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4D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序贯完成常规条件(CON)、低管电压(LV)、低管电流(LA)、低管电压+低管电流(LVA)条件下4DCT扫描模拟定位,基于各序列图像分别进行靶区构建与配准,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肿瘤内运动靶区(IGTV)体积、位置、肿瘤位移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靶区IGTVCON、IGTVV、IGTVA分别为(12.26±12.30)、(12.21±12.16)、(11.87±11.70) cm3(P=0.337),IGTVVA为(11.34±11.07) cm3小于IGTVCON (P=0.005)。IGTVCON、IGTVV、IGTVA、IGTVVA中心位置均相近(3D方向P=0.491、0.360、0.136)。戴斯相似系数DSCVA小于DSCV、DSCA (P=0.004、0.030)。4种扫描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在左右、前后方向上均相近(P=0.470、0.108),在头脚方向上,LVA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小于CON条件(P=0.015)。4种扫描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97.0±140.3)、(175.0±61.8)、(264.8±95.3))、(116.8±41.2) mGy·cm (P<0.001)。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4DCT模拟定位时LV或LA对IGTV体积和位置、肿瘤位移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因此其在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具有可行性。

  • 标签: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四维 大体肿瘤体积 肺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采取CT增强扫描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采取预防护理的CT增强扫描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降低,相比常规护理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有极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预防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常规护理的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预防护理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CT增强扫描的患者采取预防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扫描碘造影剂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对预防护理的满意度较高,通过护理也能有效提高检查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 标签: 预防护理 CT增强扫描 应用效果
  • 作者: 侯传珂 巩贯忠 王俪臻 苏亚 卢洁 尹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泰安 271016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物理技术科,济南 250117,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物理技术科,济南 2501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进行脑转移瘤(BMs)亚靶区分割的可行性,为BMs患者基于血流灌注异质性引导个体化放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6例BMs放疗患者,肿瘤内部有坏死组55例,无坏死组41例,每位患者放疗前行CT模拟定位及MR模拟定位。应用MIM Maestro6.8.8软件分别在强化T1WI图像和T2 Propeller图像中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及肿瘤坏死区(GTVN),二者相减得肿瘤实性区(GTVS)。应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图确定高灌注区(GTVH)与低灌注区(GTVL)。比较有、无坏死组亚靶区体积、占比及各亚靶区相关性。结果有、无坏死组GTV分别为19.56、7.34 cm3,GTV与坏死的ROC曲线AUC达0.749。有坏死组GTVN、GTVS、GTVH、GTVL占GTV比分别为20.47%、79.53%、33.03%、46.50%(P<0.05),其中GTVS与GTV的r值达0.963,GTVL与GTV、GTVS的r值分别达0.849、0.840,高于GTVH与GTV、GTVS的r值0.683、0.764(均P<0.05)。无坏死组GTVH占GTV比高于有坏死组(58.95%∶33.03%,P<0.05),GTVL占GTV比略低于有坏死组(41.05%∶46.50%,P>0.05)。GTVH与GTV的r值高于GTVL与GTV的(0.776∶0.574,P<0.05)。结论MR-3D-ASL可以定量分析BMs肿瘤靶区内异质性血流灌注,可用于指导亚靶区分割及肿瘤局部亚靶区剂量提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 亚靶区分割 肿瘤转移,脑/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钆造影剂清除差异指导脑肿瘤亚靶区勾画的可行性。方法获取26例脑肿瘤患者T2加权图像及造影剂注射5、60 min后的T1加权增强图像,处理两次T1加权增强图像得到含有造影剂清除差异及有无肿瘤活性信息的延迟造影剂外渗的图像。根据T2加权图像有无液化坏死分为有液化坏死的A组(14例)和无液化坏死的B组(12例),在早期T1加权增强图像、T1-T2WI融合图像、T1WI-DCEM融合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液化坏死区(GTV坏死)、无液化坏死区(GTV无坏死)、有肿瘤活性区域(GTV有活性)和无肿瘤活性区(GTV无活性),配对t检验比较各亚靶区体积差异。结果A组GTV无坏死和GTV坏死分别为(13.65±18.15) cm3和(6.30±7.57) cm3。GTV有活性为(10.40±13.52) cm3,GTV无活性为(9.55±14.57) cm3。A组中GTV无坏死比GTV有活性平均增加了16.3%(P<0.05),GTV无活性比GTV坏死平均增加了16.3%(P<0.05)。B组中GTV无活性比GTVB组平均减少了68.8%(P<0.05)。结论根据MR钆造影剂清除差异勾画的脑肿瘤亚靶区较传统单纯基于T2所示坏死区域更有意义,延迟造影剂外渗的图像为脑肿瘤亚靶区的生物学精准勾画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脑肿瘤 亚靶区 磁共振成像 造影剂延迟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