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心绞痛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学者提出,中药联合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迅速缓解病情,且用药安全可靠,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索中医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新途径,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范围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之间,选取对象为60例早我院接受治疗的双眼均近视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患者人数均为30例,分别应用针刺疗法和内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差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所提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指标更优,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更大,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治疗中,内针疗法和针刺疗法均对提高患者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内针疗法的疗效更好,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屈光度变化,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针刺疗法 皮内针疗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杭州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聚集性疫情的特点及传播过程,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杭州市2022年1月26日至2月3日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等信息,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绘制疫情传播链。结果本次COVID-19聚集性疫情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引起,感染来源为H公司进口生产物料,早期以"物传人"的形式传播,随后因工作接触等造成公司内传播,进而通过生活接触、公共场所暴露等方式在家庭、公司/单位、婚宴、母婴馆等地导致共计30起聚集性疫情。此次疫情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1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62例;中位年龄33岁,年龄范围5月龄~85岁;主要分布在滨江区(49例,42.98%)、富阳区(45例,39.47%)和萧山区(15例,13.16%);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28—31日,临床表现以咽部不适(45例,39.47%)、咳嗽(43例,37.72%)和发热(27例,23.68%)为主。基本再生数R0为2.18,实时再生数Rt于2月1日降至0.77;中位潜伏期4.0 d,中位代间距2.5 d。结论此次聚集性疫情是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引起,并通过"物传人"的方式引发聚集性疫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奥密克戎变异株 流行病学 物传人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肺动脉供血的左上叶先天性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该患儿母亲孕24周产前B超发现胎儿左侧胸腔可见一高回声均匀密度肿块,病变体积与头围比值为1.16,供血来源于左肺动脉。孕27周完善MRI检查提示胎儿左肺体积增大,容积约48.52 ml,右肺容积约8.56 ml,总肺容积约57.08 ml。产前诊断考虑左侧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左侧支气管闭锁或先天性肺叶过度膨胀待排。孕38周+1产钳助产娩出,新生儿1、5、10 min Apgar评分均9分,生后胸部CT和MRI均考虑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左上叶支气管闭锁待排。生后第2天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排除支气管闭锁,考虑叶外型肺隔离症。生后呼吸促,先后予吸氧、无创及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保守治疗2周后症状无缓解,予胸腔镜探查术,术中证实为左侧肺隔离症,异常肺组织基底处可见左肺动脉供血,予胸腔镜下左侧病变肺组织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术后恢复好,顺利出院。

  • 标签: 支气管肺隔离症 呼吸系统畸形 支气管 先天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内镜消痔灵硬化注射治疗内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的66例内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3例内痔患者,设为对照组;另33例内痔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便血、肛门坠胀感评分。结果:术后7d,观察组便血、肛门坠胀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子内镜引导下注射消痔灵治疗内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电子内镜 消痔灵 内痔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手术人群在增加,手术伴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增多,麻醉医生在围麻醉手术期处理高血压也是屡见不鲜的常事,但是,保证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也并非易事。本文浅谈高血压手术时麻醉处理体会。

  • 标签: 高血压 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泄殖腔畸形术前个体化评估流程及其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1月接诊的31例泄殖腔畸形患儿的临床数据,阐释在姑息及根治术前进行的首次及二次评估中,通过B型超声、共同通道造影、磁共振及内窥镜检查等手段对泌尿、生殖系统伴发畸形、直肠盲端位置及共同通道长度等重要信息分析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泄殖腔畸形分型以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本组全部为女童,首次就诊年龄(280.25±731.01)d,年龄范围0~9岁,中位数为25 d;随访终末患儿年龄(51.91±44.13)个月,范围在11~192个月,中位数41个月。结果本组确定共同通道小于1 cm的Ⅰ型畸形患儿10例,大于1 cm小于3 cm的低位畸形患儿14例,大于3 cm的高位畸形患儿7例。Ⅰ型畸形患儿中,3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7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阴道后壁下移。低位畸形14例患儿全部采取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尿生殖窦整体下移术。高位畸形1例仅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未处理尿生殖窦;其余6例采取腹骶联合直肠阴道替代+肛门成形术。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38.46个月;31例患儿结肠造口均在术后3~6个月内关闭。1例患儿出现肛门狭窄,再次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2例患儿因肛门黏膜脱垂或肛周瘢痕形成再次手术;1例患儿因尿失禁行膀胱颈结扎及尿流改道。结论在个体化的首次、二次评估策略指导下,以共同通道造影、CT、MR及内窥镜检查等为主的评估,可明确疾病分型及并发畸形,有效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 标签: 个体化医学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泄殖腔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