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眼底病是婴幼儿最主要的致盲眼病,婴幼儿眼底病防治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为了提高临床眼科医师对婴幼儿眼底病的重视和认识程度,本文根据诊疗需求的紧迫性以及现阶段是否具有有效干预措施,将婴幼儿眼底病分为三大类,并对发病特点、防治基本策略、筛查和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要点进行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边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EHCR)的临床特点及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12例(12只眼)PEH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及眼底照相、眼部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等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术式、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等。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0±8.8)岁;均为单眼发病,累及右眼6例,左眼6例。所有患者均以玻璃体积血就诊,其中9例伴眼内占位性病变。B超测量合并眼内占位病变患者眼内肿物的最大基底直径为(8.3±1.6)mm,隆起高度为(3.5±1.2)mm;A超显示为中高回波或中低回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未见特征性表现,主要为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中显示眼内占位病变为出血、渗出性肿物。2例患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3例患者术中行眼内容物填充术(1例气体填充、2例硅油填充),3例患者术后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患者随访时间为(30.0±12.6)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1例维持稳定。结论PEHCR是一种以出血和渗出为特征的周边部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呈现为占位性病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总体疗效和预后较好。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视网膜变性 渗出液和滤出液 视网膜出血 玻璃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不同治疗方法与高危病理因素(HH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999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双眼RB患儿73例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68.5%,50/73),男性23例(31.5%,23/73 );有家族遗传史11例。首次确诊年龄(14.8±15.6)个月;首次干预时间(3.97±4.74)个月。按照眼内RB国际分期分级标准,73只眼中分期为C、D、E期者分别为2 (2.7%,2/73)、15 (20.5%,15/73)、56 (76.7%,56/73)只眼。全身麻醉下应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双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首次治疗行眼球摘除或保眼治疗,包括全身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联合眼动脉内化疗(IAC )、玻璃体腔注射化疗药物、冷冻、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保眼治疗失败后行眼球摘除手术。摘除的眼球标本制作成切片,眼病理医生阅片并评判是否存在HHF。变量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治疗方式的HHF发生率及其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73只眼中,首次治疗为眼球摘除者21只眼(28.8%,21/73 );保眼治疗者52只眼(71.2%,52/73 )。眼球摘除后,复发转移9例(12.3%,9/73),其中死亡7例(9.6%,7/73)。有复发转移者、无复发转移者干预时间分别为(7.4±7.3)、(3.5±4.1 )个月;复发转移者首次干预时间显著晚于无复发转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1,P=0.154 )。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HHF者26只眼(35.6%,26/73 ),其中D、E期分别为4 (26.7%,15/26)、22 (39.3%,22/56)只眼。眼球摘除前接受其他治疗者,眼球摘除后HHF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相应治疗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2、0.074、0.000、1.007、0.007、2.729,P>0.05)。26只眼中,全身化疗联合、未联合IAC分别为5 (83.3%,5/6 )、21 (31.3%,21/67)只眼,HHF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P=0.035)。结论眼球摘除前接受IAC保眼治疗对HHF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球摘除术 药物疗法,联合 高危病理因素
  • 作者: 梁建宏 黎晓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厦门 361000
  • 简介:摘要做好婴幼儿可避免盲的防治,可有效降低儿童盲和视力丧失发生率。婴幼儿致盲眼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永存性胚胎血管、玻璃体积血、先天性白内障等,多数是可防可控的,但很多病对有效治疗时间窗有严格的要求。开展婴幼儿致盲性眼病防控的基本形式和路径是:建设一个多方医疗力量组合的防控体系,先在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对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普筛的方式发现眼部异常,然后及时转诊到有相关技术资源的儿童眼病机构进一步诊疗,做到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视觉训练。

  • 标签: 婴儿 预防医学 述评
