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移动健康平台的延续护理对静脉栓塞症(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出院的342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169例)和观察组(1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健康指导方式,观察组基于移动健康平台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健康指导模式。采用自制的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的VTE延续治疗知信行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VTE相关知识、延续治疗态度及依从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移动健康平台对VTE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健康指导,有利于提高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知识、态度水平,改善依从行为。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康复护理 移动健康 出院患者 延续护理 知信行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探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前在本院肝胆外科就诊的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与60例同期健康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分别分为两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肝脏与门静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门静脉内径与其内流速的差异。同时嘱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定期进行门静脉监测,比较不同时期门静脉内变化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患者门静脉平均内径(1.50±0.12)cm,平均最大流速(12.71±2.20)cm/s,脾大发生率53.33%,侧枝开放发生率58.33%;对照组患者门静脉平均内径(1.03±0.11)cm,平均最大流速(17.65±3.38)cm/s,脾大发生率0,侧枝开放发生率0。肝硬化早期患者门脉内经(1.35±0.16)cm,平均最大流速(12.64±2.36)cm/s,脾大发生率53.33%,侧枝开放发生率58.33%;肝硬化晚期患者门脉内经(2.15±0.23)cm,平均最大流速(8.36±1.98)cm/s,脾大发生率88.33%,侧枝开放发生率95.00%。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意义重大,对于临床的指导与患者病情的评估较为准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监测 肝炎后肝硬化 门静脉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逃逸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及血栓逃逸与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中心行M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参数及90 d预后等数据。采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血栓逃逸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逃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次入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302例,年龄(68.8±11.0)岁,男性166例(占55.0%)。共有80例(26.5%)发生血栓逃逸,其中60例为血栓近端逃逸,占总逃逸数量的75.0%。心源性卒中(心源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2.722,95%CI 1.367~5.418,P=0.004)和血栓负荷指数(OR=0.849,95%CI 0.745~0.968,P=0.015)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血栓逃逸(近端血栓逃逸比无血栓逃逸OR=2.822,95%CI 1.220~6.528,P=0.015)是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远端血栓逃逸对90 d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心源性卒中及血栓负荷指数评分较低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预测因素。近端血栓逃逸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 标签: 血栓栓塞 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机械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菏泽市立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62.58±4.11)岁,年龄范围为48~73岁。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与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组,每组60例。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组给予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给予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血清P-选择素水平,术后24 h和术后30 d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及术后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组术中及术后血清P-选择素水平[(8.07±3.21)pg/ml、(9.08±3.44)pg/ml]均低于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12.85±5.44)pg/ml、(11.31±3.7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30 d均无内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与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组(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可有效改善TIMI血流分级,调节血清P-选择素水平,不增加支架内血栓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聚桂醇改良“三明治”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0-06-30,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然后对纳入的合格文献进行所需资料提取,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止血有效率,术后发热、胸腹痛、局部溃疡、异位栓塞、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再出血率各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Mantel-Haenszel法)。结果根据文献检索流程逐层筛选文献后最终有8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共有898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经典“三明治”法相比,改良“三明治”法止血效果好(P=0.01,OR=2.07,95%CI:1.17~3.68),术后异位栓塞发生率低(P=0.001,OR=0.06,95%CI:0.01~0.34),在术后发热发生率(P=0.58,OR=0.86,95%CI:0.52~1.44)、胸腹痛发生率(P=0.83,OR=0.95,95%CI:0.58~1.56)、局部溃疡发生率(P=0.31,OR=0.66,95%CI:0.30~1.47)、再出血率(P=0.14,OR=0.76,95%CI:0.53~1.09)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P=0.24,OR=0.66,95%CI:0.33~1.3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三明治”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效果明显且安全。

  • 标签: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三明治法 聚桂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