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后乳酸(Lac)联合中心静脉-动脉动脉-中心静脉含量比值(Pcv-aCO2/Ca-cvO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收集复苏前及复苏6 h桡动脉和上腔静脉气分析结果,计算Pcv-aCO2/Ca-cvO2比值。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临床治疗情况、6 h乳酸清除率(LCR)、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以及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指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更高〔APACHEⅡ评分():23.96±4.31比17.70±3.92,SOFA评分():12.74±2.80比9.23±2.43,均P<0.01〕,机械通气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更高〔机械通气:85.2%(23/27)比50.0%(35/70),CRRT:51.9%(14/27)比25.7%(18/70),均P<0.05〕,6 h补液量更多(L:2.92±0.24比2.63±0.25,P<0.01),6 h LCR更低〔(11.61±7.76)%比(27.67±13.71)%,P<0.01〕,ICU住院时间更短(d:6.37±2.70比7.67±2.31,P<0.05)。②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复苏前平均动脉压(MA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52.63±4.35比55.74±3.01,P<0.01〕,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更高〔Lac(mmol/L):7.13±1.75比5.22±1.36,Pcv-aCO2/Ca-cvO2比值:1.67±0.29比1.48±0.22,均P<0.01〕;死亡组复苏6 h MAP仍显著低于存活组(mmHg:62.59±4.80比66.71±3.91,P<0.01),而中心静脉压(CVP)、Lac、Pcv-aCO2及Pcv-aCO2/Ca-cvO2比值明显高于存活组〔CVP(mmHg):10.74±1.40比8.80±0.75,Lac(mmol/L):6.36±1.86比3.90±1.95,Pcv-aCO2(mmHg):7.59±2.02比4.34±1.37,Pcv-aCO2/Ca-cvO2比值:1.87±0.51比1.03±0.27,均P<0.01〕。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前及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复苏前Lac:相对危险度(RR)=1.434,95%可信区间(95%CI)为1.070~1.922,P=0.016;复苏6 h Lac:RR=1.564,95%CI为1.202~2.035,P=0.001;复苏前Pcv-aCO2/Ca-cvO2比值:RR=2.828,95%CI为1.108~4.207,P=0.038;复苏6 h Pcv-aCO2/Ca-cvO2比值:RR=4.386,95%CI为2.842~5.730,P=0.000〕。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95%CI为0.762~0.914)和0.905(95%CI为0.828~0.955),者联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大于Lac〔AUC(95%CI):0.976(0.923~0.996)比0.849(0.762~0.914),Z=3.354,P=0.001〕,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8.89%。结论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者联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动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性分析了20171月至20191月期间50例我院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治疗资料,对其患者采取持续性的呼气监测,同时分析患者的动脉气,对患者呼气末动脉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PetCO2均值为(40±11mmHg显著低于PaCO2的均值(46±10mmHg,(P0.05)。94%PaCO2值高于PetCO2值,PetCO2PaCO2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OI低于300mmHg时,PetCO2PaCO2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动脉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动脉/含量中心静脉饱和度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探究。方法 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赣州市人民医院综合ICU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2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v-a)CO2/C(a-v)O2治疗组(16例作为观察组)和ScvO2治疗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设定不同复苏目标进行治疗,对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6小时的SCVO2、P(v-a)CO2/C(a-v)O2、P(v-a)CO2各项值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应用P(v-a)CO2/C(a-v)O2作为监测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对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值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Pv-aCO2)/动脉-深静脉含量(Ca-vO2)比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2018年7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完成常规血流动力学复苏且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9例,收集患者完成常规复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乳酸、Pv-aCO2、Pv-aCO2/Ca-vO2比值等资料。根据感染性休克患者完成复苏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48h动态变化,将入选患者分为器官功能未恶化者和器官功能恶化者。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v-aCO2/Ca-vO2比值对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复苏完成48 h时, 25例(25.25%)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恶化。