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与跟骨骨密度指标(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3 876名研究对象,男性COPD患病率为34.3%(3 130/9 125),女性COPD患病率为23.2%(3 416/14 751)。以健康男、女性为参照,男、女性COPD患者的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均降低,男性对应的β值(95%CI)分别为-0.87(-1.37~-0.36)、-3.42(-5.42~-1.43)、-1.53(-2.34~-0.71),女性对应的β值(95%CI)分别为-0.66(-1.09~-0.23)、-2.24(-3.92~-0.55)、-1.06(-1.71~-0.40),男性中下降幅度更大(交互作用均P<0.05)。GOLD分级与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呈负相关,且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均P<0.001)。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男性低体力活动水平者、男、女性非超重/肥胖者中COPD患者骨密度下降幅度更大。结论COPD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应加强对COPD患者骨密度的关注,尤其应关注年龄大、体力活动水平低、非超重/肥胖的COPD患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分级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葡萄糖溶液在治疗成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配对设计试验,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发生低血糖(血糖<3.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患者第1次发生低血糖时,采用20%葡萄糖溶液75 mL、15 min内静脉匀速泵入,为20%葡萄糖溶液组;当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时,采用50%葡萄糖溶液30 mL、3 min内静脉匀速泵入,为50%葡萄糖溶液组。于低血糖治疗15 min时复测血糖,如仍≤3.9 mmol/L或因滴速过快导致患者不适时立即终止,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低血糖治疗流程处理。分析并比较两种方式治疗15 min时末梢血糖值及升高幅度、一次治疗成功率、治疗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治疗后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局部血管疼痛情况。结果最终共65例患者完成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一次治疗成功率为100%,15 min时末梢血糖值为(8.30±1.37)mmol/L,升高幅度为(4.86±1.30)mmol/L,治疗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为(6.96±1.48)mmol/L,说明20%葡萄糖溶液能有效升糖。65例患者中32例再次发生低血糖,给予50%葡萄糖溶液治疗,一次治疗成功率为100%,将这些患者与其第1次低血糖时接受20%葡萄糖溶液治疗形成配对设计。20%葡萄糖溶液与5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15 min时末梢血糖值及升高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糖值(mmol/L):8.20(7.70,9.70)比8.30(7.80,8.80),血糖升高幅度(mmol/L):4.96±1.39比4.70±1.32,均P>0.05〕,说明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15 min的升糖效果与50%葡萄糖溶液相似;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明显低于50%葡萄糖溶液(mmol/L:6.37±1.04比7.20±1.36,P<0.01),血糖更趋于平稳。两组患者低血糖治疗后均无静脉炎及渗出发生。20%葡萄糖溶液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为0分;50%葡萄糖溶液组有3例患者出现局部血管疼痛,疼痛评分为1分。结论20%葡萄糖溶液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与50%葡萄糖溶液有同等疗效,且更为安全,可以考虑在严重低血糖患者中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 20%葡萄糖溶液 50%葡萄糖溶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 标签: 辣食 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其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整合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O)中NAFLD相关测序数据集GSE135251和GSE167523,分析在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Reactome信号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7.2软件寻找关键基因并观察不同纤维化分级和不同活动度评分下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此外,基于NAFLD小鼠的单细胞RNA-seq数据集,观察了关键基因在不同细胞簇的表达。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两个数据集获得NAFLD的97个共同的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表现在细胞外基质组织。信号通路则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的相互作用。基于蛋白互作网络(PPI network)和Cytoscape软件确定5个关键基因:COL1A1、THBS2、CXCL8、THY1及LOXL1。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与纤维化分级及活动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表明其与NAFLD进展密切相关。这些关键基因主要在肝星状细胞(HSCs)和自然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NK/T cells)上高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NAFL向NASH转变的关键基因,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可能是NAFLD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生物信息学 关键基因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虚拟病人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为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某高校2019年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97名考生(西医类)临床思维得分与初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考生的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9和-0.05(P >0.05);同时,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考虑与3种考核形式的考核目的差异性较大有关。这为其他医学院校优化复试考核内容提供了参考。

  • 标签: 虚拟病人 临床思维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复试 硕士研究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抑制剂治疗肺癌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接受PD-1抑制剂(卡瑞利珠)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两组,每组50例。其中一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设置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利用健康调查简表(MOS SF-36)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抑郁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疲劳/乏力发生率及irA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OS 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有利于减轻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的疲劳/乏力发生率和irAE发生率,同时对改善生活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循证医学 综合护理 程序性死亡分子-1 肺癌
