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栓强化(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9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TOAST标准将患者按血栓来源不同分为心源性血栓(CE)组4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LAA)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平扫和CT血管成像,并对患者的血栓渗透性[血栓CT值的增加值(TAI)、血栓孔隙率(ε)]及TE特征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²检验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源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AI、ε、TE及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结果CE组与LAA组患者性别、房颤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TAI、ε、TE特征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TAI(OR=1.300,95%CI 1.147~1.473,P<0.001)、高血压史(OR=0.116,95%CI 0.025~0.535,P=0.006)、基线NIHSS(OR=1.165,95%CI 1.040~1.304,P=0.008)是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模型预测心源性血栓的AUC最大,为0.907(95%CI 0.848~0.966);TE特征阳性预测心源性血栓的灵敏度最高,为90.7%。结论基于CT的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血栓 渗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阈值下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图像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测量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基于CCS方法测量FAI的可行性并探索合适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纳排标准筛选后,非钙化斑块组纳入122例冠状动脉仅有非钙化斑块的患者,包含144支病变血管;无斑块组纳入97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包含186支正常血管。使用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勾画CCS和CCTA图像的冠状动脉并设置相应的脂肪组织阈值,软件自动生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感兴趣区,并计算出FAI。CCS图像设置4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185~-25、-180~-20和-175~-15 HU);CCTA图像设置1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 HU)。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量FAI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CS与CCTA图像测量的血管周围FAI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其相关性。结果(1)2名医师基于CCS及CCTA图像测得的FAI具有较好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2)阈值取-185~-2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4.15±5.99)和(-83.83±5.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29);且无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3.41±5.75)和(-83.84±6.25)HU,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0);(3)阈值取-190~-30、-180~-20和-175~-1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基于CCS与CCTA图像测得的FA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不同阈值下基于CCS图像测得的FAI与CCTA图像所测得的FAI均呈中度相关。结论基于CCS图像测量FAI具有可行性,合适阈值为-185~-25 HU。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 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116例患者资料,男87例,女29例,年龄30~79(59±10)岁,其中DPHCC 31例,非双表型肝细胞癌(非DPHCC)85例,并按照6∶4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51例非DPHCC,19例DPHCC)及验证组(34例非DPHCC,12例DPHCC),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组中,DPHCC中环形动脉期高强化的患者占比高于非DPHCC[47.4%(9/19)比 7.8%(4/51),P<0.001]。环形动脉期高强化、强化的包膜是DPHCC的预测因素[OR值(95%CI)分别是10.17(1.70~60.80)、0.17(0.03~0.93),均P<0.05]。在训练组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8(95%CI:0.806~0.969)、78.9%、86.3%;在验证组中,以上3个指标分别为0.811(95%CI:0.655~0.968)、75.0%、82.4%。结论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对DPHCC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高。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影像组学特征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32例HCC患者的资料,MVI阳性72例、阴性60例。按照7∶3的比例以随机种子法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肝胆期图像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5折交叉验证法对训练集临床和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6种机器学习方法(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6种机器学习算法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经LASSO回归筛选后获得14个特征组成最优特征子集,包括2个临床特征(肿瘤最大径和甲胎蛋白)和12个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中基于最优特征子集构建的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值分别为0.969、1.000、1.000、0.991、0.966和1.000,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781、0.890、0.920、0.806、0.684和0.703。验证集中,极端梯度提升与广义线性模型、神经网络的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7、3.220,P=0.004、0.001),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1、3.190、3.967,P=0.018、0.001、<0.001),支持向量机与广义线性模型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1,P=0.009),其余机器学习模型间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HCC MVI,其中,极端梯度提升和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基于基线平扫CT的放射组学列线图模型以鉴别动静脉畸形(AVM)脑出血与原发性脑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脑出血患者135例,其中AVM脑出血患者52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3例。从基线平扫CT提取放射组学特征,计算放射组学评分(Radscore)并构建放射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和CT征象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建立临床模型,并结合Radscore建立列线图模型。使用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判别性能。结果经筛选得到的6个特征用于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由年龄(OR 4.739,95%CI 1.382~16.250)和血肿位置(OR 0.111,95%CI 0.032~0.385)构成,列线图模型由年龄、血肿位置和Radscore构成。在训练组,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与临床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16)、放射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76、2.034,P值分别为0.006、0.042);在验证组,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9)与临床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8)和放射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96、1.788,P值分别为0.073、0.074)。DCA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的临床价值优于临床模型和放射组学模型。结论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鉴别AVM脑出血与原发性脑出血,有助于临床决策。

