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对第Ⅷ颅神经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16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3例伴有轻度眩晕。结果16例患者术后耳鸣完全消失,3例伴有眩晕者术后眩晕症状随之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 耳鸣 血管压迫
  • 简介:摘要在显微外科手术中微血管夹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微血管夹的研发及相关性血管损伤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从微血管夹引起的相关血管损伤的角度出发,从损伤评估方法、血管夹特性和血管损伤关系、血管损伤后修复以及微血管夹研究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而进行展望。

  • 标签: 微血管夹 血管损伤 夹持性损伤 止血 显微外科器械
  • 简介: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es,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HELLP(HemolysisElevatedLiverEmzymesandLowPlatelets)综合征.

  • 标签: 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肝癌早期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肝移植受者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术前预测MV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预测MVI主要通过特异的血清标志物如脱-γ-羧基凝血酶原以及术前影像学特征。本文就MVI的诊断、发生、术前预测、对预后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表观扩散系数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以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66±23.2个/HP。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小细胞癌(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定量(54.5±13.5个/HP)明显低于有转移组(76.3±14.6个/HP)。提示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定量高的肺癌可能预后不良和易发生转移。

  • 标签: 肺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定量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及无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以及某些心肌梗死病人在成功PCI后病变血管没有发现残余狭窄或一定时间后复查冠脉造影未见新的狭窄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但仍出现慢血流现象或持续的胸痛等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成为“X综合症”,亦成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Angina,MVA)。现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 标签: 微血管 心绞痛 X综合征
  • 作者: 肖俊彦 曲艺 赵潺 宋航 梁安怡 张美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眼底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730 肖俊彦现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PU组SCP(H=-13.857、-25.500,P=0.043、P<0.001)、DCP(H=-15.333、-31.595、P=0.007、P<0.001)血管密度和CCD-1.0(H=-14.000、-16.214,P=0.040、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组、NC组CRT、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5,P=1.000、0.661)。与NC组比较,对侧眼组SCP、DCP血管密度均降低,其中DCP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262,P=0.004);两组受检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NC组比较,PU组SFCT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2,P=0.004);与对侧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552,P=0.2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D-1.0、CCD-1.5、CCD-3.0与FAZ面积(β=-0.494、-0.527、-0.566,P=0.015、0.009、0.010)、CRT(β=-0.322、-0.466、-0.342,P=0.026、0.002、0.028)呈线性相关;CCD-1.0、CCD-1.5与DCP血管密度(β=0.277、0.275,P=0.047、0.045)呈线性相关。结论安静期PU患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均存在异常;未受累对侧眼可能存在黄斑循环障碍。

  • 标签: 儿童 葡萄膜炎 黄斑 微血管结构 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现有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现从MVI概述、预后、术前预测及治疗方案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低氧作为高原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引起机体红细胞过度积累,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多系统微血管增生。久居高原居民的"多血质面容"为微血管增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现就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相关通路及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氧 微血管增生 遗传调控
  • 简介: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护理体会。面肌痉挛影响患者的容貌,护理人员设身处地理解其心理需求,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如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心率和呼吸减慢等脑疝症状,及早报告医生处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并发低颅压性头痛患者予取头低脚高位,多饮水,食用偏咸的食物;对并发面瘫的患者,嘱其在瘫痪的面肌上做环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练习张口、鼓腮、吹气球等动作进行肌肉功能锻炼;向并发听力障碍的患者耐心解释出现听力下降的原因,在患者健侧耳朵讲话,避免大声叫喊;对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嘱其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0°~30°,保持鼻腔清洁,嘱其不要挖鼻孔。做好出院指导,嘱其禁用有神经兴奋作用的药物、禁饮兴奋性饮料等。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25例完全缓解,8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0%(36/40)。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