  • 简介:摘要混合性生殖细胞瘤(MGC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典型影像学特征。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原发于胸腔的MGCT病例。笔者报道了1例纵隔旁左侧胸腔巨大MGCT病例,其病理成分为卵黄囊瘤和畸胎瘤,并分别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以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GCT的特点,旨在提高其诊疗能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长抑素受体(SSTR)特别是SSTR2过表达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共同特征,也是NEN分子显像和核素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过去,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核素标记的SSTR激动剂的研究,并成功将其应用于NEN的临床显像和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素标记的SSTR拮抗剂比激动剂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肿瘤摄取率更高、滞留时间更长,且所获得的影像对比度更高,故其在NEN的分子显像和核素靶向治疗中更具优越性。笔者就核素标记的SSTR拮抗剂在NEN显像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EN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分子显像 分子靶向治疗 受体,生长抑素 拮抗剂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UHR)与内脏脂肪面积(VF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就诊的909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身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围、腰围、臀围、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FA)],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及内脏脂肪/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S)。测定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高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UHR。根据UHR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Q1组(UHR≤21.10%,303例)、Q2组(21.10%<UHR≤31.06%,303例)和Q3组(UHR>31.06%,303例)。根据VFA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VFA<100 cm2,597例)和内脏型肥胖(VO)组(VFA≥100 cm2,312例)。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UH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VFA的影响因素。结果与Q1组比较,Q2、Q3两组的男性比例、吸烟及饮酒比例、合并高血脂比例、FINS、HOMA-β、TG、GGT、Scr、BMI、颈围、腰围、臀围、WHR、VFA、SFA及V/S均升高,而SBP、DBP、2hINS、HOMA-IR、ALT、AST、FT3仅在Q3组升高;年龄、TC、LDL-C在Q3组降低(P<0.05)。与Q2组比较,Q3组的男性比例、合并高血脂比例、DBP、HOMA-IR、TG、ALT、GGT、BMI、腰围及VFA升高,而年龄、LDL-C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HR与VFA及V/S呈正相关(r=0.328、0.205,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HR与VFA独立相关(β=0.241,95%CI 0.097~0.384,P<0.01)。VO组患者的UHR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T2DM患者中UHR与VFA、V/S存在正相关,该指标对T2DM合并VO的预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内脏脂肪面积 内脏型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值(ΔBW)预测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的752对(1 504例)活产双胎新生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胎新生儿是否发生并发症(双胎新生儿之一或双胎新生儿均发生并发症),将其分别纳入研究组(n=178)和对照组(n=574);再根据研究组双胎新生儿是否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一步分为NICU亚组(n=153)和非NICU亚组(n=25)。影响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并绘制预测双胎新生儿之一总体并发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20-264)。结果①752对双胎中,178对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3.7%(178/752)。②研究组双胎的剖宫产术分娩率、辅助生殖率、出生胎龄与体重及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单绒毛膜(MC)双胎妊娠、双胎之一出生体重<P10或<P3所占比例、ΔBW及转入NICU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ICU亚组双胎出生胎龄及体重、生后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非NICU亚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分娩(OR=0.246,95%CI:0.145~0.418,P<0.001)、胎龄<37周(OR=22.294,95%CI:10.884~45.666,P<0.001),双胎之一脐血流异常(OR=2.879,95%CI:1.183~7.004,P=0.020),双胎之一出生体重<P3(OR=3.384,95%CI:1.598~7.164,P=0.001),均是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对ΔBW分层分析结果显示,20%≤ΔBW<30%(OR=4.799,95%CI:2.612~8.814,P<0.001)与ΔBW≥30%(OR=15.984,95%CI:4.369~58.475,P<0.001),亦是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⑤ΔBW联合双胎之一新生儿出生体重<P3,对预测双胎新生儿之一总体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6(95%CI:0.577~0.755,P<0.001),预测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81.9%。ΔBW联合脐血流异常,对预测双胎新生儿之一总体并发症的AUC为0.714(95%CI:0.632~0.797,P<0.001),预测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79.8%。结论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是双胎新生儿之一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重视ΔBW并结合产前胎儿脐动脉血流监测结果,对建立有效双胎新生儿风险筛查流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生体重 双胎 出生体重差值 新生儿预后 新生儿并发症 双胎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童年创伤经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隐瞒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自我隐瞒量表(self-concealment scale,SCS)、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对5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结果所有被试童年创伤总分为(37.23±11.91)分、自我隐瞒总分为(26.09±9.26)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分为(82.15±28.09)分。相关分析显示,童年创伤与自我隐瞒显著正相关(r=0.27,P<0.01),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r=0.47,P<0.01),童年创伤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r=0.36,P<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童年创伤对自我隐瞒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4,P<0.01),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4,P<0.01),童年创伤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1)。结论童年创伤、自我隐瞒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自我隐瞒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童年创伤 网络成瘾 自我隐瞒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缺血性肝炎是由于心脏的低排出量或感染性休克而导致的肝脏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所产生的炎症,其常并发于心力衰竭患者和重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缺血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肝细胞损伤,释放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与细胞表面如Toll样受体等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当缺血的肝脏再次恢复血供时,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大量ROS,造成二次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对这两种机制及相关的分子通路进行阐述。

