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胰腺炎合并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或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行内镜腔内引流术(endoscopic transluminal drainage,ETD)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20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通过腹部CT和(或)超声确诊为WON或PPC并行ETD治疗的患者共79例。通过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来评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和长期生存质量等长期疗效指标。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分为伴感染的WON/PPC组(n=31)和无感染的WON/PPC组(n=19)。伴感染的WON/PPC组17例(54.84%)患者和无感染的WON/PPC组11例(57.89%)患者体重减轻5%及以上,2组体重减轻5%及以上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且两组减轻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9±8.89)kg 比(10.91±2.47)kg,P=0.522]。伴感染的WON/PPC组有1例发生慢性腹痛,2组Izbick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9±6.74 比 22.03±3.21,P=0.295)。2组均无脂肪泻发生。伴感染的WON/PPC组和无感染的WON/PPC组内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6.67%(5/30)和 40.00%(6/1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1.9,95%CI:1.0~3.4,P=0.044)和甘油三酯(HR=1.2,95%CI:1.0~1.3,P=0.029)越高,发生继发性糖尿病的风险越大。结论ETD治疗WON和PPC安全且有效,但可能发生继发性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越高,发生继发性糖尿病的风险越大。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胰腺假囊肿 包裹性坏死 内镜腔内引流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41例患者资料,其中241例行ESE(ESE组),200例行EFR(EF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手术相关参数,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FR组比较,ESE组手术所需关闭胃壁缺损的钛夹数量更少[6.0(4.0,6.0)个比6.0(5.0,8.0)个,U=18 424.0,P<0.001],术后首次流食时间[2.0(1.0,2.0) d比2.0(2.0,3.0)d,U=17 420.0,P<0.001]与住院时间[6.0(5.0,8.0) d比7.0(6.0,9.0) d,U=18 906.0,P<0.001]更短,总费用更低[1.89(1.64,2.14)万元比2.09(1.81,2.38)万元,U=17 956.0,P<0.001],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EFR组[5.8%(14/241)比11.5%(23/200),χ2=4.605,P=0.032]。441例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0个月,疾病复发率为0.45%(2/441),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ESE和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相当,但ESE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负担。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内镜全层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底腺型腺癌的患者共12例,其中7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scal dissection,ESD)治疗。回顾患者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胃底腺型腺癌的病灶特征,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0例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内镜下观察病灶,最主要的特征是病灶褪色(9例),病灶均≤1 cm;内镜下肉眼分型,2例为0-Ⅰ型,9例为0-Ⅱa型,1例为0-Ⅱc型;病灶界限均清晰,病灶表面可见有分支的扩张血管。7例行ESD治疗的患者中5例有黏膜下浸润。免疫组化结果:9例为主细胞型,3例为混合型;11例MUC6阳性,4例MUC5AC阳性,2例MUC2阳性,3例CD10阳性;12例患者均有P53阳性,但9例Ki-67阳性<10%。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1例存活。结论发生在胃体上部、有褪色改变、表面有分支扩张血管的息肉应警惕胃底腺型腺癌,对于胃底腺型腺癌患者ESD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腺癌 胃底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以"腹胀、纵隔肿物"为特点的动脉-门静脉瘘患者,其因肝门部动脉-门静脉瘘导致门静脉高压,在长期门静脉高压作用下,食管周围曲张静脉发生慢性出血、局部破裂、机化,逐渐形成包裹性肿块,经先后2次经腹腔动脉栓塞术成功完成血管封堵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纵隔肿物 食管静脉曲张 介入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同时癌的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499例患者(512处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47例患者(50处病灶)合并同时癌,纳入同时癌组,剩余452例患者(462处病灶)纳入非同时癌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499例患者中有47例(50处病灶)同时癌,发生率为9.4%(47/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除病灶大小(P=0.046,OR=0.807,95%CI:0.653~0.996)、萎缩及肠化(P=0.017,OR=3.207,95%CI:1.229~8.371)、幽门螺杆菌感染(P=0.046,OR=1.952,95%CI:1.013~3.761)是早期贲门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合并同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499例患者中,453例(90.8%)成功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同时癌组与非同时癌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2%和97.6%,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结论早期贲门癌合并同时癌发病率不高但仍不容忽视,若贲门病灶较小,需考虑其他部位合并主癌灶可能;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周围黏膜萎缩肠化严重的患者,行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病变以外黏膜情况,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更严谨的内镜随访。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贲门癌 内镜治疗 同时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导丝留置切割法对困难性胰管狭窄再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胰管支架置入失败,狭窄胰管仅能允许导丝通过并留置导丝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资料,探讨导丝留置切割对于困难性胰管狭窄的扩张作用,分析导丝留置时间、再次ERCP胰管支架置入成功率、术后淀粉酶水平、导丝留置近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共计5例患者ERCP术中胰管狭窄扩张失败后留置导丝,平均留置导丝2.4 d后,再次行ERCP,胰管狭窄部位均可成功扩张,并置入胰管支架。并发症发生方面,仅有1例患者首次ERCP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经过对症治疗好转。结论导丝留置切割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胰管狭窄扩张新方法,对处理慢性胰腺炎胰管困难性插管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胰管狭窄 困难插管 导丝留置 狭窄再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

  • 标签: 息肉 胃肿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