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慢性创伤对失去独生子女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51例失独所致PTSD父母,按失独原因分为子女死于突发事件的PTSD父母35例(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及子女死于疾病等慢性因素的PTSD父母16例(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另招募50名当地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估受试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采集所有受试者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并计算DC值。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DC值的差异,采用post-hoc分析比较任意两组间DC值的差异;并将显著差异脑区的DC值与CAPS总得分及各子项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差异脑区为右侧颞下回(MNI:x,y,z=66,-27,-21)、右侧颞极(MNI:x,y,z=54,15,-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3,60,18;右x,y,z=6,63,12)、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HC组相比,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脑区均为右侧颞下回(MNI:急性x,y,z=63,-27,-21;慢性x,y,z=63,-21,-27),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脑区为右侧颞极(MNI:x,y,z=45,21,-15)及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8,24,-12),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相比,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33,-39,42)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DC值降低的脑区为右侧颞极(MNI:x,y,z=51,12,-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及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0,57,15;右x,y,z=3,57,15)。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中央后回DC值与CAPS中C1(回避创伤相关想法感受)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6,P=0.028)。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内侧额上回DC值与D4(警觉过高)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6,P=0.020)。结论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其中前者高度警觉症状可能与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异常相关;而后者更显著的回避行为则可能是由中央后回等躯体感觉相关脑区的功能异常所致。

  • 标签: 失独 急性创伤 慢性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度中心度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对失独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影响,探讨大脑灰质体积在应对方式影响PTSD患者临床症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来自中国江苏省、自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失独的父母219例,根据受试者是否伴PTSD将其分为伴PTSD组(57例)和不伴PTSD组(162例)。采集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MRI数据。采用体素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受试者应对方式主效应、诊断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对大脑灰质体积影响显著的脑区,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估与应对方式有关的脑区灰质体积、应对方式评分、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分及各项目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的方法,分析脑区灰质体积在应对方式对失独致PTSD者临床症状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1)所有受试者的应对方式主效应对大脑灰质体积的影响不显著,诊断主效应对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影响显著;积极应对方式与诊断的交互作用对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影响显著。伴PTSD组受试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对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影响显著。(2)伴PTSD组受试者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与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呈正相关关系(P<0.05),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均与CAPS-C5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均与CAPS-C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3)伴PTSD组受试者中,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受试者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P<0.05),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可以反向预测回避相关症状(P<0.05)。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失独致PTSD患者的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灰质体积;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可能通过影响相关脑区,从而使其回避相关症状加重。

  • 标签: 应对方式 失独 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独不伴精神疾病的父母脑白质微结构扩散张量成像的纵向改变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江苏省失独且不伴任何精神疾病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TENP组,32名),在基线期和5年随访结束时接受MRI扫描,同时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估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招募与基线期TENP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无精神疾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27名),并接受同样的MRI扫描方案。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横向分析基线期TENP 组和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差异,并进一步将横向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对TENP组进行纵向随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纵向差异脑区FA值变化与CAP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TENP组右侧扣带回、钩束、上纵束、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613±0.032比0.631±0.034,0.539±0.048比0.563±0.045,0.534±0.033比0.558±0.039,0.560±0.038比0.580±0.030,0.519±0.023比0.549±0.024,0.489±0.038比0.518±0.027,0.499±0.027比0.533±0.032;均P<0.05)。由基线期到随访结束,TENP组的创伤再体验症状及回避/麻木症状得分降低[(5.2±2.8)比(8.1±4.9)分,(4.0±3.2)比(6.6±5.4)分;均P<0.05];右侧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523±0.049比0.537±0.049,0.568±0.052比0.590±0.050,0.540±0.063比0.559±0.059,0.520±0.059比0.547±0.059;均P<0.05);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FA值的减低与回避/麻木症状得分的减低呈负相关(r=-0.458、-0.374,均P<0.05)。结论失独创伤可导致失独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损伤。随着失独时间的推移,失独父母在不发展为PTSD等精神疾病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其脑白质微结构损伤仍在持续性进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失独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白质 创伤后应激症状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接种疫苗是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精神障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是否应接种疫苗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重要问题。为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本文从精神障碍患者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法律和伦理问题等方面提供专家建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精神障碍 疫苗接种 专家建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耐受性好且安全无创的大脑物理刺激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某些常见精神障碍和神经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的使用规范,有必要制定临床治疗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1年8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发布tDCS在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疼痛、帕金森病、脑卒中和癫痫治疗的专家共识,并介绍了临床上tDC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描述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希望为tDCS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促进该治疗技术未来的规范发展。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专家共识 精神障碍 神经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应激和成年应激的关系以及对成年精神健康状况的叠加影响。方法通过网络和电话访谈,采用童年创伤问卷、自编终生应激事件表、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成年健康志愿者(n=239)和精神障碍志愿者(n=387)的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成年精神健康状况;依据童年-成年应激匹配情况分组: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组(n=108)、童年-成年应激阳性非匹配组(n=240)、童年应激阴性成年应激阳性组(n=100),童年应激阳性成年应激阴性组(n=79)和童年-成年应激均阴性组(n=99);比较分析不同分组的应激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协方差分析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精神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童年应激阳性比例为68.2%(427/626),成年应激阳性比例为71.6%(448/626),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比例为17.3%(108/626)。不同应激分组在除性别外的所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受教育年限、童年应激阳性和情感虐待是成年应激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应激阳性数的交互作用(P<0.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创伤因子的交互作用(P=0.001)和应激分组(P=0.002)对DSM5-L1CCSM总分和SDS总分有影响。结论童年应激对成年应激有易化作用,重复经历与童年应激同类型的成年应激会显著恶化成年精神健康预后,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童年应激 成年应激 精神健康状况 匹配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马宁 马弘 李凌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部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10019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8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不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大众带来心理冲击,引起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2020年1月26日,国家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本文从由谁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给谁提供、提供什么、怎么提供、注意事项5个方面对上述指导原则总体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并提出几点思考,以帮助提供相关服务的精神心理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指导原则。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机干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者(简称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为对其进行社会支持和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对湖南省社区防疫工作者(167‌名)以及社区居民(357‌名)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以及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此外采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相关认知调查表对社区防疫工作者的防疫工作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抑郁焦虑程度,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探究防疫工作和新冠肺炎相关接触史对抑郁焦虑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子。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社区居民(PHQ-9:Z=2.340,P=0.019;GAD-7:Z=4.959,P<0.01)。社区防疫工作与接触史对抑郁焦虑评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HQ-9:F=4.596,P=0.033;GAD-7: F=6.566,P=0.01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社交回避、工作负荷对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情绪的解释度为43.1%(R2=0.431),心理弹性、防护认知、感染风险以及工作负荷对社区防疫工作者焦虑情绪的解释度为41.0%(R2=0.410)。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显著高于社区居民,这种差异由有接触史的社区防控工作者主导。较差的心理弹性和对防疫工作的负性认知可能是引起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因素。针对这些抑郁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应在多个层次上有针对性地为社区防疫工作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

  • 标签: 抑郁 焦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社区工作者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