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个阶段,幼儿园是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关键环境,也是幼儿升入小学的适应阶段。幼小衔接现阶段进展较为不顺利,需要着重分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实现幼儿在升入小学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小学教学节奏、模式以及内容。

  • 标签: 幼小衔接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IL-17B在小鼠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IL-17B调控宿主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C57BL/6雄鼠(n=18)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PBS组和李斯特菌感染组(野生型,WT),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PBS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00 μl无菌PBS,WT组小鼠和IL-17B缺陷(IL-17B-/-)雄鼠尾静脉注射100 μl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9115,每只2×104个菌落形成单位(CFU)。感染48 h后处死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肝脏,以涂板计数法检测脾脏和肝脏中的细菌定植量;HE染色评估组织病理学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变化;ELISA和qRT-PCR检测血清或脾脏中IL-1β、IL-6、IL-12p40、TNF-α、IFN-γ、iNOS的水平,qRT-PCR检测IL-17B、IL-17RB的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IL-17B-/-小鼠脾脏荷菌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组比较,C57BL/6小鼠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后脾脏中IL-17B和IL-17RB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WT组和IL-17B-/-组小鼠脾脏病理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WT组比较,IL-17B-/-小鼠脾脏中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加(P<0.01),NK细胞也显著增加(P<0.05),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加(P<0.05,P<0.01),血清和脾脏中IL-6表达增加(P<0.05),脾脏中IL-6、IL-12、IL-1β、TNF-α、IFN-γ、iNOS 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IL-17B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浸润、IL-6的分泌抑制宿主清除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 标签: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IL-17B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 作者: 程大磊 程红燕 魏利 张惠 闫风连 王长莹 张俊凤 熊化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000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济宁 272067,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00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济宁 272007,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济宁 272067 济宁医学院济宁市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济宁 272067,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济宁 272067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28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方法3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以及IL-28B治疗组(1.25 μg、2.5 μg和5 μg),每组7只。DSS组与IL-28B治疗组饮用2.5% DSS。从第3天开始,IL-28B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剂量IL-28B,DSS组注射PBS。造模期间,每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第8天处死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组织;观察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测量长度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或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12、IL-10、IL-1β、IL-6、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DAI评分降低[(9.40±1.67) vs (3.50±1.73)]、结肠长度较长[(5.16±0.61) cm vs (6.91±0.60) cm]、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7.33±0.58) vs (4.33±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外周血和脾脏中巨噬细胞比例降低[外周血:(21.39±3.21)% vs (15.63±2.98)%;脾脏:(3.03±0.28)% vs (2.05±0.48)%;P均<0.05];结肠中M2型巨噬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1 361.00±293.40) vs (2 074.00±87.61),P<0.05]。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结肠组织中IL-12和血清中IL-1β表达降低[IL-12:(31.72±6.92) pg/mg vs (5.41±3.41) pg/mg;IL-1β:(48.01±16.13) pg/ml vs (12.27±6.26) pg/ml;P均<0.01],结肠组织中IL-10、IL-4和IL-13表达显著升高[IL-10:(184.70±46.82) pg/mg vs (444.30±157.80) pg/mg;IL-4:(2.23±0.27) pg/mg vs (3.64±0.80) pg/mg;IL-13:(11.79±0.99) pg/mg vs (22.59±1.92) pg/mg;P均<0.05]。结论IL-28B可能通过增加IL-4和IL-13的分泌调控巨噬细胞的分化及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缓解小鼠急性肠炎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IL-28B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子宫内膜癌的总体预后良好,但是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殊类型。伴微囊、拉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癌,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诊断,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组化、临床病理因素等,但是在治疗、预后,尤其是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分子遗传学方面,尚无深入的讨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对子宫内膜癌伴MELF的病理形态学、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类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是1种在生物、分子及病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的肿瘤。随着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也开始广泛应用于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本文对采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1例复发性伴DNA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其分子分型、用药方案选择以及疗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耐药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的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既往治疗、PD-1抑制剂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8例GTN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2.9岁(31~39岁);病理类型:绒毛膜癌7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5例,Ⅳ期3例;FIGO预后评分:7~12分(高危)4例,≥13分(超高危)4例;8例患者均有肺转移,同时伴脑转移2例、肾及肠道转移各1例。(2)既往治疗:①化疗:8例GTN患者平均接受了21.1个疗程(5~30个疗程)的化疗;化疗途径主要为全身静脉化疗,有1例患者因脑转移接受了甲氨蝶呤鞘内注射。②手术:8例GTN患者中,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盆腔手术5例次,肺叶切除术6例次,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次。③放疗:8例GTN患者中,2例接受了放疗,其中1例因肺转移行肺部放疗8次,另1例行肺部、右骶髂关节及头颅放疗共22次。(3)PD-1抑制剂治疗:8例GTN患者耐药复发后均接受了PD-1抑制剂治疗,平均9.0个疗程(2~1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无一例重度不良反应发生。(4)预后: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中,4例患者在PD-1抑制剂治疗2~3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巩固治疗0~9个疗程,随访2~7个月均无复发;1例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12个疗程,在第6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维持正常1个月后血清β-hCG水平升高,因疾病进展接受贝伐单抗治疗;3例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疾病进展,更换其他化疗方案治疗。结论PD-1抑制剂可作为耐药复发GTN的补救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临床需积累更多病例并结合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等综合评估其疗效。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免疫抑制剂 抗体,单克隆,人 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