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2月来本院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125例,有 5例失访,最终纳入 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 、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 1年复发率高( 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 OR=3.575, 95%CI=1.446~ 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 ( OR=3.347, 95%CI=1.424~ 7.866)、重度抑郁( OR=2.824, 95%CI=1.578~ 5.054)、有糖尿病史( OR=2.356, 95%CI=1.246~ 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复发; 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February 2019, 12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had undergo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5 of them lost their visits, and 120 of them were finally included. To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medical records and the data of regular telephone follow-up or regular reexamination after discharge, including the basic data, life style, depression evaluation and survival data of patients. Results: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severe depression had a high recurrence rate in one year (P < 0.05);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severe depres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CI, among which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was the highest (or = 3.575, 95% CI = 1.446-8.842), and the other three risks were the highest (or = 3.575, 95% CI = 1.446-8.842) The risk factors were exercise < 30 min / D (or = 3.347, 95% CI = 1.424-7.866), severe depression (or = 2.824, 95% CI = 1.578-5.054), and diabetes history (or = 2.356, 95% CI = 1.246-4.455).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diabetes and severe depress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CI.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currence; risk factors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一种由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常见心脏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其患病死亡率位于前列 [1]。冠心病是一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且在我国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逐渐年轻化 [3]。而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逐渐普及,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降低 [4]。但 PCI治疗后有较多的患者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冠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冠心病的复发 [5]。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后获得的患者生活方式等的资料,探究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2月来本院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125例,有 5例失访,最终纳入 120例。年龄 37~ 86岁,平均年龄( 71.3±16.8)岁,其中男 76例,女 44例。无吸烟患者 71例,有吸烟患者 49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 34例,无高血压病史患者 86例;有糖尿病史患者 26例,无糖尿病史患者 94例。 38例患者每天运动时间少于 30 min, 82例患者每天运动时间少于 30 min。纳入标准:( 1)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 2)于本院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 1)在随访期间转至其他科室或死亡的患者;    ( 2)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整理 120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     1.3 评价指标 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家族史、既往史和生活习惯等);生活方式(运动情况、饮食习惯、饮酒、吸烟等),运动是指散步或慢跑;患者抑郁评价(患者采用抑郁自测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患者自行完成该量表的 20道题目,所得分数再乘以 1.25得最终分数,重度抑郁分数为≥ 70分;中度抑郁分数为 60~ 69分;轻度抑郁分数为 50~ 59分;正常分数为 <50分);生存资料(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时间和随访复发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涉及数字录入 SPSS 13.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 字 2检验,计量资料行 t检验,复发率比较采用 Log-rank检验,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赋值表。     2 结果     2.1 手术后不同影响因素与 1年复发率比较 125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有 5例失访,随访时间为 24个月。在所调查的 120例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的患者中,在随访结束时出现冠状动脉狭窄(冠脉狭窄程度由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即复发的有 48例。把可能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 、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 1年复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发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 OR=3.575),其他三个危险指标的危险程度由低到高为运动 、重度抑郁、有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冠心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居民中快速上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复发率仍较高 [6]。本研究通过探究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减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生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其危险程度最高( P<0.05)。 Cottrell等 [7]研究发现, 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有高血压史,高血压与全身心血管的病变有紧密的联系,故能增大冠心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而老年人常常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8],因老年人心功能较差,耐受力较弱,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受刺激而引起情绪波动 [9],故了解患者病因、病情、心理和用药情况等为防治冠心病患者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向患者宣传预防高血压等的知识和提倡患者家庭定期自测血压和定期返院复查,并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改善防治方法,降低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

