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规范化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比较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1例(50.0%),其中儿童38例(61.3%),成人24例(38.7%)。长期居住于陇南市者32例(51.6%),居住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者11例(17.7%),47例(75.8%)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畏寒,34例(54.8%)有乏力、纳差,30例(48.4%)有咳嗽、咳痰,10例(16.1%)有头痛、头晕;45例(72.6%)出现脾肿大,40例(64.5%)贫血,29例(46.8%)肝肿大;32例(51.6%)并发呼吸道感染,11例(17.7%)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0例(16.1%)并发肝功能异常。60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4例经治患者入院前接受过至少1个疗程的锑剂单药治疗后复发。46例接受标准锑剂方案单药治疗,14例接受标准锑剂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其中13例因肾功能受损而停用两性霉素B, 50例患者随访至少半年无复发。儿童脾肿大和肝肿大比例分别为86.8%(33/38)和65.8%(25/38),高于成人患者的50.0%(12/24)和16.7%(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14.26,均P<0.050);儿童患者中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 d者为33例(86.8%),而成人为14例(58.3%),两组患者中不同发病至确诊时间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11)。儿童患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降钙素原升高比例均高于成人患者[76.3%(29/38)比45.8%(11/24)、94.3%(33/35)比71.4%(15/21)、73.9%(17/23)比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3.89、7.82,均P<0.050)。结论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并发症较多且重,早诊断、早治疗及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及减少不良结局的重要措施。锑剂治疗失败患者可考虑两性霉素B单药或者联合锑剂再治疗,但应密切监测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 标签: 利什曼病,内脏 临床特征 两性霉素B 锑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富马酸丙二醇酯(PPF)/β-磷酸三钙(β-TCP)制备新型可吸收骨水泥的配方及其应用于小牛椎体标本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PPF,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量PPF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聚合度分布指数,使用MR氢谱对PPF进行结构分析。将制备好的PPF与β-TCP按照10∶1、5∶1、3∶1、2∶1配制不同热交联反应体系,制备4种不同配方的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选择抗压强度和压缩模量均较高的骨水泥进行后续实验。选取2~3岁健康小牛腰椎L1~L4节段标本4具,分离出16个椎体,使用牙托粉填平每个椎体的椎板凹陷部位,测量每个椎体的受力面积。选择椎体受力面积相近的10个椎体,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PF/β-TCP组和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每组5个。PMMA组和PPF/β-TCP组椎体使用MTS-858力学机器制备压缩性骨折模型,对比2组完成模型制备时的椎体高度、抗压强度和刚度。PPF/β-TCP组和PMMA组分别使用PPF/β-TCP骨水泥和标准PMMA骨水泥对压缩骨折模型行椎体成形术,对比2组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椎体恢复百分比,椎体抗压强度、刚度。结果PPF数均分子量为1 637±55,重均分子量为1 741±68,聚合分布指数为1.06。MR氢谱结构分析提示反应产物为PPF。配方1~4 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抗压强度分别为(53.5±1.5)、(63.2±0.4)、(97.9±5.5)、(100.8±3.2)MPa,压缩模量分别为(0.97±0.04)、(1.05±0.05)、(1.10±0.10)、(0.45±0.18)GPa。选取压缩模量与抗压强度均高的配方3 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用于椎体成形术。PPF/β-TCP组和PMMA组小牛椎体标本的椎体体积、高度、受力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PF/β-TCP组和PMMA组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高度、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高度以及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PPF/β-TCP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手术前后椎体抗压强度分别为(2 282±341)N和(1 848±219)N,椎体刚度分别为(215±27)N/mm和(182±15)N/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4、2.13,P值均>0.05);PMMA组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手术前后抗压强度分别为(2 350±289)N和(3 105±452)N,椎体刚度分别为(221±26)N/mm和(296±37)N/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3.21,P值均<0.05)。组间比较:PPF/β-TCP组与PMMA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F/β-TCP组与PMMA组发生压缩性骨折时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椎体成形术后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PMMA组均大于PPF/β-T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61,P值均<0.05)。结论PPF与β-TCP按照3∶1配制的可吸收骨水泥具有与人椎体力学性能相近、交联温度低等特点。在治疗小牛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时,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术中注入量相近,两者恢复椎体高度的效果相当;且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注入后椎体力学性能优于注入PMMA骨水泥者,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潜力。