  • 作者: 徐华 张荣 程湧 梁建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视光中心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现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视光中心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Ters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干预情况、解剖学和视功能的预后及其合理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5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婴幼儿Terson综合征的14例(23只眼)患儿资料。其中男性7例(11只眼),女性7例(12只眼);首诊年龄(4.59±3.96)个月。所有患儿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分析患儿基本信息、颅内出血原因、眼内出血的特点、干预情况、解剖学及视功能预后。结果诱因为颅脑创伤者3例、特发性者8例、室管膜囊肿破裂者1例、呼吸窘迫者2例。主诉为行为改变者9例,眼底筛查发现出血者5例。病程<3个月的16只眼中,12只眼有眼内出血相关的合并症;病程≥3个月的7只眼中,6只眼有眼内出血相关的合并症。23只眼中有3只眼(13.04%)给予保守治疗,20只眼(86.96%)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随访6~160个月。解剖学预后:眼球萎缩3只眼,视网膜在位18只眼,视网膜脱离2只眼。除外不配合视力检查的3只眼,共收集到20只眼的视力检查结果:较初诊时改善12只眼,保持不变5只眼,恶化3只眼;10只眼出现近视。结论婴幼儿Terson综合征相关眼内出血可遮挡黄斑,引起其结构和功能严重损伤;目前PPV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可快速清除积血,恢复解剖结构,尽早施行PPV为婴幼儿的视觉发育提供较好的条件。

  • 标签: 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出血 玻璃体切除术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比较激光视网膜光凝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后患眼远期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特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变化,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出生后因1型ROP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6岁ROP患儿40例40眼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屈光状态检查。按照患儿曾接受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和抗VEGF组,前者曾于出生后接受单次激光视网膜光凝疗法,后者曾接受单次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0.25 mg/0.025 ml)玻璃体腔注射,并纳入年龄匹配的足月健康儿童20例20眼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OCTA测定治疗后4~6年患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表层及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和CFT变化,探讨出生孕周、出生体重、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特征、CFT对BCVA预后有无影响。结果激光视网膜光凝组、抗VEGF组和健康对照组间FAZ面积、表层视网膜VD和深层视网膜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1、8.436、5.497,均P<0.05),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和抗VEGF组FAZ面积小于健康对照组,表层视网膜VD值和深层视网膜VD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视网膜光凝组CFT值为(267.6±11.8)μm,大于抗VEGF组的(259.5±12.9)μm和健康对照组的(242.4±12.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VEGF组CFT值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表层视网膜VD值与FAZ面积间呈强负相关(r=-0.713,P<0.05),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VD与FAZ面积间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565,P<0.05);出生孕周与FAZ面积间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485,P<0.05)。出生孕周、FAZ、黄斑中心凹表层视网膜V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VD、CFT与BCVA之间存在相关性(均P<0.05),出生孕周和FAZ对BCVA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2=0.615,均P<0.05)。结论激光视网膜光凝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型ROP后4~6年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表现相近,患眼BCVA预后接近,抗VEGF药物治疗后患眼CFT优于激光视网膜光凝。出生孕周和FAZ是1型ROP患儿治疗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激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 微血管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球摘除术前眼底照相检查中视盘遮蔽与眼球摘除术后视神经侵犯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眼科诊断为RB且分期为D期或E期并进行眼球摘除术的77例(77只眼)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眼球摘除术前首次诊断及随后每3周1次复查时全身麻醉下使用RetCam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图像,记录视盘遮蔽(眼底像中视盘结构完全不可见)情况。眼球摘除术后以组织病理学诊断是否出现肿瘤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肿瘤侵犯筛板后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存在肿瘤组织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视盘遮蔽患者与视盘可见患者间肿瘤组织视神经侵犯程度及高危病理因素。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首次诊断RB年龄为(27.1±22.1)个月。首次诊断RB时77只患眼中62只眼(80.5%)存在视盘遮蔽。29只眼(37.7%)为首次诊断后即进行眼球摘除术;48只眼(62.3%)为首次诊断后先行保眼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77只眼行眼球摘除术前末次眼底照相时,16只眼(20.8%)视盘可见,61只眼(79.2%)存在视盘遮蔽;14只眼(18.2%)分期为D期,63只眼(81.8%)分期为E期。