    运动 的患者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率明显高于运动≥ 30 min/d的患者( P<0.001),运动 为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 PCI治疗后可通过适当的康复运动来恢复提高心功能、心储备能力,一定程度上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冠状动脉缺血情况,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增加心肌氧供,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 [10]。应注意的是,患者的康复锻炼强度因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制定,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运动,可有效地预防 PCI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 [11]。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度抑郁的患者是 PCI治疗后复发率的危险因素( P<0.001)。 Siket等 [12]的研究也表明,冠心病合并重度抑郁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再发可能明显增加。同时,近年来有数个研究发现较多冠状动脉患者合并多种心理障碍,且抑郁为冠心病形成的因素之一,并影响其治疗后复发 [13]。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和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要,通过安抚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帮助和治疗,减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预防患者抑郁病的形成或加重,从而降低患者因重度抑郁而导致的冠心病复发。    糖类代谢异常为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其与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和血液凝固异常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因果 [15]。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异常,易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引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行 PCI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 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可能为多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的始动因素。    综上所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对冠心病的复发紧密相关。因此,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患者冠心病的同时,因注意引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康复锻炼,改善饮食习惯,防止过量摄入脂类、糖类等;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减低患者的抑郁症,可有效地减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P L, Nidorf S M, Eikelboom J. Targeting the unstable plaque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13, 35( 8): 1099-1107.     [2]彭描宇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8): 32-33.     [3]谢睿彬, 张小新, 苏华, 等 . 不同类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5): 158-160.     [4] Rizk S, Sorour K.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J]. HMJ, 2012, 6( 3) : 13-15.     [5] Misra S, Lookstein R, Rundback J, et al. Proceedings from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Research Consensus Panel 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J].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13, 24( 4): 451-458.     [6] Conte M S. Critical appraisal of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3, 57( 2): 8S-13S.     [7] Cottrell N.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J]. heart disease, 2010, 159( 25): 561-569.     [8]黄强, 李艳萍, 王艳秋 . 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性治疗知识需求及健康教育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9): 116-116.     [9] Cohen R V, Pinheiro J C, Schiavon C A, et al. Effects of gastric bypas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nly mild obesity[J]. Diabetes Care, 2012, 35( 7): 1420-1428.     [10] Higashimori A, Morioka N, Shiotani S,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primary stenting for subclavian artery disease[J].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3, 82( 5): 696-700.     [11]余庆耀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期发生再狭窄的干预研究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27-28.     [12] Siket M S, Edlow J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J]. Emergency medicine practice, 2013, 15( 1): 1-26.     [13]宋玲花, 李保, 韩慧媛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与评价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3): 311-313.     [14]黄宇, 张鑫, 刘姗姗, 等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动脉处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3): 189-192.     [15] Vijayalakshmi I B. Rheumatic Feve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egistry and Control Program[J]. Acute Rheumatic Fever and Chronic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2011, 8( 3): 22-2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90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采用传统保守药物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和心功能参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心绞痛、心功能等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参数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 标签: 儿童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左心室射血分数 二尖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15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颈椎MRI、三维CT及X线平片,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行VAS、JOA颈椎评分及NDI评估。至末次随访,测定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神经根松解满意。术后2 d,15例患者的VAS评分[(2.1±1.1)分]和NDI[(32.3±8.2)%]均较术前[分别为(6.2±1.4)分、(68.9±9.1)%]下降(均P<0.001),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17.0±1.5)分、(12.7±1.6)分,P<0.05]。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5)个月(12~2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推移,15例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颈椎评分呈上升趋势、NDI呈下降趋势(F值依次为157.604、306.701、47.309,均P<0.001)。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增加[(9.60±1.84)°、(7.93±1.53)°,t=-5.801,P<0.05],而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CSR的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并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颈椎 经皮内镜 微创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和狭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对8例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 HAS)和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9. 5个月,年龄范围为5~17个月。原发病为胆道闭锁6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肝母细胞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对2例HAS患儿行球囊扩张治疗,6例HAT患儿行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取栓及支架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结果8例肝移植患儿中,2例为HAS,6例为HAT,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14 d,中位时间为8. 5 d。所有患儿介入治疗后均恢复血管通畅,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儿随访至2020年3月,3例死亡,另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范围为6~86个月。对2例重度HAS患儿进行球囊扩张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患儿肝动脉通畅,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6例HAT患儿介入治疗后,1例再次闭塞,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其余5例肝动脉通畅;该6例患儿中3例随访肝动脉通畅,但分别于术后36 d、40 d和1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消化道出血;余3例出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好转并拔管,截至2020年3月,3例患儿已存活时间分别为25、38和86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能够实现肝动脉的长期通畅性,虽然还会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是仍可有效延长供肝存活时间,避免再次肝移植或延长再次肝移植时间。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提升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了我院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或介入手术相关主动脉心腔瘘(aorto-cardiac fistula,ACF)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价值,并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20年1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手术相关ACF患者8例,总结手术相关ACF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8例患者中3例为主动脉右房瘘,5例为主动脉右室瘘,均为单发。瘘口主动脉侧可位于但不局限于主动脉窦。瘘口大小中位数为4 mm(范围:3~5 mm)。瘘口处的主动脉壁无局限性瘤样扩张,瘘口断端无变薄,形态较规则。8例患者中6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认主动脉-心腔分流并同期进行封堵,1例外科手术修补,1例保守治疗。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可以协助诊断手术相关ACF,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医师应避免漏诊并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心腔分流性疾病相鉴别。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主动脉心腔瘘 外科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动脉调转术(ASO)患儿术后早期死亡和远期再手术分析,探讨ASO的手术风险和远期再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ASO手术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在该时间段内的随访资料,分为室间隔完整型的大动脉转位(TGA/IVS)、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Taussig-Bing畸形(TBA)及二期ASO(Ⅱ-ASO)4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ASO术后的早期死亡比例、远期再手术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1例ASO手术患儿,术后早期死亡108例(12.5%)。753例术后随访,失访102例(13.5%,102/753)。651例完成随访,男352例,女299例,中位随访7.23(4.74,9.37)年。66例(10.1%,66/651)远期再手术治疗,4例(6%,4/66)再手术死亡。TGA/IVS 241例,再手术24例(10%);TGA/VSD 256例,再手术23例(9%);TBA 126例,再手术18例(14.3%);Ⅱ-ASO 28例,再手术1例(3.6%)。再手术原因包括:肺动脉扩大成形36例(死亡2例),肺动脉内支架置入2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VOTO)纠治10例,主动脉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死亡2例),主动脉吻合口狭窄纠治4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纠治3例,VSD残余分流修补2例,主动脉缩窄(CoA)纠治2例。