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及有效,以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S-ICD植入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18)岁。回顾采集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等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分析术前心电图筛查、植入技术方法、学习曲线特点、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分析截至2020年8月30日患者随访数据,初步评估S-ICD的安全及有效。结果总计25例患者拟植入S-ICD,1例因未通过术前心电图筛查未植入,余24例经心电图筛查并植入S-ICD。基础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0例(10/24,41.7%)、肥厚型心肌病6例(6/24,25%)、离子通道疾病4例(4/24,16.7%)、缺血性心肌病1例(1/24,4.2%)及其他3例(3/24,12.5%)。手术学习曲线较短,手术时间为(55.0±18.7) min;按标准操作流程,术后短期无并发症。随访提示有17次事件,6次放电事件;其中4次正确处理,1次转复成功率100%;2次不恰当放电在程控处理后随访无不恰当放电再发,提示S-ICD具有较好的安全及有效。结论就本中心数据来看,S-ICD植入技术具有较短的学习曲线,短期并发症相对少见且安全有效,对于适应证人群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安全性 有效性 单中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和有效。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因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进行前瞻观察研究。入选标准:①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50 ms;②经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仍有慢性心衰的症状、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6%~50%;③同意植入双腔起搏器行左束支起搏。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11例患者,其中男7例(63.63%,7/11),年龄(64.27±12.85)岁。11例患者左束支起搏均成功,成功率100%。QRS时限从术前的(167.09±9.69)ms缩窄为(114.91±15.1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和术后6个月相比,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09±119.70) Ω对(588.82±84.99) Ω,P<0.001];心功能(NYHA分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0.52)级对(1.45±0.52)级,P<0.001);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显著下降[(954.27±287.72)pg/ml对(229.10±69.08)pg/ml,P=0.023);左心室射血分数(44.00%±5.33%对54.73%±4.9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9.18±6.08)mm对(53.64±5.66)mm,P=0.01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5.55±6.15)mm对(36.36±5.37)mm,P=0.001]、左心房内径[(46.45±6.47)mm对(43.27±6.42)mm,P=0.002]、二尖瓣反流程度(2.14±0.95对1.45±0.7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束支起搏成功率高,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稳定,临床心功能显著改善。

  • 标签: 起搏器,人工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