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实验共选取142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均为ICU所收治,采取摇号方式根据护理模式的区别进行分组,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早期预警评分的观察组各71例患者,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提升(P<0.05)。结论:在ICU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早期预警评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对其满意度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护理 作用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中医康复治疗用于早期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早期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中医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可以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后期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康复治疗 早期脑卒中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后运动系统常见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的发生率,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我院脑卒患者病例,进行相关研究。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6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运动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使用方法为在每天运动训练完成之后穿戴矫形器,时间在四小时到八小时之间,视情况而定,每次佩戴的时间为30min,之后休息15min。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不明显,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关节的活动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提升,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通过佩戴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与运动疗法降低患者残疾程度和残疾率,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

  • 标签: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早期进行多次应用抗痉挛体位,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肢体痉挛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调节式按需求改良体位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中行常规体位护理,观察组接受可调节式按需求改良体位护理,观察两组术后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记录两组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肩部疼痛、下肢静脉血栓、臂丛神经损伤、眼结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式按需求改良体位能有效改善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疼痛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及治疗满意度。

  • 标签: 可调节式按需求改良体位 腹腔镜妇科手术 术后胃肠功能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和桡动脉(RA)进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依据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3选取52例应用旋股外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DBLCFA组和156例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RA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桥血管通畅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08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平均年龄(54.7±15.5)岁(40~70岁)。DBLCFA组和RA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史和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冠心病严重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6.2%(50/52),生存率为98.1%(51/52),MACE发生率为5.8%(3/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7.4%(152/156),生存率为100.0%(156/156),MACE发生率为5.1%(8/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228,P=0.632)、存活率(χ2=3.014,P=0.083)和MACE发生率(χ2=0.032,P=0.862)均无明显差别。随访3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0.4%(47/52),生存率为94.2%(49/52),MACE发生率为14.3%(7/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3.6%(146/156),生存率为98.1%(153/156),MACE发生率为10.9%(17/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598,P=0.439)、存活率(χ2=2.059,P=0.151)和MACE发生率(χ2=0.251,P=0.8616)均无明显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425,95%CI:1.286~4.573,P=0.006)、EuroscoreⅡ评分(HR=2.463,95%CI:1.116~5.436,P=0.026)和糖尿病(HR=3.024,95%CI:1.427~6.408,P=0.004)是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BLCFA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存活率和较低的MACE发生率,是一支良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

  • 标签: 稳定性冠心病 旋股外动脉降支 桡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倾向评分匹配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应用早期高压氧治疗的疗效以及对脑水肿、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实施将通过对照实验形式开展,将纳入75例脑出血患者参与实验,在实施血肿清除术后予以实施早期高压氧治疗,并命名为观察组;与此同时,再次选取75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并比较分析其具体疗效。结果:分析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21d的脑水肿体积,结果显示,在术后3d~21d应用早期高压氧治疗的观察组,其脑水肿体积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3d~21d的NIHSS评分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应用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并对促进脑水肿恢复、降低脑损伤有积极帮助。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清除术 早期高压氧治疗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 T MRI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 SIR)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白质髓鞘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只,A组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假手术,暴露颈部血管而不结扎;B组为MCAO术后24 h组;C组为MCAO术后72 h组。相同条件下进行T1WI、T2WI、DTI扫描,后处理得到SI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垂直扩散张量(radial diffusivity, D⊥)图像,勾画胼胝体和外囊区域进行计算SIR值、FA值、ADC值和D⊥值,并进行三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扫描结束后取材进行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 LFB)-焦油紫病理染色,测量平均灰度值(mean grayscale value, MGSV)后进行3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数据和病理学平均灰度值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外囊区域的SIR值(P=0.044)、FA值(P=0.001)、ADC值(P=0.001)、D⊥值(P=0.001)降低;C组外囊区域SIR值(P<0.001)、FA值(P=0.002)降低;胼胝体区域SIR值(P=0.031)、FA值(P=0.015)降低。LFB-焦油紫病理染色在脑卒中受损区域髓鞘着色较差,MGSV降低(P<0.05)。在外囊区域,MGSV与SIR值(P<0.0001)、FA值(P≤0.0001)、ADC值(P=0.0127)、D⊥值(P=0.0180)呈负相关。在胼胝体区域,MGSV与SIR值(P=0.0018)呈负相关。结论SIR和DTI的联合使用作为一种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多阶段髓鞘损伤的无创影像学方法,在大鼠实验中得到有效验证,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脱髓鞘 MCAO模型 信号强度比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