结论ASO手术的早期死亡比例仍然偏高,较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ASO术后的远期随访需关注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标签: 大动脉调转术 术后早期死亡比例 随访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患者心肌酶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5月-2022年05月间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行单一尼可地尔治疗)和观察组(行氯吡格雷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各55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一用药相比,氯吡格雷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效果更加理想,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可改善心肌酶指标与心功能,增强疗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尼可地尔 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肌酶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置入术前、后的变化,探讨TTE在LVAD置入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置入LVAD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采集并分析LVAD置入前1周及置入后1个月的TTE参数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置入LVAD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3±8.6)岁。置入LVAD后1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容积指数[(41.4±12.8)ml/m2比(74.9±30.7)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52.1±35.3)ml/m2比(205.5±35.7)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112.5±27.9)ml/m2比(155.1±29.1)ml/m2,P<0.001]、右心房横径指数[(23.7±3.5)mm/m2比(27.2±5.8)mm/m2,P=0.023]、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24.6±2.7)mm比(30.0±4.8)mm,P<0.001]、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1.5±2.9)mm比(14.6±2.8)mm,P=0.007]、肺动脉收缩压[(29.2±4.8)mmHg比(55.1±19.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均较置入前降低。而主动脉窦部内径[(33.8±4.7)mm比(31.6±5.1)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26.3±3.0)%比(23.8±4.4)%,P=0.016]、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31.0±8.6)%比(23.8±5.5)%,P=0.004]均较置入前增加。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降低,下腔静脉吸气塌陷率增大(P均<0.05)。NT-proBNP[(1 418.4±812.6)ng/L比(5 097.5±3 940.4)ng/L,P=0.004]及TBil[(12.4±5.4)μmol/L比(27.5±14.0)μmol/L,t=4.284,P=0.001]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TTE显示LVAD置入后左心有效卸负荷,右心功能改善;TTE可在围手术期监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估LVAD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经胸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COVID-19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2年6月25日,全球有超过5.4亿人确诊感染,累计死亡人数超过632万。了解COVID-19患者恢复后是否能获得持久免疫保护力是疫苗制备、疾病防控及判断疫情走向的关键。持久免疫保护力的产生核心是免疫记忆性,即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有效免疫记忆。本文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免疫记忆的生成与维持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感染 免疫记忆性
  • 简介:患者男,20岁,因全身多处汽油火焰烧伤,伤后1.5h入院。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36.5℃,心率80次min,呼吸21次min,体重64kg,血压90.067.5mmHg(1mmHg=0.133kPa)。烧伤总面积74%,其中Ⅲ度17%TBSA,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即行补液扩容、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创面予碘伏保痂处理。伤后第12天患者全身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约70min。浸浴后5h患者出现腹胀,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混有胆汁。查体:患者体重59kg,腹部膨隆,可闻及震水音。急诊腹部透视提示:胃呈高度扩张,其内有大量滞留物,未见肠管气体,透视下胃管注入造影剂,见造影剂到达十二指肠水平段后受阻。诊断为烧伤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予禁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静脉滴注高价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俯卧位6次d,每次2h。伤后第17天试餐失败,继续上述治疗,第20天试餐顺利,再行X线透视下胃肠造影检查,造影剂通过幽门、十二指肠较顺利。夹闭胃管观察2...

  • 标签: 动脉综合征 并发肠系膜 烧伤并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肝癌肝移植术前接受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24~70岁,中位年龄51.5岁。统计分析肿瘤大小与数目,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反应情况,分析移植等待期间的淘汰率、降期成功率、病理结果以及短期肿瘤复发率。结果47例肝癌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46例,B级1例。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30例,肿瘤的最大直径为(30.8±11.7)mm。47例患者共接受50次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0%。完全缓解率为27.7%(13/47),部分缓解率为51.1%(24/47),疾病稳定率为17.0%(8/47),疾病进展率为4.2%(2/47)。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等待患者22例,淘汰率为0;超过米兰标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接受降期治疗25例,降期至符合UCSF标准的成功率为84.0%(21/25),降期至符合米兰标准的成功率为56.0%(14/25)。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有33例已经接受肝移植,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率大于50%的比例为78.8%(26/33),肿瘤完全坏死的比例为39.4%(13/33)。无介入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为3.0%(1/33)。结论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安全有效,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坏死率。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载药微球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 标签: 急诊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脆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并获得随访患者,基于骨盆脆性骨折(FFP)分型对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患者行骨盆前环不稳的内固定架(INFIX)加后环骶髂螺钉或髂窝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随访术后2年死亡率和Koval行走能力指数以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2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65~88岁,平均(76.9±5.5)岁。受伤机制59.4%(19/32)为平地摔倒,25.0%(8/32)为坐位摔倒,15.6%(5/32)例外伤史不详。