器官功能障碍未恶化者相比器官功能障碍恶化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61(0.27,1.42)μg·kg-1·min-1 比 0.91(0.47,2.87)μg·kg-1·min-1]、乳酸[2.93(1.77,5.88)mmol/L 比 6.15(2.56,8.59)mmol/L]、Pv-aCO2[5.00(3.98,7.85)mmHg(1 mmHg=0.133 kPa) 比 7.00(5.00,8.35)mmHg]、Pv-aCO2/Ca-vO2比值[1.36(1.17,1.69)比2.23(1.83,2.7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v-aCO2/Ca-vO2比值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8,95 %CI 5.25~79.93,P<0.001。Pv-aCO2/Ca-vO2 比值为1.77时,预测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9.7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Pv-aCO2/Ca-vO2比值<1.77者比,Pv-aCO2/Ca-vO2比值≥1.77者常规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率明显增高[47.37%(18/38) 比 8.20%(5/61),P<0.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血流动力学复苏后,仍有部分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继续恶化。Pv-aCO2/Ca-vO2比值是评估代谢良好的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恶化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器官功能障碍 氧代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心静脉动脉(Pcv-aCO2)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濮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患者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71)和死亡组(n=19)。比较各组患者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中心静脉饱和度(ScvO2)、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Pcv-aCO2差异,并研究Pcv-aCO2APACHE Ⅱ、SOFA、CRP、ScvO2、PCT评分的相关性及Pcv-aCO2对合并ARDS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Pcv-aCO2、CRP、SOFA、APACHE Ⅱ、PCT均高于对照组,且ScvO2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APACHE Ⅱ、Pcv-aCO2、PCT、CRP、SOFA高于生存组,且ScvO2低于生存组(P<0.05)。Pcv-aCO2SOFA、APACHE Ⅱ评分、CRP、PCT均呈正相关,ScvO2呈负相关(P<0.05)。Pcv-aCO2预测脓毒症合并ARDS死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2,4.72 mmHg(1 mmHg=0.133 kPa)时为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94.70%,特异度为59.20%。结论Pcv-aCO2对合并ARDS的脓毒症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心静脉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动脉联合上腔静脉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动脉置管,抽取其动静脉气进行分析,监测中心静脉饱和度,并计算静动脉,复苏6h后再次监测,对两组患者上腔静脉饱和度低于70%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上腔静脉饱和度高于70%时停止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当静动脉>6mmHg者继续复苏,而静动脉<6mmHg者停止复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h和12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中,采取静动脉联合上腔静脉饱和度指导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 休克 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脉(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联合Wells评分预测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疑似APE的患者,以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结果阳性者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组,阴性者为非肺栓塞(non-pulmonary embolism, Non-PE)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症状、生命体征、基础疾病、静脉栓危险因素、动脉气分析、Wells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对PaCO2联合Wells评分预测APE的临床效度进行评价。结果共筛选疑似APE患者1 869例,最终入选1 492例,PE组537例,Non-PE组955例。胸痛、呼吸困难、单侧下肢水肿、肺栓塞或静脉栓史、3月内手术或制动史、3月内骨折史、活动期恶性肿瘤、Wells评分升高及PaCO2降低在PE组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Non-PE组(均P<0.05)。Well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 0.758~0.810),预测APE的敏感度为61.64%,特异度为88.48%;PaCO2降低的AUC为0.679(95%CI: 0.651~0.707),预测APE的敏感度为79.89%,特异度为55.92%;PaCO2降低联合Wells评分的AUC为0.837(95%CI: 0.816~0.858),预测APE的敏感度为74.12%,特异度为77.07%。PaCO2降低联合Wells评分的AUC显著大于Wells评分的AUC(P<0.001)和PaCO2降低的AUC(P<0.001)。结论PaCO2降低联合Wells评分预测APE的效能优于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是对APE患者筛查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将对急诊减少CTPA的盲目使用起到一定帮助。