  • 标签: 脑出血 动静脉畸形 放射组学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心源性脑卒中(C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179例行CCTA检查的NVAF患者的临床和检查资料。根据CCTA检查后2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组,其中符合CS标准的为病例组(87例),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无TIA发作的患者为对照组(92例)。使用心功能分析软件测量左心耳的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深度、容积参数,用体表面积校正各测量值,获得该参数的校正指数,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数、高血脂、房颤病史年数、左心耳开口面积指数(LAAOA Index)、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对CS发病的影响。通过ROC曲线评估LAAOA Index和LAAEF对CS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最大和最小容积的校正指数以及LAAEF分别为(1.80±0.21)cm/m2、(1.19±0.17)cm/m2、(3.20±0.71)cm2/m2、(7.91±1.92)ml/m2、(5.03±1.40)ml/m2、(36.20±10.54)%,对照组分别为(1.64±0.24)cm/m2、(1.06±0.19)cm/m2、(2.65±0.64)cm2/m2、(6.61±1.68)ml/m2、(3.67±1.28)ml/m2、(45.25±1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83、4.647、5.481、4.826、6.823、-5.875,P值均<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OA Index增大(P=0.005)和LAAEF减小(P<0.001)是NVAF患者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LAAOA 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95%CI 0.639~0.777),最佳诊断界值为3.16 cm2/m2;LAAEF的AUC值为0.734(95%CI 0.663~0.797),界值为38.71%;LAAOA Index联合LAAEF的AUC值为0.786(95%CI 0.718~0.843)。结论CCTA检查可以利用冠状动脉血管扫描数据,对左心耳大小和功能进行一站式、比较准确的评价。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可以作为CHA2DS2-VASc评分的补充,为NVAF患者CS发病风险评估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48例[男106例,女42例,年龄(58±11)岁]肝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MVI阳性88例,MVI阴性60例。按照约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MaZda软件提取肝细胞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3D影像组学特征,采用3种特征选择方法联合(FPM法)和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MaZda软件提取肝细胞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各239个。利用FPM法和Lasso 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可分别得到7个动脉期和14个门静脉期最优特征。基于动脉期的7个最优特征构建的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等模型预测验证集肝细胞癌MVI的AUC值分别为0.736、0.910、0.913、0.915、0.897、0.648,其中支持向量机的AUC值最高,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5%、95.83%和94.74%。利用门静脉期的14个最优特征构建的上述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验证集肝细胞癌MVI的AUC值分别为0.873、0.876、0.913、0.859、0.877、0.83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最高,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70%、87.50%和94.74%。结论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其中,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癌,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冠状动脉周围(简称冠周)脂肪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1例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CTA检出206例(355支)冠状动脉有非钙化斑块,255例(510支)冠状动脉未见异常。于CT平扫[钙化积分(CCS)序列]图像对冠周脂肪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选取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的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ROI勾画并自动生成冠周脂肪ROI,随后进行冠周脂肪衰减指数(FAI)以及影像组学参数的提取。将865支冠状动脉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606)和测试组(n=259)并进行组学建模,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FAI值以及组学模型对于非钙化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从基于平扫的冠周脂肪的图像中共提取1 692个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后,筛选出14个特征用于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模型在测试组中鉴别非钙化斑块患者和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3%、63.2%、75.2%和0.75。结论基于平扫冠周脂肪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冠状动脉 钙化积分 脂肪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疗效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CEA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1例,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均行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术后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的变化,将患者分为症状改善组(42例)和未改善组(1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对患者术后30 d NIHSS改善的影响;随访再狭窄和卒中的再发情况。结果与症状未改善组比较,症状改善组从出现症状至手术的时间短[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45(25,168)d、14(10,96)d],低回声斑块[分别为12/19、28.6%(12/42)]和溃疡型斑块[分别为9/19、11.9%(5/42)]所占的比例低、术中开放颈动脉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分别为(41.2±15.2)、(51.1±14.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OR=3.963,95%CI:1.037~15.149,P=0.044)和溃疡型斑块(OR=5.657,95%CI:1.258~25.448,P=0.024)是影响患者CEA术后30 d临床症状改善的危险因素。61例患者术后超声随访12~15(13.1±1.2)个月,至末次随访,3例(4.9%)发生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其中症状改善组1例(中度狭窄),症状未改善组2例(中、重度狭窄各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卒中。结论CEA既能部分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又可预防卒中再发;以低回声为主的斑块和溃疡型斑块是影响卒中患者CEA术后30 d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心肌的延迟强化检测是评估心肌病变的重要手段,但CT受制于软组织分辨率低及伪影,在检测和定量心肌延迟强化方面受到巨大挑战。