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老年脑卒中(C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PNI作为脑卒中结局现状及影响预后指标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5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NI分为PNI≥45组(154例)和PNI<45组(202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老年脑卒中预后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一般资料显示,PNI<45组患者比PNI≥45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含量、高三酰甘油(TG)、高空腹血糖(GLU)、低BMI、高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05~0.083,t值为0.037~1.455,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HR=1.43,95%CI 0.94~2.25,P<0.01,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051)的贡献度最高,是预测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Kappa系数提示,PNI与MRS筛查评定结果具有一致性(P<0.01)。结论PNI是影响老年C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老年CS患者预后情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卒中 预后评估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早期透析后体重超标值(end-dialysis over-weight,edOW)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血液透析的初发尿毒症患者。随访终点为死亡,或截至2018年4月30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原发病、合并症和实验室指标,以及透析4~12个月期间的相关参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dOW与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69例患者,男性300例(64.0%),年龄(56.9±17.1)岁。在随访(4.1±2.4)年(1.0~10.3年)期间,共102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占44.1%(45/102)。edOW为(0.28±0.02)kg,根据edOW的均值将患者分为edOW<0.28 kg组(n=292)和edOW≥0.28 kg组(n=17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dOW<0.28 kg组长期生存率高于edOW≥0.28 kg组(Log-rank χ2=4.134,P=0.043),edOW<0.28 kg组CVD生存率高于edOW≥0.28 kg组(Log-rank χ2=11.136,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edOW是血液透析患者CVD死亡(HR=1.930,95%CI 1.198~3.107,P=0.007)和全因死亡(HR=1.541,95%CI 1.057~2.249,P=0.02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透析早期高edOW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及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预后 生存率 透析后体重超标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预测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患儿资料,计算入科第1天pSOFA、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和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pSOFA与PCIS、PRISM Ⅲ和P-MOD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与器官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法比较pSOFA和PCIS、PRISM Ⅲ、P-MODS评分对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住院期间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儿91例,其中住院期间存活58例,死亡33例。相关性分析显示pSOFA与P-MODS评分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709,P<0.001),其次是与PCIS(R=-0.511,P<0.001)及PRISM Ⅲ(R=0.500,P<0.001)相关。pSOFA和入PICU第1天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具有相关性(R=0.641,P<0.001),与机械通气时间无相关性(R=0.124,P=0.240)。ROC曲线分析显示pSOFA预测严重脓毒症的AUC为0.843(95%CI 0.751-0.910,P<0.001),优于P-MODS(P=0.03),与PCIS(P=0.06)和PRISM Ⅲ(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OFA预测脓毒症住院期间死亡的AUC为0.929(95%CI 0.865-0.973,P<0.001),优于P-MODS(P<0.001)、PCIS(P<0.001)和PRISM Ⅲ(P=0.01)。pSOFA预测严重脓毒症的最佳预测值是>8分(敏感性62.8%,特异性91.7%);pSOFA预测脓毒症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预测值是>6分(敏感性93.9%,特异性77.6%)。结论pSOFA较PCIS、PRISM Ⅲ和P-MODS评分可更好地预测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和住院期间的预后。因此,纳入pSOFA评分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定期标准化口腔护理对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预后恢复的改善。方法 将2022.10-2023.10间来我院进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的86例患者作为探讨对象,进行分组比较,对照组(n=43)行常规护理、研究组(n=43)行定期标准化口腔护理,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结论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进行定期标准化口腔护理有利于保持患者的口腔健康,防止牙齿被细菌侵蚀,避免牙周疾病。有利于保护牙齿,避免牙齿受到伤害,影响矫正效果。有利于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臭、口垢等并发症。

  • 标签: 定期标准化口腔护理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²=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²=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治疗时代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29例IgD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特别是新药和新型免疫治疗的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8岁,<65岁20例(69.0%);合并肾功能损害12例(41.4%),合并髓外侵犯6例(20.7%)。所有患者一线应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2.8%(24/29)。21例复发难治患者中,二线及以上方案选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12例,其中9例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疗效;选择新药达雷妥尤单抗治疗5例,其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CR)。29例患者中位OS时间为48个月(95% CI 17~79个月),一线治疗后中位PFS时间为9个月(95% CI 3~15个月),二线治疗后中位PFS时间为11个月(95% CI 1~21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R-T治疗是复发难治IgD型MM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0.094,95% CI 0.019~0.473,P=0.004)。结论IgD型MM发病年龄较低,合并肾功能损害多见,髓外侵犯发生率较高;一线应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方案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复发难治患者接受CAR-T治疗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球蛋白D 免疫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AMI在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分为无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衰组,心衰组按照PCI术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EF 40%~49%)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EF<40%)。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有无心衰及不同类型心衰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为(59.2±12.0)岁,合并心衰患者1 390例(占38.5%),包括HFpEF患者672例(18.6%)、HFmrEF患者549例(15.2%)和HFrEF患者169例(4.7%)。中位随访652 d,全因死亡194例(5.4%)。