  • 标签: 二氧化碳分压 Wells评分 急性肺栓塞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脓毒性休克患者初始复苏后外周灌注指数(PI)联合中心静脉-动脉/动脉-中心静脉含量(Pv-aCO2/Ca-vO2)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河北医科大学脓毒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7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均按照2016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SSC 2016)进行液体复苏,并监测PI,完成3 h初始液体复苏时行中心静脉动脉气分析,计算Pv-aCO2/Ca-vO2比值。记录初始复苏3 h PI、Pv-aCO2/ Ca-vO2、血流动力学参数、代谢参数、APACHEⅡ、SOFA。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绘制根据PI、Pv-aCO2/Ca-vO2临界值分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28 d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37例、死亡组39例,存活组PI[(1.77±0.63)vs.(0.89±0.69)]高于死亡组,Pv-aCO2/Ca-vO2[(1.52±0.52)vs.(2.57±0.86)]低于死亡组,(均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PI组中位生存时间[20.09 d(95%CI:16.95-23.24) vs.11.00 d(95%CI:7.14-14.86)]长于低PI组(χ2=12.424,P=0.000),低Pv-aCO2/Ca-vO2组中位生存时间[23.74 d(95%CI:20.35~27.13)vs.12.85 d(95%CI:9.75~15.95)]长于高Pv-aCO2/Ca-vO2组(χ2=12.200,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PI(RR=0.397,95%CI:0.230~0.687,P=0.001),Pv-aCO2/Ca-vO2(RR=1.878,95%CI:1.169~3.019,P=0.009)均是脓毒性休克28 d死亡的预测因素。经ROC分析显示,PI、Pv-aCO2/ Ca-vO2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32~0.923)、0.785(95%CI:0.677~0.893),分别以0.52(灵敏度58.3%,特异度94.4%)及2.35(灵敏度88.9%,特异度63.9%)为最佳临界值,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3(95%CI:0.835~0.971)。结论PI联合Pv-aCO2/ Ca-vO2可更好地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是复苏阶段有价值的指标。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外周灌注指数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在达到中心静脉饱和度>70%复苏目标情况下,静动脉能否进一步指导复苏进行。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感染性休克患者39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21例,一组18例,两组患者人科后均行中心静脉动脉置管,抽取动静脉气分析,监测ScvO2(中心静脉饱和度),计算P(v-a)CO2(静动脉),行EGDT,复苏6H后再次监测ScvO2,P(v-a)CO2,对于两组中ScvO2<70%者继续进行液体复苏,而第一组中ScvO2>70%者停止液体复苏,第组中ScvO2>70%而,P(v-a)CO2>6mmhg者继续复苏,P(v-a)CO2<6mmhg者停止复苏,直至第组所有患者ScvO2>70%,P(v-a)CO2<6mmhg后停止复苏,复苏期间监测第6小时(T6h),第12小时(T12h)ScvO2,P(v-a)CO2,乳酸清除率。结果两组中单纯以ScvO2>70%为复苏目标组其乳酸清除率在T6h,T12h,均小于ScvO2>70%并P(v-a)CO2<6mmhg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8天死亡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cvO2联合P(v-a)CO2在感染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时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乳酸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下腔静脉变异度(IVCV)联合中心静脉-动脉(Pcv-aCO2)指导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按照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指南给予液体复苏。对照组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策略进行液体复苏;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CVP)12~15 cmH2O(1 cmH2O≈0.098 kPa),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尿量(UO)>0.5 mL·kg-1·h-1,中心静脉饱和度(ScvO2)>0.70。观察组采用床旁B超动态监测IVCV并结合Pcv-aCO2评估患者复苏终点;复苏目标:下腔静脉充盈固定且直径>2 cm,IVCV<18%,Pcv-aCO2<6 mmHg。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前及复苏6 h、24 h复苏指标的变化,并记录6 h复苏达标率、6 h乳酸清除率(LCR)、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率。结果共80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及24 h MAP、CVP、ScvO2均较复苏前明显增加,而Pcv-aCO2和乳酸(Lac)均较复苏前明显下降,且UO随复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说明两种复苏终点评估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复苏前比较,观察组复苏6 h及24 h IVCV明显下降〔(17.54±4.52)%、(18.32±3.64)%比(27.49±10.56)%,均P<0.05〕。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复苏6 h MAP、ScvO2明显升高〔MAP(mmHg):69.09±4.64比66.37±4.32,ScvO2:0.666±0.033比0.645±0.035,均P<0.05〕,24 h MAP明显升高(mmHg:75.16±3.28比70.12±2.18,P<0.05),但CVP偏低(cmH2O:9.25±1.49比10.25±1.05,P<0.05),说明观察组复苏效率更高。