近年来,CT成像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基于碘剂心肌CT延迟强化(LIE-CT)在评估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方面得到重新关注,为CT在评估冠状动脉之外的心肌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LIE-CT的扫描策略、衍生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对这项技术的认识。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延迟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85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Ki-67指数将85例患者分为Ki-67低表达组(Ki-67指数≤10%,20例)和Ki-67高表达组(Ki-67指数>10%,65例)。两组的临床资料(肝炎、肝硬化等)及影像学定性参数(肿瘤边缘、假包膜等)比较采用χ²检验,影像学定量参数[动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AP)、门静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PP)、平衡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EP)、肝胆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HBP)]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肝细胞肝癌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结果甲胎蛋白(AFP)、肿瘤边缘光滑度、动脉期环形强化例数在Ki-67低、高表达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8.196、10.538、4.717,P均<0.05),组间LNR-AP、LNR-PP、LNR-EP、LNR-HB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9、2.773、2.890、3.43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P≥20 μg/L、肿瘤边缘不光滑、低LNR-HBP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4.090、3.509、0.042,P均<0.05)。成功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Ki-67表达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肝细胞肝癌患者Ki-67表达提供了一种个体化预测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Ki-67抗原 列线图 肝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肺部能谱CT扫描的96例肺癌结节和45例炎性结节患者的资料。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组(肺癌结节64例,炎性结节30例)和验证组(肺癌结节32例,炎性结节15例)。利用MaZda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和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费希尔参数法(Fisher)、分类错误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和相关信息测度法(MI)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筛选,得到3组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线性(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最优特征子集进行分析,计算其鉴别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准率和F1分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预测模型,并对验证组两种病变进行鉴别。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的最优特征子集AUC的差异。结果在动脉期,MI-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AUC最高,为0.888(95%可信区间0.806~0.943),其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87.5%和90.0%。MI-NDA法与Fisher-NDA、(POE+ACC)-NDA法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41,P=0.052;Z=1.683,P=0.092)。在静脉期,(POE+ACC)-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的AUC最高,为0.846(95%可信区间0.757~0.912),其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92.2%和76.7%。(POE+ACC)-NDA与MI-NDA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4,P=0.18),而与Fisher-NDA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3,P=0.015)。MI-NDA法选择的动脉期最优特征子集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最高,分别为0.888(95%可信区间0.806~0.943)和0.871(95%可信区间0.741~0.951)。结论能谱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可用于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诊断,鉴别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对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价值和合理的诊断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或内镜证实的72例麦克尔憩室患者的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资料,按不同年龄(儿童组和成人组)和症状(出血组和腹痛组)分组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率。结果各检查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分别为:异位胃黏膜显像50.00%(3/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50%(1/8), CT平扫7.14%(1/14),CT增强14.29%(1/7),CT小肠造影(CTE)57.45%(27/47),胶囊内镜(CE)16.00%(4/25),双气囊小肠镜(DBE)95.83%(46/48)。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均P<0.05)。CTE对出血组的诊断率高于腹痛组(χ2=6.27,P<0.05),但儿童组和成人组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5)。DBE的诊断率高于CE和CTE(χ2=36.54,16.47;P<0.01),CTE的诊断率高于CE(χ2=8.13,P<0.01)。结论诊断率高的3种检查依次为DBE、CTE、CE,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且对出血性憩室的诊断率高。宜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诊断路径。

  • 标签: 麦克尔憩室 手术前期 诊断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 简介:摘要胸腺区支气管源性囊肿为临床少见病例,但随着胸部CT体检检查量的逐年增加,胸腺区占位的检出量也明显增加,此病的误诊率较高。本研究通过1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术前胸部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及归纳,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认识病灶的典型形态,测量病灶CT值,可以有效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支气管源性囊肿 胸腺 胸部CT
