3例患者(30髋)临床资料(DAA组),并与同期的25例患者(33髋)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Harris评分(HHS)。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获7~31个月的随访,DAA组平均22.8个月,PLA组平均24.0个月。PLA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小于DAA组患者[(49.3±5.7)min和(70.3±6.2)min,t=12.22,P=0.00],而住院时间大于DAA组[(7.8±1.5)d和(5.6±1.3)d,t=-5.40,P=0.00];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1±47.9)ml和(189.6±48.7)ml,t=1.18,P=0.24]。VAS和HHS评分两组(48例)在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DAA组的VAS、HHS评分均优于PLA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VAS和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85岁及以上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