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淋巴水肿是头颈部肿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但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估与治疗。本文通过对头颈部癌症患者淋巴水肿的评估工具进行介绍,包括外淋巴水肿、内淋巴水肿的主观和客观评估工具,并且分析每种工具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旨在为国内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电子设备的频繁使用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干眼一直呈现较高患病率。干眼会引起患者眼部不适、视觉障碍,引发焦虑抑郁,进而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本文对国内外干眼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内容、特点、应用情况及局限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纳入的14个量表从特点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护理工作者准确评估干眼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研究者制订或引进相关评估工具提供研究思路。

  • 标签: 综述 干眼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评估工具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例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纳入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适当锻炼、戒除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和治疗干预等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健康教育。随访观察1年。结果  ①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左足部骨密度增高;②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疼痛度降低。结论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是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活质量的。

  • 标签: 社区干预    骨质疏松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期间应用综合评估护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入院进行康复干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评估护理,对比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患者冠心病知识掌握水平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经护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以P

  • 标签: 冠心病 综合评估护理 心理状态 不良事件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成本核算与企业绩效评估以及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成本核算在企业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中的应用。成本核算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了解成本结构和效益情况。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评估绩效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改进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成本核算为激励机制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帮助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在企业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绩效和员工的动力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数据,将其纳入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以实现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 标签: 成本核算,企业绩效评估,激励机制,资源使用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探讨核酸筛查模式对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残余风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15—2019年度我国18家血液中心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分析比较2019年18家血液中心的ELISA联合核酸单检/混检(ELISA+ID-NAT/MP-NAT)和ELISA联合核酸混检(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简称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18家血液中心5年的HBV血筛残余风险度总体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核酸检测单阳性率趋势χ2=39.42(P<0.01),残余风险度趋势χ2=279.792(P<0.01);ELISA+ID-NAT/MP-NAT和ELISA+MP-NAT 2种不同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R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显示χ2=7.4(P<0.01)。结论自2015年我国将核酸检测用于血筛以来,HBV输血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主要的2种血筛模式对血液残余风险度有可能造成差别。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输血残余风险 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 核酸检测 血筛模式
  • 简介:摘要:地震灾害给土木工程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与优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评估与优化方法,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风险。首先,对现有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然后,提出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标签: 土木工程 抗震性能 评估 优化 地震灾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特菌血症评分(Pitt bacteremia score, PBS)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XD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诊断为XDR-KP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纳入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XD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估PBS评分对XD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分析探讨PBS评分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系统(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之间的相关性。并以PBS评分最佳截断值为界点分组,比较不同组患者APACHE Ⅱ和SOFA评分之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XDR-KP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18例XDR-KP血流感染患者,年龄(65.98±15.16)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36例;患者28 d病死率为61.02%,PBS评分为(4.43±1.53)分,死亡组患者的PB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5.68±1.86) vs. (2.48±1.02),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BS评分(OR=4.940,95%CI:2.720~8.968,P=0.008)、APACHE Ⅱ评分(OR=1.630,95%CI:1.361~1.952,P=0.010)及SOFA评分(OR=1.879,95%CI:1.451~2.422,P=0.009)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相比较,PBS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其ROC下面积为0.970(95%CI:0.945~0.995,P<0.001),最佳截断值为3.5分。PBS评分与APACHE Ⅱ评分(r=0.916,P<0.001)和SOFA评分(r=0.829,P<0.001)呈高度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PBS评分<3.5的患者28 d生存率显著高于PBS评分>3.5的患者(P=0.001)。结论PBS评分对XD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皮特菌血症评分 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多模态超声检查参数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监测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癌并接受内分泌疗法治疗的患者30例。检测记录内分泌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前列腺体积、彩色多普勒参数、弹性指数、超声造影等定量参数,对治疗前后参数进行比较,各指标变化量与PSA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数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阻力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指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梯度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低于治疗前,到达时间、上升时间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变化与PSA值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体积、彩色多普勒参数、弹性指数、超声造影参数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早期发生变化,可作为临床前列腺癌疗效监测指标PSA的有益补充,用于临床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估

  • 标签: 超声检查,经直肠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 超声造影 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S(hyperinflammatory syndrome)评分在评估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DM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源于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43例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MDA5+DM)合并ILD的住院患者HIS评分,以228例其他CTD相关的ILD作为对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MDA5+DM 43例,228例对照组中,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33例(14.5%),RA 44例(19.3%),SS 65例(28.5%),SSC 43例(18.9%),SLE 43例(18.9%)。MDA5+DM合并ILD组HIS评分[2(1,3)]高于ASS-ILD组[1(0,2),Z=-2.06,P<0.05],RA-ILD组[1(0,2),Z=-2.87,P<0.01)],SS-ILD组[0(0,1),Z=-5.78,P<0.01],SSC-ILD组[1(0,1),Z=-3.84,P<0.01]和SLE-ILD组[1(0,2),Z=-3.81,P<0.01]。在MDA5+DM合并ILD患者中,HIS评分低、中、高评分组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0(0/15)、38.1%(8/21)和85.7%(6/7),HIS评分预测MDA5+DM患者3个月病死率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0.857[(0.747,0.967),P<0.001]。结论MDA5+DM合并ILD患者HIS评分明显增高,基线HIS评分水平与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相关。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预后 特发性炎性肌病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 HI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3.5 cm~25.0 cm×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