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使用网络标准化病人(Web-SP)进行本科护生精神科临床护理线上实习的教学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北京市某高校的219名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1周的线上精神科护理实习,组建线上实习教研组,在医院护士中招募并培训15名标准化病人(SP),根据临床真实案例设计具备典型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等共12种角色。按实习计划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开设线上实习课堂,由临床带教老师直播和现场访谈SP及SP扮演的家属,学生通过视频、语音或文字与线上带教的老师及SP进行互动。实习结束后,向219名护生在线发放SP模拟质量评价量表(SQSPS)以及自制"精神科Web-SP的使用效果评价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19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219名本科护生SQSPS总分为(92.08±10.89)分,护生对Web-SP应用于线上实习的总体评价得分为(46.52±4.60)分,其中"加深了对患者的共情"得分最高,为(4.79±0.47)分;其次是"加深了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认识",为(4.75±0.68)分;第3位是"理解了症状对患者影响",为(4.73±0.52)分。结论将Web-SP应用于线上精神科临床护理实习可以满足护生对精神科及护理课程的实习需求,经过系统培训的Web-SP可以替代真实的患者完成教学目标。

  • 标签: 教育,护理 精神科 网络模拟病人 线上实习 本科护生
  • 简介:[摘要]“他者”伦理蕴含着学生评价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能维护师生生命的“他异性”,建立对“他者”生命关怀的评价关系。“他者”转向的学生评价,价值取向是“为他”的,教师是承担“为他”伦理责任的主体,在评价标准上基于“他者”自由发展,评价内容上基于“他者”的生动发展,评价方式上基于“他者”无限发展。要实现“为他”的学生评价,教师应建构“共生性”的学生评价伦理关系,以“对话”、“倾听”为手段,实现师生的自我超越。

  • 标签: []学生评价 他者性 伦理 共生性
  • 作者: 徐江玲 程艮 封砚村 李勇洁 陈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26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2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六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五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九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十二区,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保护性约束的现状。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于2018年11月—2019年4月对北京市某精神病医院的400例恢复期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400例情感障碍患者中,158例有约束经历,保护性约束发生率为39.50%;保护性约束造成的躯体影响中,肢体活动受限147例(93.03%),不能自行二便133例(84.17%),肢体疼痛88例(55.69%);保护性约束造成的心理影响中,无助83例(52.53%),委屈82例(51.89%),无能为力78例(49.37%),恐惧、担心68例(43.04%)。有保护性约束经历、目睹过保护性约束以及未接触过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住院次数以及住院诊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率较高,患者在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及约束后出现的躯体影响和负性心理体验对于医患治疗联盟的建立是一种潜在威胁。应加强对住院患者进行关于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为保护性约束的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心理干预,以期改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错误认知及减少保护性约束对患者造成的消极体验及负性心理影响。

  • 标签: 情感性精神障碍 保护性约束 体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 2018年 4月 2019年 5月进入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 78例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划分为 2组,各组平均 39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 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则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 P< 0.05)。结论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肺损伤发生率,缩短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