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 标签: 鼠疫 鼠疫耶尔森菌 疾病流行 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等,将同一病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在15 d以上判定为两次发病。对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患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ArcGIS软件绘制病例地区分布图。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250 430例,累积发病率为228.66/10万。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共计2 342例;细菌性痢疾病例中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趋势χ2=2 932.28,P<0.001);不同性别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540);不同年龄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40,P<0.001),60~69岁年龄组两次及以上发病的发生率较高(1.70%);病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为16 d,最长为5 579 d,M(Q1,Q3)为428(237,843)d。与健康人群相比,有细菌性痢疾患病史的人群再次罹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更高(RR:4.12,95%CI:3.95~4.29)。结论2005—2020年河南省两次及以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存在年龄差异。

  • 标签: 志贺菌,痢疾 多次发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感染性腹泻 细菌 病毒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