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流行是一门方法学与应用科学相融合的学科,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是其学科使命。本研究从传染病、慢性病、系统流行、实施性研究和健康医疗大数据5个方面介绍流行的新进展。传染病领域的新工程与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令人振奋,同时病原体变异的环境影响因素需得到更多重视。慢性病领域需更加重视老年人群共问题;感染性诱发因素、人体菌群在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系统流行是现代流行的新兴分支与重要补充,对实现精准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性研究是连接医学基础科研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桥梁,将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证据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以数字化公共卫生为基础,为流行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也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 标签: 流行病学 传染病 慢性病 实施科学 大数据
  • 简介:摘要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寿老人作为“健康老人模板”,对其开展健康相关的流行研究,建设健康老龄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长寿老人流行研究前瞻性研究仍然较少,尚需涵盖人口社会、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谱、心理精神状态、医学影像指标、生物标志物、基因等诸多层面的长寿老人队列数据的长期随访收集以及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完善。本期重点号展示了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基于7年随访数据,围绕百岁老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展开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长寿老人流行研究的深入和健康老龄化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长寿老人 流行病学 健康老龄化
  • 简介:摘要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用户的网络浏览行为以实现从网络中自动、大量提取信息的技术,是信息流行研究收集并整合多源异构信息数据的关键基础。Python网络爬虫可分为简单爬虫与大型爬虫,集数据采集与数据库构建于一体,语法简洁、灵活性高、学习成本低、维护成本低。它适用于信息流行的各种应用场景,通过对互联网中健康相关信息的分析,实现多种公共卫生监测、健康干预实施及效果评价、智慧寻医方略优化等目标。近年,我国政府开始鼓励对含互联网信息在内的多源大数据的整合利用,在此背景下,Python爬虫技术的应用场景势必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建议纳入到公共卫生教育和科研体系之中。

  • 标签: Python爬虫技术 信息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监测 健康干预 智慧寻医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且引起社区传播的风险更大。目前,关于人群中无症状感染率及其传染性尚无定论。本研究设计选取COVID-19疫情高发与低发地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社区人群和重点人群(包括COVID-19治愈病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CDC流行调查人员、发热门诊患者)开展流行问卷调查、血清抗体和核酸检测,确定不同人口社会特征和暴露风险人群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及其流行特征;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随访,分析血清抗体水平变化,评估传染性和传播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 血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的核心措施之一,从疫苗上市前安全性、保护效力的实验性研究到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和人群保护效果的观察性研究,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列举国内外研究案例,系统介绍了临床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疫苗上市前后的应用及设计要素,以期丰富流行教学案例。另外,在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后,国外多个国家在短时间内组织开展了规模数十万到千万人的人群观察性研究,得益于这些国家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医保等信息系统,通过不同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整合分析。这对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疫苗 流行病学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为全球流行的优势株,Omicron变异株不断出现新的亚型,且携带更多的突变位点。与原始株和其他值得关切的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Omicron变异株致病性和毒性减弱,免疫逃逸能力陡增,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更易通过物体表面和气溶胶媒介进行传播。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本文重点梳理Omicron变异株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以期为Omicron变异株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Omciron变异株 免疫逃逸 致病性 流行病学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并整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中COVID-19感染者数据和流行调查报告资料,应用SPSS 19.0 软件分析并比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特征。结果2020年6月11日至7月10日北京市共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368例,其中确诊病例335例(91.03%),无症状感染者33例(8.97%)。病例分布于11个区,其中丰台区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8.48%(252/368)。发病曲线呈现暴发流行模式,发病高峰为6月13日。全部感染者年龄M(QR)为43(31~51)岁,无症状感染者的年龄M(QR)为32(29~49)岁,低于确诊病例的年龄M(QR)[43(31~52)岁],差异有统计意义(Z=2.416,P=0.016)。感染者男女性别比为1.26∶1。从事餐饮及商业服务和公共场所服务的人员最多,占64.13%(236/368)。73.91%(272/368)的感染者有新发地市场直接暴露史。通过核酸筛查发现全部感染者的54.08%(199/368)。确诊病例中轻型和普通型病例占99.10%(332/335),无死亡病例。结论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呈暴发流行模式,COVID-19病例以餐饮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无症状感染者的年龄低于确诊病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 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模式。结果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51.5±10.1)岁,第二次重复调查时为(59.5±10.2)岁。2次调查平均间隔时间(8.0±0.8)年,共率由33.5%上升至58.1%,人均患病数由1.15个增加至1.82个,平均每5年增长0.42个患病数。年长者、城市人群、文化程度低者的共率较高,且患病数量随年龄的增速更快。吸烟及过量饮酒者的患病数量随年龄增速也更快。该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组合为: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中风和冠心病。结论我国成年人群共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共病情况在不同地区、文化程度水平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存在差异。

