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神经和肌肉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5P”是临床上较经典的OCS诊断方法,但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筋膜间隔测压法是诊断OCS主要的辅助手段,虽然测压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权威的压力阈值作为诊断标准。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常积极行筋膜切开术,导致不必要的筋膜切开。笔者回顾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解除支具、稳定肢体和消肿等非手术治疗,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须行筋膜切开术;部分患者通过上述非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行筋膜切开术。笔者依据临床体检定性结果和双侧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脉搏波改变等定量指标对OC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提出OCS分级判断标准,旨在针对不同OCS分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为OCS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筋膜间隔综合征 软组织损伤 筋膜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4B型24例,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牵引(A组),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5(277.0,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显著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损害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四维有限元骨承载力分析的方法,对于长管骨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双腿平行CT扫描、双腿几何建模、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通过与健侧肢体相同部位的对比分析,根据时间轴上的变化趋势,判断目标骨段骨愈合的程度,辅助诊断长管骨的骨愈合、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方法选择2014年到2017年间,临床诊断骨延迟愈合的26例病例进行了系统随访。在骨愈合不同阶段的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材料赋值,建立下肢长管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仿真计算目标骨段承载受力状况,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的仿真,分析双腿目标骨段的受载荷情况。结合米塞斯应力最大值及载力-位移曲线下总面积进行比值分析,作为观察骨愈合程度的指标,对于临床诊断进行二次修正,并观察最终临床愈合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2~4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年。临床诊断骨延迟愈合完整病例26例,对26例病例采用有限元骨承载力分析法共分析54次,修正诊断为:6例(23.1%)病例判定骨愈合;16例(61.5%)病例判定骨愈合不良;4例(15.4%)病例判定骨不连。利用米塞斯应力最大值及载力-位移曲线下总面积进行比值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得到P=0.170,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存在非随机相关性。结论采用有限元骨承载力分析的技术,可以三维定量分析骨折端的骨愈合程度,结合时间轴上变化规律的描述,可以给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的临床诊断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诊断依据。该方法也较好的观察到,高能量损伤的骨愈合过程难以按照经典骨愈合理论的进程演变,通常其骨愈合所需的时间更长,但能显示出其缓慢的愈合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骨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骨愈合 骨承载力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维壁厚分析法判断股骨骨愈合程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临床诊断为股骨骨愈合不良及骨不连的29例患者资料。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1.8岁(5~54岁)。骨延迟愈合25例,骨不连4例(肥大型2例,萎缩型2例)。复查患者CT资料,采用Mimics 2.0软件,利用四维壁厚分析法对股骨骨愈合不良及骨不连患者在骨愈合不同阶段的CT数据进行三维模拟仿真计算,通过与健侧肢体相同部位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骨折段的骨愈合程度,结合时间的变化规律,辅助诊断股骨骨愈合、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对临床诊断进行二次修正,并观察最终的临床愈合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4年(平均14.9个月)随访。29例患者临床诊断:骨愈合13例(44.8%),骨延迟愈合12例(41.4%),骨不连4例(13.8%)。经四维壁厚分析法修正诊断:骨愈合9例(31.0%),骨延迟愈合18例(62.1%),骨不连2例(6.9%)。两种方法判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9,P=0.031)。结论四维壁厚分析法判断股骨骨愈合程度是可行的,可以定量分析骨愈合的程度,为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的临床诊断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诊断依据。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延迟愈合 骨折,不愈合 四维壁厚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IRI模型:利用缺氧孵箱培养细胞4 h后,在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 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白果内酯组。对照组常规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利用缺氧孵箱和常规孵箱交替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白果内酯组在缺氧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4 h,更换为含有20 μmol/L白果内酯的培养基,继而放入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Ca2+水平。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62.2±6.8)%]相比,白果内酯组细胞活性[(86.5±5.6)%]增强(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65.3±35.2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LDH水平[(125.4±16.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68.6±10.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SOD水平[(98.5±8.4 )U/mg]上升(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24.7±6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XOD水平[(105.9±58.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198.2±3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MDA水平[(100.4±25.3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5±0.3)]相比,白果内酯组Ca2+水平[(1.6±0.3)]降低(P<0.05);但各指标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白果内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超载发生,减轻IRI。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肌肉纤维,骨骼 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