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和重症超声导向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pARDS患儿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治疗过程,在救治过程中采用EIT和重症超声指导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结果EIT指导肺复张和最佳呼气末正压滴定,重症超声评估pARDS血流动力学和肺部状态,指导右心保护通气和循环保护通气的实施。最终患儿成功救治。结论pARDS保护性通气的理念,已由传统的肺保护通气走向右心保护和循环保护通气的理念,最终达到对肺血管内皮的保护。EIT和重症超声丰富了对p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和对保护性通气的理解。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和重症超声导向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pARDS患儿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治疗过程,在救治过程中采用EIT和重症超声指导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结果EIT指导肺复张和最佳呼气末正压滴定,重症超声评估pARDS血流动力学和肺部状态,指导右心保护通气和循环保护通气的实施。最终患儿成功救治。结论pARDS保护性通气的理念,已由传统的肺保护通气走向右心保护和循环保护通气的理念,最终达到对肺血管内皮的保护。EIT和重症超声丰富了对p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和对保护性通气的理解。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脓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预测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患儿资料,计算入科第1天pSOFA、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和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pSOFA与PCIS、PRISM Ⅲ和P-MOD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与器官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法比较pSOFA和PCIS、PRISM Ⅲ、P-MODS评分对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住院期间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儿91例,其中住院期间存活58例,死亡33例。相关性分析显示pSOFA与P-MODS评分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709,P<0.001),其次是与PCIS(R=-0.511,P<0.001)及PRISM Ⅲ(R=0.500,P<0.001)相关。pSOFA和入PICU第1天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具有相关性(R=0.641,P<0.001),与机械通气时间无相关性(R=0.124,P=0.240)。ROC曲线分析显示pSOFA预测严重脓毒症的AUC为0.843(95%CI 0.751-0.910,P<0.001),优于P-MODS(P=0.03),与PCIS(P=0.06)和PRISM Ⅲ(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OFA预测脓毒症住院期间死亡的AUC为0.929(95%CI 0.865-0.973,P<0.001),优于P-MODS(P<0.001)、PCIS(P<0.001)和PRISM Ⅲ(P=0.01)。pSOFA预测严重脓毒症的最佳预测值是>8分(敏感性62.8%,特异性91.7%);pSOFA预测脓毒症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预测值是>6分(敏感性93.9%,特异性77.6%)。结论pSOFA较PCIS、PRISM Ⅲ和P-MODS评分可更好地预测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住院期间的预后。因此,纳入pSOFA评分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FilmArray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 380例,部分患儿(FilmArray组)应用FilmArray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其他患儿(对照组)应用呼吸道病毒7项抗原检测,金胶体法检测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排除存在基础疾病者,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平衡FilmArray组与对照组间基本资料不均衡的变量,得到匹配者。分析病原体检出情况,比较组间临床指标、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相关费用。结果FilmArray组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88%比45.91%)。FilmArray组检出最多的病原体为腺病毒(39例),其次为鼻病毒(34例)、副流感病毒(30例),检出百日咳鲍特菌阳性9例。FilmArray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89±6.23)d比(11.51±4.43)d],抗生素使用时间短[(7.09±5.67)d比(10.00±3.39)d]。FilmArray组比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应用FilmArray检测平均每人可节约住院费用近2 000元。结论FilmArray检测应用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能快速、准确地明确多种病毒、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更好地指导抗感染药物使用。FilmArray检测的应用缩短了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患儿家庭的医疗成本和间接经济损失,带来卫生经济学获益。

  • 标签: 儿童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卫生经济学 FilmArray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因流感样症状在我院就诊的病例,并经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平台诊断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114例患儿,分为轻症甲型流感组(47例)和重症甲型流感组(均合并肺炎,67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特征。结果11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1个月12 d~12岁,中位年龄3.00(4.2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分别占79.82%、68.42%、43.00%。混合感染率为24.56%,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占前3位,分别为5.26%、4.39%、3.51%;混合细菌感染率为12.28%。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中位年龄1.00(3.58)岁,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00(5.0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混合感染率为38.80%(26/6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26%(2/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64(3.3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1.17(2.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P=0.01)。结论小年龄儿童、发生混合感染、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患儿易进展为重症病例,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流感检测手段,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