  • 标签: 共病 患病率 人群分布 聚类分析 成年人
  • 简介:摘要随着北半球秋冬季节来临,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2019冠状病毒)给各国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冠病毒变异、全球流行形势、群体免疫问题、无症状感染对我国疫情防控的影响、疫苗的进展和治疗等方面对新冠肺炎流行及应对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疫情防控策略的规划和调整提供借鉴。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群体免疫 疫苗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慢性病流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探索疾病病因。多组通常包括在脱氧核糖核酸复制、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的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基因(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广泛变化(表观遗传组)、核糖核酸(转录组)和蛋白质(蛋白质组),以及下游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代谢组)。多组检测技术为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在内的组测定提供技术支持,系统流行为利用多组开展病因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多组研究既揭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又从微观病因层面有助于因果推断。随着国际公开数据、分析平台与协作组的指数级增长,多组研究资源将更加丰富,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将得到大幅扩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多组在慢性病病因研究中的应用及近三年的研究进展、多组对慢性病流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大规模队列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在多组病因研究的优势与问题及多组研究展望。

  • 标签: 多组学数据 整合组学 系统流行病学 精准医学 慢性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李立明及其团队强调了识别无症状感染者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 标签: 心力衰竭 吸烟行为 戒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相关的经济评价研究进展,为开展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疫苗接种策略经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评价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叙述性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英文文献(含3篇综述),发现无论品种,接种新冠疫苗都具有成本效果或节省成本,但不同人群和剂次接种策略的成本效果由于受疫苗有效率、价格、自然免疫持续时间、接种策略持续时长、供应情况、接种速度的影响而不同。结论国内缺少长期疫情流行趋势下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评价证据,对于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合理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接种 经济学评价
  • 简介:摘要代谢组是采用高通量组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生命科学研究,近年来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系统流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从代谢改变的视角提供了病因探索的新思路。代谢组的研究问题包括分析代谢物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联、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等。本文从物质类别出发详细介绍代谢组在2型糖尿、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提出展望。

  • 标签: 代谢组学 心血管代谢疾病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双生子的2型糖尿分布特征,为揭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的影响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CNTR 2010-2018年项目登记的所有双生子中,纳入≥30岁且有完整登记信息的18 855对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描述2型糖尿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内一致性的分布。结果研究对象年龄(42.8±10.2)岁,同卵双生子(MZ)10 339对,异卵双生子(DZ)8 516对。全人群中2型糖尿报告患病率为2.2%,MZ和DZ报告患病率差异无统计意义。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2型糖尿MZ同率为38.2%,DZ为16.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MZ同率均大于DZ(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在北方,仅在<60岁人群中发现MZ同率大于DZ(P<0.05);而南方,≥60岁男性MZ同率也大于DZ(P<0.05)。结论本研究的双生子人群2型糖尿报告患病率低于一般人群,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均提示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起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可能不尽相同。

