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分期治疗冠脉搭桥术(CABS)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疗效,总结分期手术、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CABS后胸骨慢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水泥技术治疗的患者5例,年龄54~72岁,冠心病病史5~12年,入院时慢性胸骨骨髓炎时间3周~3个月。围手术期整体把控患者全身情况并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一期行彻底清创加开放性骨水泥技术加VSD以控制感染,二期行骨水泥取出并行胸大肌推进肌瓣填塞死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情况。出院后随访时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伤口缝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出少量血性液体,引流液无浑浊。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随访期间无骨髓炎复发或再次形成窦道,末次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均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是治疗CABS胸骨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短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胸骨骨髓炎 开放性骨水泥技术 抗生素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并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外形、运动功能以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皮瓣的两点辨距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7岁,平均41岁,左手6例,右手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2.0 cm×1.5 cm,最大3.0 cm×2.5 cm,肌腱缺损范围1.0 ~1.7 cm。均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2.5 cm× 1.8 cm~3.5 cm× 3.0 cm,拇短伸肌腱切取长度为2.0~3.4 cm。术后10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术后手指外形满意,外观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平均9 mm,感觉恢复至S3级;对指、对掌功能正常,拇指屈伸活动度为60°~90°。拇指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供区愈合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可一期修复拇指皮肤和肌腱缺损,并具有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及皮瓣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伸肌腱 桡侧指背动脉皮瓣 拇指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石黑法治疗新鲜骨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共收治23例新鲜骨性锤状指患者。手术均采用改良石黑法(调整阻挡针方向并增加1枚克氏针对骨块进行加压)治疗。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针道感染、甲床畸形、皮肤坏死、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9.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3±0.1)周,末次随访根据手指关节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改良石黑法治疗新鲜Ⅰb型、Ⅱb型骨性锤状指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指骨 骨折固定术 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术,创面面积4.5 cm×3.7 cm~8.7 cm×5.5 cm,部分患者合并掌骨骨折或伸肌腱损伤。术前采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及验证,在确定穿支的部位和口径后,精准指导设计皮瓣,进行软组织重建修复,切取皮瓣面积5 cm×4 cm~9 cm×6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术前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0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完全存活,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结论术前运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有利于皮瓣更精确的设计,减少受区植皮及皮瓣臃肿的可能,同时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尺动脉腕上皮支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时远端部分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皮瓣是否发生部分坏死为结局指标,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BMI)、肢别、致伤原因、受伤至皮瓣手术时间、皮瓣术前血红蛋白值、创面是否合并感染、皮瓣面积、血管吻合方式、吻合血管动静脉比例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9例游离背阔肌皮瓣中有13例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坏死面积5 cm×7 cm~10 cm×7 cm。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游离背阔肌皮瓣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皮瓣手术时间、皮瓣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皮瓣动脉血管吻合方式。结论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皮瓣手术时间、皮瓣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皮瓣动脉血管吻合方式是导致游离背阔肌皮瓣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及时纠正贫血、控制感染、术后早期修复创面、通过内增压等方式增加远端皮瓣供血是促进皮瓣远端存活的有利措施。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相关因素 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股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层人工真皮(Lando®)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15例16指,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用以修复甲床缺损,其余创面行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2~3周去除人工真皮支架硅胶层。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情况、患指外观、感觉恢复情况、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1个月皮瓣愈合质地良好,无骨外露,甲床缺损处见粉红色肉芽组织。术后随访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3个月,患指指端饱满有弹性,感觉恢复良好,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指甲生长良好,外观满意,无嵌甲、感觉过敏等并发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优12例12指,良3例4指。结论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人工真皮 Allen Ⅱ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支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标记出不同检测技术所确定的穿支血管体表定位点,术中以定位点为中心探查穿支血管的实际位置,并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CTA与CDU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随访54例皮瓣均存活,1例皮瓣术后边缘暗紫,皮瓣表面出现水泡,经及时蒂部拆线、清除皮瓣下方血凝块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均Ⅰ期愈合,经术中验证分析,CDU和CTA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皮穿支的识别率分别为96.0%和92.0%,对于穿支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5%和92.0%,CDU对于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CDU展现出较CTA更优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术前定位手段。

  • 标签: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的20例糖尿病伴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51岁。术前下肢动脉超声及CTA证实胫前、胫后动脉通畅无闭塞。病灶清除后骨缺损长4~9 cm,软组织缺损范围3 cm ×6 cm~7 cm ×10 cm,分别填塞抗生素骨水泥。7~10 d后取出骨水泥,新的骨水泥仅填塞骨缺损部位,同时行带蒂肌皮瓣修复创面,间隔8~12(平均9)周行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创面和骨缺损愈合以及并发症情况。至术后12个月,皮瓣愈合和外观按张浩等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按Johner-Wruhs标准评价,症状消失无复发者视为治疗成功。结果均获13~28(平均20)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9个月。肌皮瓣均成活,创面延期愈合2例,I期愈合18例;皮瓣形态9例接近正常,11例臃肿;皮瓣感觉17例部分存在,3例无感觉;皮瓣温度7例正常,13例稍低;供区瘢痕14例为轻,6例明显;所有患者疗效均为满意。2例术后感染复发。术后12个月,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感染控制率和治疗成功率均为90%(18/20)。结论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符合适应证的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短中期效果良好。

  • 标签: 糖尿病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肌皮瓣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损伤 混合现实技术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外伤导致的创伤性掌指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9例外伤导致的创伤性掌指关节炎早中期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直观了解掌指关节病变,同时清理关节面增生的骨赘、关节内游离体、滑膜炎。术后指导患者渐进性功能锻炼,随访患指关节活动度,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短期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和疼痛不适等症状,关节屈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手指屈伸功能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测定标准:术前良1例,中5例,差3例;术后优6例,良2例,中1例。结论对于早中期掌指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病变,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准确性和针对性较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改善手功能、减轻关节疼痛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掌指关节 治疗结果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CT观察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Fifth metacarpal neck fracture, FMNF)的移位情况并模拟手术,探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23例青少年FMNF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孩;年龄14~18岁,平均16.5岁;左手4例,右手19例。术前第五掌骨头干角为55°±7°,范围在46°~69°。患儿术前均行患手CT检查并模拟骨折复位,构建髓腔空间3D模型,测量拟植入克氏针的直径、长度以及弯折位置和角度;髓腔直径<2.5 mm时单针固定,≥2.5 mm时双针固定。导入克氏针模型并模拟预弯,观察进针位置、角度和固定效果。据此行骨折闭合复位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术。末次随访时,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与健侧手做比较。比较拔针时及末次随访时双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差异,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23例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9±3)min,范围在4~17 min。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于术后4~6周内愈合。末次随访时,第五掌骨头干角为14°±1°(12°~16°)。拔针时患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为88°±3°(85°~92°),末次随访时为89°±3°(85°~95°),对侧为89°±2°(86°~93°),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手部及上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1例患儿于术后5周功能锻炼时针尾磨破皮肤,拔针换药后痊愈,未遗留过多瘢痕。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感染、断针、退针以及伸肌腱、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亦未见掌骨头骨骺坏死发生。术后皮肤瘢痕均小于0.5 cm,掌指关节外观正常无畸形。结论闭合复位结合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FMNF简单、微创、费用低廉且效果良好。在3DCT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以更为精确地观察骨折形态、指导制备植入器械并直观预见治疗效果,适合早期康复锻炼,利于患手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青少年 克氏针 掌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