  • 标签: 儿童 甲型流感 重症 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腺病毒感染的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样本775例,通过FilmArray检测84例为腺病毒感染。结果775例病例中检出84例腺病毒感染,阳性率10.8%。腺病毒感染全年散发,流行高峰为冬春夏季,尤其是冬季检出率20.8%,1月份检出率最高32.2%。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为主(占47.7%)。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91.7%)、咳嗽(96.4%)、喘息(48.8%)、气促(14.2%)。15例(17.9%)伴有基础疾病,其中伴先天性心脏病最多(9例,10.7%)。混合感染53例(63.1%),合并人鼻病毒/肠病毒比例最高(21例,25.0%)。诊断上呼吸道感染5例,支气管炎3例,肺炎76例,其中轻症肺炎55例,重症肺炎2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8.3 d。混合感染组住院天数、喘息例数、重症病例数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组(P<0.05)。重症组住院天数、喘息症状、肺外症状、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感染好发于6个月~2岁儿童,冬春夏季高发,1月份为感染高峰。临床表现以高热、咳嗽、喘息为主。有基础疾病、喘息症状、肺外症状、混合感染的患儿更易进展为重症。FilmArray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病原,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腺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儿童 FilmArray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报道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肺泡蛋白沉积导致呼吸衰竭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查及全肺灌洗治疗方法;并以"whole lung lavage""pediatric""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全肺灌洗""儿童""肺泡蛋白沉积"为检索词,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4月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3月龄,因"咳嗽、气促伴口唇青紫1周"入院。查体示肝脾肿大。血常规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正常。白蛋白偏低(31 g/L),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115 U/L);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6 600 U/L),铁蛋白显著升高(>4 500 μg/L),血氨轻度升高(165 μmol/L)。胸部CT显示两肺透光度减低,斑片状高密度影及磨玻璃样影。基因检查显示SLC7A7基因存在突变(c.625+1G>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阳性。患儿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左右肺全肺灌洗治疗后患儿顺利撤机,脱离吸氧并出院。文献检索共11篇,中文0篇、英文11篇,纳入21例患者,进行全肺灌洗后呼吸功能好转者占76%(16/21)。结论全肺灌洗可有效改善婴儿肺泡蛋白沉积导致的呼吸衰竭,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且操作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肺泡蛋白沉积症 支气管肺泡灌洗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痛镇静治疗情况,探讨不同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需机械通气并连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5 d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撤药开始后每日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是否较前1日增加≥50%,分为不稳定撤药模式20例(17.9%)、稳定撤药模式92例(82.1%)。收集患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镇痛镇静药物暴露等指标,以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撤药模式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发生与未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戒断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12例患儿,戒断综合征发生率41.1%(46/112)。不稳定撤药组患儿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10.0(3.5,12.0)比6.0(2.0,10.0),U=654.50,P=0.043]、撤机后再插管比例[35.0% (7/20)比7.6% (7/92),P=0.003]均明显高于稳定撤药模式组。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总镇痛镇静时间更长[19.5(16.8,24.3)比10.0(7.0,17.3) d,U=743.50,P<0.01]、不稳定撤药发生率更高[32.6% (15/46)比7.6% (5/66),χ2=11.58,P=0.001]、PICU住院时间更长[19.0(15.8,25.3)比12.0(8.8,17.0) d,U=755.00,P<0.01]、住院总费用更高[8.9(5.7,10.9)比5.3(3.2,7.9)万元,U=804.0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稳定撤药[比值比(OR)=4.85,95%可信区间(CI)1.39~16.91,P=0.013]、肝移植围手术期(OR=6.97,95%CI 1.25~39.04,P=0.027)和总咪达唑仑剂量≥34.7mg/kg(OR=8.12,95%CI 3.09~21.37,P<0.01)是发生戒断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撤药患儿更容易发生戒断综合征,避免不稳定撤药可能使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获益。

  • 标签: 镇痛 物质戒断综合征 儿童 芬太尼 咪达唑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