  • 标签: 糖尿病,2型 双生子研究 同病率 现况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家族史与成人糖尿发病的关联。方法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苏州市吴中区数据,剔除基线时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的个体,共49 266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终止:糖尿发病、死亡、失访或2013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发病风险比(HR)。结果研究对象累计随访348 677人年(平均随访7.08年)。随访期间,男性423例和女性791例被新诊断为糖尿。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糖尿的风险增加,HR(95%CI)值为1.90(1.57~2.29),并且个体具有糖尿病史的亲属数量越多,发生糖尿的风险越高(P趋势<0.05)。母亲型、同胞型和同胞双亲型家族史与糖尿发病风险关联均有统计意义,HR(95%CI)值分别为2.03(1.45~2.77)、2.07(1.56~2.68)和2.39(1.14~4.34)。未发现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和体力活动对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之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5)。结论糖尿病家族史可增加糖尿的发病风险,且发病风险随着家属中有糖尿病史者的增加而升高。

  • 标签: 家族史 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措施的经济评价研究进展,为开展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NPIs措施经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纳入NPIs措施以及不同NPIs措施组合的经济评价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叙述性整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篇中英文文献,其中以核酸合并抗原检测/筛查类策略为主的研究7篇,以个人防护类策略为主的研究6篇,个人防护、保持社交隔离、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筛查、社区大规模筛查、症状筛查、密切接触者(密接)追踪、隔离组合策略研究12篇,封锁等抑制策略为主的研究5篇。研究发现个人防护、社交距离和筛查-密接追踪-隔离具有成本效果/效用/效益,但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结果,此外,封锁成本较高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结论除封锁外的NPIs措施大多具有成本效果,不同情境下不同程度NPIs措施组合的成本效果需要再评估。亟需开展基于我国真实世界的NPIs措施组合以及NPIs措施与疫苗、药物等其他干预组合的经济评价研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疾病负担 非药物干预 经济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在老年糖尿合并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自2018年度1月至2020年1月选择86例因老年糖尿合并肺结核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归纳为2个小组,每组纳入43例病人。根据治疗手段,将其命名为常规组与调研组,常规组在本次调研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调研组在本次调研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为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 (1)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调研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低于调研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

  • 标签: 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 老年 糖尿病 肺结核
  • 作者: 胡序怀 孟璐 高永祥 满塞丽麦 马圆 金成 王波 宁毅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518028,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 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 100191,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数据,了解人群HPV感染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CT)异常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2018年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HPV感染及TCT数据,描述和分析HPV感染及TCT检测结果。结果共有75 754名≥18岁女性纳入HPV感染率分析、103 508名≥18岁女性纳入TCT分析、69 964名≥18岁女性纳入2项检查的联合分析。HPV标化感染率为19.89%(95%CI:19.45%~20.33%),在年龄分布上呈现“U”形趋势。人群HPV主要流行的型别为HPV52、HPV51、HPV16、HPV58、HPV53。高危型HPV(17种)标化感染率高于低危型HPV(6种),单一HPV标化感染率高于与其他型别混合感染的多种型别HPV标化感染率。总宫颈细胞的标化异常检出率为7.48%(95%CI:7.22%~7.75%),各类别分别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4.58%(95%CI:4.40%~4.76%)、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54%(95%CI:2.40%~2.69%)、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0.27%(0.23%~0.31%)。HPV总感染率和各型别HPV感染率均有随着宫颈细胞改变严重程度提高而升高的整体趋势。各类宫颈细胞异常的检测结果中,主要流行型别为HPV52、HPV58、HPV16等。结论本研究提示深圳地区HPV感染仍处在较高水平。应重视在人群层面开展HPV的筛查工作,尤其是在年轻及绝经前后女性人群中的筛查;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高危型别、易持续感染人群)的管理和进行宫颈细胞筛查。同时提示在进行HPV疫苗的接种预防工作时,需参考流行的HPV型别。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细胞学异常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的早期发现。

  • 标签: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