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6 h LCR明显升高〔(55.64±6.23)%比(52.45±4.52)%,P<0.05〕,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均明显下降(mL:2 860.73±658.32比3 568.54±856.43,4 768.65±1 085.65比5 385.34±1 354.83,均P<0.05),且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d:6.78±3.45比8.45±2.85,P<0.05),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2.5%(1/40)比20.0%(8/40),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和急性肾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IVCV及Pcv-aCO2可有效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而且EGDT方案相比,可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液体总入量,降低急性肺水肿发生率,结合其无创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标签: 下腔静脉变异度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监测中心静脉-动脉在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76例,入选48例。分为A组和B组,A组为中心静脉饱和度(ScvO2)≥70%,中心静脉-动脉P(v-a)CO2≤6;B组为中心静脉饱和度(ScvO2)≥70%,中心静脉-动脉P(v-a)CO2>6。监测患者入院0、6、12、2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每小时尿量、乳酸、24小时液体总量、入住ICU的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结果A组、B组的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原发感染灶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液体复苏T0时,MAP及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乳酸及C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液体复苏T6、T12、T24时,MAP、CVP、血浆乳酸及Scv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每小时尿量、24小时液体总量及入住ICU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a)CO2可以作为早期容量复苏后(ScvO2)≥70%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进一步容量复苏的指标。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容量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 P( cv-a) CO2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价值。方法:选 2017.02~2020.08区间收治 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研究,分为 2组(指导方案),对照组 32例以 ScvO2为指导实施机体复苏治疗,观察组 32例以 ScvO2+P( cv-a) CO2为指导实施机体复苏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 28d内病死率( 18.75%)、肺水肿发生率( 6.25%)低于对照组,统计值对比无差异;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统计值 P<0.05。结论: P( cv-a) C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机体复苏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病死率、肺水肿发生率,亦可评价循环血流、组织灌注状态,值得借鉴。

  • 标签: 中心静脉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组织灌注
  • 简介:摘要:近年来,裂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水压裂法已被广泛地用于国外和国外的非传统石油资源的开采。裂工艺主要有泡沫和裂化两种工艺,对于非传统油藏(尤其是低压、低渗透、水锁、水敏伤害)的工艺改进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裂增产问题,本文综述了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裂液体系、设备要求等,并对当前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员(或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二氧化碳 压裂增产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摘要吉林油田储层较为复杂,非均质性强,绝大多数油藏属于低压、低渗、水敏性。常规的水基冻胶裂液对油层有较大的伤害,反映到如排液困难、后效果不好等。通过CO2泡沫裂增产机理,裂液综合性能评价,以及现场应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低渗低产能油田开辟了新的增产措施。

  • 标签: 增产机理 泡沫压裂 室内试验
  • 简介:近几年来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空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呢?这是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上升。而CO2浓度升高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进而很多低海拔地区会被海水淹没。

  • 标签: 二氧化碳含量 测定方法 空气 CO2浓度 工业革命 海平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中连续动态监测乳酸并联合中心动-静脉在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2014年于我科救治的55例脓毒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入科后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规范抢救后,根据静-动脉(Pcv-aCO2)是否≥6mmHg,分为高Pcv-aCO2组(21例)和低Pcv-aCO2组(34例)。同时监测2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前以及液体复苏治疗之后6、12、24小时心排量(CO)、乳酸(Lac)及乳酸清除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结果比较治疗后12、24h低Pcv-aCO2组,CO及MAP、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高Pcv-aCO2组(P<0.05),Lac明显低于高Pcv-aCO2组(P<0.05);APACHEⅡ评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积极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Pcv-aCO2≥6mmHg时仍提示全身组织灌注不足,Pcv-aCO2可以作为经过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ScvO2>70%的脓毒症患者进一步液体治疗的复苏的指标。

  • 标签: 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脓毒症 液体复苏 血乳酸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