受伤至手术时间3~36 d,平均(9.6±3.3)d。老年人脆性骨盆骨折FFP分型包括Ⅱ型50.0%(16/32),Ⅲ型31.3%(10/32),Ⅳ型18.8%(6/32)。患者术前VAS评分5~9分,平均(6.41±1.07)分;术后VAS评分1~4分,平均(1.71±0.63)分。手术出血量20~200 ml,平均(65.9±35.2)ml。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4%(3/32),其中消化道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56.3%(18/32)患者术后4周下地活动,31.3%(10/32)患者术后6周下地活动,12.5%(4/32)患者术后8周下地活动。术后24个月随访死亡6.3%(2/32),其余30例患者Koval行走指数1级46.9%(15/32),2级18.8%(6/32),3级6.3%(2/32),4级18.8%(6/32),6级3.1%(1/32)(手术后1年脑梗后肢体偏瘫卧床)。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允许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 标签: 骨折 骨盆 外科手术,微创性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t=-5.56,P<0.001],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²=3.9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 标签: 脑缺血 颈内动脉 支架 动脉导管 气囊扩张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及其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75例。分析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3~84个月),术后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10.6个月(2.0~69.1个月)。全组患者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2.0%、45.1%、52.3%。全组共出现152例(55.3%)复发,其中77例(50.6%)为局部区域复发(LRR),34例(23.4%)为远处转移(DM),33例患者(21.7%)为LRR+DM,8例(6.0%)患者复发部位不详。LRR者中淋巴结复发最常见(98例,89.1%),DM者中肺转移(33例,49.3%)、肝转移(16例,23.9%)、骨转移(14例,20.9%)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14例,20.9%)较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分期(P=0.008)、N分期(P<0.001)及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区域淋巴结为最常见复发部位。术后病理T、N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新辅助治疗 复发模式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激光操作架和应用镜鞘行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东方医院2020年1—6月收治的128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128例均行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除术(THuLEP),其中66例采用激光操作架直视推拨法剜除前列腺(LC-THuLEP组),62例应用镜鞘钝性撬拨剜除前列腺(THuLEP组)。LC-THuLEP组和THuLEP组的年龄分别为(71.00±8.72)岁和(70.32±7.80)岁,前列腺体积分别为(74.80±40.88)ml和(73.14±36.31)m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别为(4.67±4.99)ng/ml和(4.89±4.59)ng/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19.48±5.30)分和(18.50±5.05)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分别为(4.17 ± 0.78)分和(4.18± 0.67)分,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9.82± 2.58)ml/s和(9.98± 2.91)ml/s,残余尿量(PVR)分别为(60.20±39.19)ml和(61.11±52.83)ml,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评分(IIEF-5)分别为(5.58±4.50)分和(5.60±4.16)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THuLEP组在精阜前方0.5 cm处Ω形切开前列腺尿道黏膜,显露前列腺包膜后,回退光纤至激光操作架内,应用激光操作架于前列腺增生腺体和前列腺外科包膜层面直视下推拨腺体,并沿包膜层面扩展,如遇到出血点或前列腺粘连索带则伸出光纤予凝固或激光切断,最终将前列腺整体剜除。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剜除组织重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以及两组术后1、3、6个月的IPSS、QOL评分、Qmax、PVR,术后6个月的IIEF-5评分、并发症。结果LC-THuLEP组和THuLE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1.85±25.68)min和(80.65±29.64)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6.42±9.89)g/L和(9.47±10.79)g/L,剜除组织重量分别为(56.73±31.21)g和(48.11±24.50)g,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分别为(14.73±2.71)h和(16.06±2.71)h,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4.41±1.92)d和(4.31±1.6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THuLEP组术后1、3、6个月的IPSS分别为(6.52±2.46)分、(5.83±2.43)分、(5.30±2.49)分,QOL评分分别为(2.36±0.85)分、(2.27±1.02)分、(1.98±0.77)分,Qmax分别为(22.89±2.41)ml/s、(23.61±2.62)ml/s、(23.83±3.53)ml/s。THuLEP组术后1、3、6个月的IPSS分别为(7.60±1.89)分、(6.86±1.81)分、(6.44±1.78)分,QOL评分分别为(2.68±0.67)分、(2.74±1.01)分、(2.35±0.68)分,Qmax分别为(21.31±2.52)ml/s、(22.13±2.51)ml/s、(22.11±2.49)ml/s。除术后6个月Qmax外,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THuLEP组术后1、3、6个月的PVR分别为(15.95±12.31)ml、(14.83±12.19)ml、(13.67±15.03)ml,THuLEP组分别为(21.89±21.14)ml、(20.03±21.51)ml、(19.69±21.1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未发生膀胱损伤,无严重出血,无术后出血需要输血或二次手术病例。LC-THuLEP组和THuLEP组术后1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6.1%(4/66)和19.4%(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术后3个月[4.5%(3/66)与6.5%(4/62)]及6个月[1.5%(1/66)与(2/62,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睾炎[3.0%(2/66)与1.6%(1/62)]、尿道狭窄[1.5%(1/66)与3.2%(2/62)]、膀胱颈挛缩[1.5%(1/66)与3.2%(2/62)]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铥激光剜除术中应用激光操作架直视推拨,与应用镜鞘钝性撬拨相比,疗效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8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4例(行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和观察组44例(行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 结论 给予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存在推广价值。

  • 标签: 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 甲状腺良性肿瘤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