  • 标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模型,动物 可吸收骨水泥 聚富马酸丙二醇酯 β-磷酸三钙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赋权健康教育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男34例,女34例,年龄(55.4±11.0)岁;试验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54.7±11.6)岁。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凝管理,试验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赋权健康教育模式,时间为从入院到出院后3个月。采用中文版患者赋权量表(CES)、华法林抗凝认知情况问卷、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问卷收集数据,并比较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达标率及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术后7 d、出院1个月及3个月的CES评分分别为(139.23±12.45)分、(165.52±15.05)分、(183.17±17.19)分,均高于对照组(115.07±9.73)分、(133.33±10.67)分、(140.05±1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的抗凝认知情况、抗凝依从性和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94%(2/68),低于对照组16.17%(1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9,P<0.05)。结论赋权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激发了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疾病管理信心、提高了服用华法林抗凝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赋权 依从性 抗凝 华法林 机械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联合葡萄糖酸锑钠(锑剂)治疗难治性黑热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收治的4例锑剂治疗后复发或耐锑剂(又称抗锑性)的黑热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院外诊疗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结果4例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联合锑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均缓解,复查骨髓涂片均未检出利杜体,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联合锑剂可成功治疗难治性黑热病。

  • 标签: 内脏利什曼病 两性霉素B 葡萄糖酸锑钠 耐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康复期的患者6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3.80±4.80)岁;对照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63.20±4.50)岁。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运动干预措施,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为(395.30±27.10)m,对照组为(336.50±20.00)m;试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48±3.46)%,对照组为(53.26±3.28)%;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36.42±5.12)分,对照组为(42.96±4.15)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后患者术后护理时,心脏康复运动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运动机能状况,更加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康复运动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 6 min步行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cf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对于眼皮肤白化病Ⅰ型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cfBEST方法为1个眼皮肤白化病Ⅰ型家系提供无创产前检测,之后通过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进行验证,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游离DNA浓度为6.6%,眼皮肤白化病Ⅰ型相关的TYR基因c.929_930insC(p.Arg311Lysfs*7)变异占比为45.7%,c.1037-7T>A变异占比为0%,且2个变异未检出的后验概率均为1,提示胎儿未携带这两个变异。经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验证,结果一致,随访提示胎儿正常。结论基于cfBEST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浆游离DNA中的母婴基因型组合,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 无创产前检测 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用于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无创产前诊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的4例诊断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苯丙酮尿症家系。采用cfBEST技术进行检测,设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计算孕妇血浆游离DNA突变频率和胎儿基因型,并将cfBE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比较。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cfBEST技术检测发现,家系1中c.603T>G和c.842+2T>A位点的突变频率为48.40%(291/601)和9.70%(61/628),胎儿2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型,为PKU患者。家系2中c.1238G>C和c.842+2T>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3.70%(786/1 798)和0%(0/1 550),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3中,c.1045T>G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4.00%(930/2 112)和0%(0/705),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4中,c.755G>A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40%(743/1 637)和4.50%(28/849),胎儿位点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为携带者。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BEST技术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家系1选择引产,其余3个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新生儿筛查苯丙氨酸水平均<120 μmol/L,生后1、3、6月龄电话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cfBEST技术有望应用于PKU PAH基因的无创产前诊断,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无创产前诊断EDA基因突变致胎儿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病例。该孕妇曾生育过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此次停经11周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采用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 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对孕妇及胎儿行无创产前检测,并进行绒毛活检取材术验证。结果显示,孕妇EDA基因c.340C>T(p.Gln114*)为杂合型,胎儿基因型为正常野生型C/C,与绒毛活检取材产前诊断结果一致。提示cfBEST技术可用于外胚层发育不良EDA基因点突变的无创产前诊断。

  • 标签: 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外胚层发育不全蛋白质类 突变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康复期患者80例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研究对象在院期间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为期3个月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借助修订版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自行设计的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对两组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优良率为92.1%,对照组为47.6%;观察组患者华法林抗凝知识合格率为78.9%,对照组为42.9%;观察组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和抗凝知识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抗凝管理模式可提高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水平。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机械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 抗凝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但阶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骨伤科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5例。针对常规组45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治疗;针对治疗组患者给予钢板松质骨螺丝钉固定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评分优秀为32例,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评分优秀为20例,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5.56%;此外,治疗组总并发症率为11.11%,常规组总并发症率为46.67%。所有数据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法复位 钢板松质骨螺丝钉 跟骨关节内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