AMI合并心衰的发生率从2010年的47.8%降至2017年的31.2%,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比较P<0.001)。多因素校正后,HFpEF(风险比HR 1.73,95%可信区间CI 1.16~2.59,P=0.007)、HFmrEF(HR 2.24,95% CI 1.45~3.44,P<0.001)和HFrEF(HR 4.53,95% CI 2.71~7.56,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心衰患者,呈递增趋势(趋势比较P<0.001),其中,HFrE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FpEF(HR 2.58,P<0.001)和HFmrEF患者(HR 1.99,P=0.007),但HFmrEF与HFpEF患者的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或桥血管、合并高血压、年龄大、血肌酐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AMI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院内完全血运重建、使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保护因素。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糖尿病增加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2.62,P=0.01),接受完全血运重建降低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3,P<0.001),P2Y12受体抑制剂降低HFp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9,P=0.005),ACEI或ARB降低HFmrEF(HR 0.44,P=0.007)和HFrEF(HR 0.13,P<0.001)患者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降低HFm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27,P<0.001)。结论近年来AMI患者PCI术后心衰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心衰仍是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明显比不合并心衰患者差,其中HFrEF患者预后最差,HFmrEF和HFpEF患者预后相当。不同心功能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对ICU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ICU重症肠内支持患者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43例)和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43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以及铁蛋白(TRF)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ICU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ICU重症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例急诊成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研究白细胞计数、动脉血乳酸浓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医专院区急诊科诊断为猝死的20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病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急诊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白细胞计数、动脉血乳酸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积极抢救,抢救成功11.44%(23/201),抢救无效88.56%(178/201);≥46~≤65岁为猝死高发年龄段[55.22%(111/201)],≥46~≤65岁年龄段及>65岁年龄段内,男性占比[43.28%(87/201)、20.90%(42/201)]均高于女性[11.94%(24/201)、14.43%(29/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01、9.209;P值分别为0.028、0.002);猝死患者既往史中,心血管疾病占比[53.23%(107/201)]最高;猝死前可能存在诱因患者占比74.13%(149/201),猝死前有先兆症状的患者占比67.66%(136/201),心源性猝死为首位病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4.442,95%CI:1.898~10.395)、动脉血乳酸浓度(OR=4.272,95%CI:2.024~9.016)、白蛋白浓度(OR=2.657,95%CI:1.302~5.422)是影响急诊猝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1、0.007)。结论成人猝死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存在先兆症状与诱因,心源性猝死为首要病因。白细胞计数及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急诊患者猝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猝死 白细胞计数 乳酸 急诊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PR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RPR诊断MM最佳截断值为0.10,据此分为高RPR组(RPR≥0.10)和低RPR组(RPR<0.10),分别有52、85例。高RPR组与低RPR组在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χ2=17.110,P<0.01)、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χ2=10.817,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χ2=26.937,P<0.01)、血红蛋白(χ2=17.140,P<0.01)、乳酸脱氢酶(χ2=7.926,P=0.005)、红细胞沉降率(χ2=9.513,P=0.002)、β2微球蛋白(χ2=7.726,P=0.005)、骨髓浆细胞比例(χ2=6.621,P=0.010)分层中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RPR组总有效率较高RPR组高[82.4%(70/85)比71.2%(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6,P=0.124)。低RPR组深度缓解率较高RPR组高[56.5%(48/85)比19.2%(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7,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RPR、治疗缓解程度是初治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外周血RPR升高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RPR可能是MM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Pv-aCO2/Ca-vO2)对儿童原发性腹膜炎相关脓毒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例腹膜炎相关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8 d全因病死率为主要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统计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炎症状态、危重评分等相关临床数据。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63例患儿,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龄(5.6±4.0)岁;28 d死亡16例,病死率为25.4%。生存者与死亡组间性别、年龄、体重及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机械通气比例、外科干预比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例、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Lac)、Pv-aCO2/Ca-vO2、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儿科危重症死亡危险评分Ⅲ均较存活组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较生存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ac及Pv-aCO2/Ca-vO2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01(1.15~3.21)、2.37(1.41~3.22),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Lac、Pv-aCO2/Ca-vO2及二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876和0.923,敏感度分别为75%、85%和88%,特异度分别为71%、87%和91%。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ac≥4 mmol/L组28 d累积生存率低于Lac<4 mmol/L组〔64.29%(18/28)比82.86%(29/35),P<0.05〕;Pv-aCO2/Ca-vO2≥1.6组28 d累积生存率低于Pv-aCO2/Ca-vO2<1.6组〔62.07%(18/29)比85.29%(29/34),P<0.01〕。将两个指标变量分层组合后分析显示,Pv-aCO2/Ca-vO2≥1.6且Lac≥4 mmol/L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Log-rank检验:χ2=7.910,P=0.017)。结论早期Pv-aCO2/Ca-vO2联合Lac对原发性腹膜炎相关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腹膜炎 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 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