  • 标签: 肝炎 缺血性肝炎 肝脏缺血缺氧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作者: 苏彤 邵小南 杨玲 张晓璞 杨承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常州 213003,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无锡 2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P<0.01〕,术前与术后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794(0.687~0.900),P<0.01,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8.4%,最佳截断值为1.51;术前与术后miR-1差值(Δ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AUC和95%CI为0.704(0.567~0.842),P=0.004,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0.39;术后miR-1与ΔmiR-1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能力相当(Z=1.287,P=0.198);而术前miR-1不能预测SCAD患者是否需要行PCI(AUC=0.630,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887,95%CI为1.044~7.978,P=0.041〕。结论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肌钙蛋白 微小RNA-1 斑块破裂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由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常隐匿进展至肝硬化阶段,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及时、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AILD早期诊治、监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快速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被推荐为评估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患者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TE存在局限性,如多种因素可导致其检测结果不可靠或操作失败。近年来,关于TE评估AILD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现综述TE在AILD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 标签: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自身免疫性肝病 诊断效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 标签: 自评健康状况 心血管疾病 死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白脂素(asprosin)是一种新型葡萄糖调控蛋白激素,其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合成分泌。Asprosin可通过增强胰岛素抵抗、调节胰岛素分泌、影响食欲参与糖脂代谢,从而调节血糖稳态。此外,研究发现Asprosin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存在较多联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深入探讨Asprosin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可为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白脂素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现结合近期《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上海)》,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领域存在的一系列分歧,指出临床抗凝治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临床进一步探索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寄生胎(fetus-in-fetu,FIF)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FIF的认识。方法对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出生的1例新生儿FI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寄生胎”、 “胎中胎”、“双胎畸形”、“畸胎瘤”和“fetus-in-fetu”、“parasitic twin”、“teratoma”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Embase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自2009年至2019年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1周岁内发现的FIF患儿临床特征和诊疗要点。结果本例患儿为足月女婴,母孕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骶尾部不规则混合性肿块,生后见肿块上有不完整的肢体形状,手术切除后恢复好,随访至4月龄生长发育正常。文献检索共收集53篇文献,包括本例共57例,其中男24例(42.1%),女30例(52.6%),未描述性别3例(5.3%);产前诊断11例(19.3%);寄生部位在腹膜后26例(45.6%);合并其他出生缺陷7例(12.3%);术后预后好45例(78.9%)。结论FIF系罕见疾病,多见于腹膜后,产前诊断较难,应与畸胎瘤鉴别,治疗后预后较好。

  • 标签: 寄生胎 双胎畸形 畸胎瘤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近来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肿瘤越来越普遍,其不良反应也逐渐被认识。今报道2例应用PD-1抑制剂后引起高血糖症患者。病例1,女性,87岁,因“口腔鳞癌”应用信迪利单抗3个周期后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最终进展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较平稳,最终因原发病进展死亡。病例2,男性,49岁,因“肾癌”应用纳武利尤单抗18个周期后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予调整降糖方案后,血糖逐步平稳。对于应用PD-1抑制剂患者,临床医生需加强观察内分泌腺体功能的随访,及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糖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个体化
  • 简介:摘要FibroTouch(FT)已被广泛投入临床使用,在研究FT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及分析影响肝脏硬度值(LSM)的因素中发现,FT对AILD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诊效效能,尤其对AIH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但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时,需谨慎对待结果。与血清学模型比较,FT的诊断效能与Forns指数相当。FT用于诊断AILD时,其弹性硬度值受年龄、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指数、凝血酶原时间5个因素影响。

  • 标签: 肝纤维化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活体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