  • 简介:摘要骨髓瘤和转移瘤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动脉夹层(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由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56例(61支CAD),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以14 d为界。于发病后3、6、12个月行CDU随访,根据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和不全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组36支,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42.6%(26/61)、55.7%(34/61)及59.0%(36/61);不全再通组25支:残余狭窄26.2%(16/61)、持续闭塞14.8%(9/61)。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比较: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的比例、壁内血肿的回声类型、血管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与完全再通呈正相关,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与完全再通呈负相关。结论CDU显示对于低回声壁内血肿型CAD,急性期药物治疗完全再通率较高,夹层血管闭塞者完全再通率降低,及早评估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超声检查 随访 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突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14例肱骨髁上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86[33(22,48)]岁,髁上突位于左侧肱骨8例、右侧肱骨6例。14例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其中6例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测量和计算肱骨髁上突的相对长度比(肱骨侧位DR片髁上突长度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距肱骨内上髁的相对距离比(肱骨髁上突距肱骨髁上的距离绝对值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观察基底宽或窄、尖端指向以及有无骨髓腔与软骨帽。结果14例患者变异侧肱骨下段前内侧见骨性棘状物突起,相对长度比为0.44±0.13,距肱骨内上髁相对距离比为1.87±0.28,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为63.60°±21.20°。14例肱骨髁上突均为宽基底,前端尖细、指向内上髁,骨性突起的境界清楚,密度略低于或基本等同于骨皮质密度,未见软骨帽及骨髓腔。结论肱骨髁上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距肱骨内上髁3~8 cm处肱骨下段前内侧,起源于肱骨骨皮质的鸟嘴状或棘状骨性突起,基底较宽,尖端较细并指向肘关节方向,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无骨髓腔与软骨帽。

  • 标签: 肱骨 肱骨髁上突 遗传变异 数字化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41例ICA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采用一侧CEA治疗。应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前、后的前交通动脉(ACoA)和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情况。根据术后ACoA是否开放,分为ACoA开放组(简称开放组,15例)和ACoA未开放组(简称未开放组,26例)。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和CT灌注成像(CTP)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CTA显示的脑侧支循环变化情况:CEA后ACoA开放率明显增加[术前为4.9%(2/41),术后为36.6%(15/41)];手术侧PCoA均关闭[术前开放率为51.2%(21/41),术后为0%],非手术侧PCoA未改变[术前、后开放率均为46.3%(19/41)]。(2)TCD参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开放组和未开放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升高(均P<0.05),但未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PI术前、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MCA Vm、PI以及两组非手术侧MCA P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较未开放组明显升高(P<0.001)。(3)CTP参数变化情况: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均明显改善(均P<0.05),而未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较未开放组均改善(均P<0.05)。(4)临床转归:两组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均得以改善,而对于非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开放组改善比例高于未开放组(7/15对比5/26,P=0.024)。结论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CEA后,ACoA开放能同时改善非手术侧的脑灌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侧支循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CEA治疗的1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出现症状至行CEA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4 d,57例)和B组(>14 d,89例)。术后5 d,对所有患者行CT灌注成像(CTP)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且对卒中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12个月行门诊随访,包括复查CTP和TCD、对卒中患者行NIHSS评分及观察是否出现手术侧再狭窄。结果146例患者中,1例(0.7%)在围手术期发生卒中。与术前比较,146例患者术后5 d基底核和颞叶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均升高(均P<0.05),而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均缩短(均P<0.05);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VMCA)和搏动指数(PI)值均增加(均P<0.001)。88例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0(0,2.0)分、3.0(2.0,5.8)分,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以上指标与术后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6例患者(4.1%,6/146)发生手术侧再狭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吸烟史、发作症状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 d、12个月,A组的MVMCA变化率均高于B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术后5 d分别为41.0(16.7,78.1)%、18.9(4.9,44.3)%,术后12个月分别为40.5(13.0,76.6)%、15.9(7.2,38.1)%,均P<0.05];A组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变化率均高于B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术后5 d分别为-100.0(-100.0,-60.0)%、-66.7(-100.0,-50.0)%,术后12个月分别为-100.0(-100.0,-58.6)%、-50.0(-100.0,-33.3)%,均P<0.05]。结论CEA可明显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灌注、脑血流动力学及部分神经功能,同时早期手术效果更佳。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治疗结果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靶向穿刺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PCa)的检出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疑诊的PCa患者168例。对多参数MRI(mpMRI)上的可疑病灶进行第二版前列腺图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TRUS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其中108例PI-RAD V2评分≥ 3分的患者行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以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PCa及有临床意义癌的检出率。结果168例中,PCa患者86例101个病灶,非PCa患者82例91个病灶。TRUS系统穿刺检出PCa 78例(46.43%,78/168),MRI-TRUS靶向穿刺检出PCa 63例(58.33%,63/10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P=0.035)。168例患者共穿刺2 300针,其中经MRI-TRUS靶向穿刺的单针阳性率(51.76%,147/284)高于TRUS系统穿刺(19.64%,396/2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8,P<0.05)。在所有穿刺阳性病灶中,MRI-TRUS靶向穿刺阳性率(68.69%,147/214)高于TRUS系统穿刺组(38.37%,396/1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7,P<0.05)。MRI-TRUS靶向穿刺组检出有临床意义PCa占所有阳性病例穿刺针数的69.74%(106/152),TRUS系统穿刺检出有临床意义PCa为54.50%(351/6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结论MRI-TRUS靶向穿刺与PI-RADS V2相结合较系统穿刺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的穿刺阳性率,并且能够提高有临床意义PCa的检出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经直肠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