眼球摘除术后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末次眼底照相视盘可见的16只患眼中肿瘤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肿瘤侵犯筛板后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存在肿瘤组织分别有7、2、0只眼,61只视盘遮蔽患眼中分别有26、9、4只眼,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5,1.000,0.296)。48只眼保眼治疗期间,40只眼视盘遮蔽情况无变化或由遮蔽变为可见,其中10只眼术后眼球组织具有高危病理因素;8只眼视盘由可见变为遮蔽,其中1只眼术后眼球组织具有高危病理因素,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结论晚期RB患者眼底照相中视盘遮蔽情况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中肿瘤侵犯视神经程度无明确相关关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81-687)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盘 视神经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生存率、眼球摘除率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1999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313例4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5例(55.9%),女性138(44.1%)例;单眼181例,双眼132例。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IIRC)分期,A、B、C、D、E期以及眼外期分别为6、13、6、52、227、9例。313例中,明确最终是否生存245例,其中死亡22例(9.0%,22/245)。445只眼中,明确最终是否摘除眼球330只眼;初诊时有明确IIRC分期、眼部检查结果以及眼球摘除前有明确治疗方案及次数、手术后有明确pTNM (pathological 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者184只眼。记录患儿基本信息、人口学特征、临床信息、眼球摘除及治疗方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分析RB患儿眼球摘除、病理检查是否存在高危病理特征(HRF)以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999年至2018年,明确最终是否生存的245例患儿的生存率由82.6%逐年提高至96.3%;明确是否最终摘除眼球的330只眼的眼球摘除率由68.8%逐年降低至58.3%。D期、E期患眼眼球摘除率分别从2005年前的83.3%和100%下降至2014年之后的37.5%和85.4%。单眼发病(β=-1.551,P=0.005)、IIRC分期中D、E期和眼外期(P<0.005)是RB最终眼球摘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IAC)是其保护因素(β=-0.877,P<0.001)。病理检查出现HRF 51只眼(27.7%)。发病月龄大(β=0.019,P=0.016)、青光眼期(β=0.816,P=0.050)是RB病理存在HR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AC是眼球摘除的保护因素(β=21.432,P<0.001)。结论综合治疗后,RB眼球摘除率总趋势逐渐下降,IAC治疗可降低D、E期眼球摘除率;较大的发病月龄、青光眼期是HR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AC能降低HRF存在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眼动脉 眼球摘除术
  • 作者: 李静 程湧 邓洵 孟庆娱 梁建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西安 710068),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VPTR的患者20例(20只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05±14.28)岁。其中2只眼单独行冷冻疗法,1只眼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只眼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余16只眼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了巩膜外放射敷贴疗法、光动力疗法(PDT)、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疗法的联合治疗。其中9只眼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行玻璃体切除术(PPV)。以肿瘤缩小、渗出吸收、异常血管萎缩、视网膜脱离减轻为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结果20例患者中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上单个或多个黄白色或橙红色,富含血管的瘤体。20只眼均同时伴有并发症,其中并发视网膜内(下)渗出20只眼(100%);黄斑水肿19只眼(95%),黄斑前膜4只眼(20%);视网膜脱离8只眼(40%);玻璃体积血6只眼(30%);异常血管16只眼(80%)和增生膜7只眼(35%)。长期随访中,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的1只眼肿瘤萎缩,视力提高。单独行冷冻疗法的2只眼:1只眼黄斑水肿减轻,异常血管减少,视力提高;1只眼无明显变化。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的1只眼渗出增加,视力下降;行联合治疗的16只眼中9只眼并发症减轻,视力提高;3只眼无明显变化;4只眼并发症加重,视力下降。结论VPTR的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联合应用。对于以异常血管为主要并发症的小肿瘤可选择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肿瘤较大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巩膜外放射敷贴治疗,出现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PPV。抗新生血管治疗对并发黄斑水肿治疗切实有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2-278)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血管瘤 肿瘤治疗方案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1例因常规新生儿眼底筛查发现异常患者就诊眼科。经长期随访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及外周血染色体基因检查,诊断为唐氏综合征相关视网膜病变。(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73-474)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