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负载鸢尾素微溶胶的静电纺丝支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微溶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鸢尾素的静电纺丝支架(PLLA),使用透射电镜(TEM)检测纤维支架的内部结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纤维支架的形貌特征。通过等离子技术将鸢尾素枝接于静电纺丝支架,并测定其释放曲线。提取SD大鼠胎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鉴定。观察PLLA-鸢尾素浸出液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TEM显示静电纺丝支架有管状结构,SEM显示其有一致的方向特征;鸢尾素可持续释放48 h;提取的细胞聚团呈现出明显的球形,免疫荧光染色表明其表达Nestin;PLLA-鸢尾素浸出液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结论负载鸢尾素微溶胶静电纺丝支架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微溶胶静电纺丝 鸢尾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儿四肢创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儿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将自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3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行ERAS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皮瓣血管危象、发热、咳嗽、咳痰、腹泻、呕吐)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6、12 h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血管危象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家属满意度高(P<0.05)。结论ERAS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儿四肢创面围手术期管理能降低围手术期各种应激反应,在降低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同时能加速机体康复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疼痛 加速康复外科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 标签: 上肢 外科皮瓣 严重创伤 保肢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重建拇指全指腹后的感觉测定,探讨是否可作为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常用术式。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我们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患者37例,术后28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25.7±0.5)个月。皮瓣面积最大为4.0 cm×3.0 cm,最小为3.0 cm×2.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两点分辨觉、感觉分级(S0~S4)。结果单丝触觉中位数:皮瓣远端4.31 mm,皮瓣近端3.61 mm。感觉分级:S1 6例,S2 11例,S3 7例,S3+ 4例。4例感觉分级S3+患者的两点分辨觉为20~22 mm,其中2例仅在皮瓣边缘测得,皮瓣中央未测得。结论从感觉恢复的角度,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并不是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的最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感觉 拇指指腹缺损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诊治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患者116例,男72例,女44例。按照Gustilo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A型2例,ⅢB型19例,ⅢC型83例;机器绞伤77例,重物压砸伤27例,车祸伤12例;治疗过程中截肢组20例,保肢组96例。采集同一个感染部位的三个层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均采用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扩散法。结果临床特征:Ⅲ型骨折并发感染共104例,且以ⅢC型为主。男女发病率为1.6∶1,机器绞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病原菌分布:共分离出25种1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0.4%,革兰阳性球菌占19.6%。排名前五位分离菌占64.4%,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偏高(>6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63.6%;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率均为1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2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庆大霉素、利福平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截肢耐药性总体高于保肢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显示:首选敏感性抗菌药物85.3%;首选耐药性抗菌药物11.2%,其中截肢组10.3%,保肢组0.9%。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前臂开放性骨折感染主要病原菌,碳青酶稀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日趋严重。对于大部分前臂开放性骨折患者,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效果较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疗效。

  • 标签: 前臂 骨折 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apitellar cartilage injury,CCI)的类型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31例桡骨头骨折合并CCI患者。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四型。CCI按受损程度分四型:Ⅰ型,部分厚度软骨的损伤性缺损;Ⅱ型,全厚度软骨的损伤性缺损;Ⅲ型,全厚度软骨合并软骨下松质骨损伤性缺损;Ⅳ型,全厚度软骨合并软骨下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损伤性缺损和骨折。结果Mason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14例,Ⅳ型4例;CCIⅠ型5例,Ⅱ型11例,Ⅲ型8例,Ⅳ型7例。CCI面积为0.2 mm×0.3 mm~5.0 mm×6.3 mm,平均16.2 mm2。CCI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7例(诊断率为22.58%),均为Ⅳ型,术前体检和MRI怀疑合并CCI 4例,二者总体诊断率为35.48%。桡骨头骨折内固定28例,桡骨头切除3例;CCI摘除14例,固定17例。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10个月。末次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屈伸范围恢复至(126.35±18.13)°(65°~161°),旋转范围恢复至(163.21±11.14)°(70°~180°),MEPS评分恢复至(89.71±7.90)分(70~100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与Mason类型有相关性(P<0.05),而与CCI无相关性(P>0.05)。结论桡骨头骨折合并的CCI按损伤程度可分为四型,仅Ⅳ型凭借影像学检查可直接诊断,其他类型易漏诊,在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常规探查是否合并CCI。根据病变情况,对桡骨头骨折和CCI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总体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患肢功能恢复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肱骨小头软骨损伤 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面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手指指腹后感觉恢复的对比,探讨修复手指指腹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以前重建手指指腹患者共59例,其中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例31指,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修复28例36指,术后接受相同感觉再训练。术后随访时间为20个月至7年8个月,平均(25.3±0.5)个月。测定内容包括感觉分级(S0~S4)和两点分辨觉,并进行Jebsen手功能评定。结果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3 7例7指,S3+ 15例18指,S4 6例11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29指两点分辨觉为4~11 mm。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1 3例3指,S2 6例6指,S3 13例13指,S3+ 9例9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9指两点分辨觉为9~15 mm。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明显优于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P<0.05)。Jebsen手功能评定:优势侧游离趾侧腹皮瓣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论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指腹,指腹感觉恢复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指腹感觉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 标签: 腕损伤 麻醉,局部 桡骨头骨折 肱骨小头软骨损伤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3岁[(36.3±7.1)岁]。24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钢板组),2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18个月[(15.9±1.3)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50.6±24.2)min,长于螺钉组的(126.8±18.3)min(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钢板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7.2±5.8)°、(109.2±7.1)°、(121.3±6.2)°、(127.3±5.4)°,均高于螺钉组的(70.5±9.1)°、(90.2±4.5)°、(108.3±5.1)°、(116.2±4.6)°(P<0.05);钢板组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78.3±9.1)°、(98.7±8.6)°、(130.2±7.1)°、(139.2±6.7)°,均高于螺钉组的(60.1±5.1)°、(80.6±8.7)°、(116.1±5.5)°、(127.3±4.1)°(P<0.05);钢板组MEPS分别为(30.6±7.6)分、(68.6±6.1)分、(90.2±4.3)分、(95.2±2.1)分,均高于螺钉组的(27.2±8.1)分、(54.1±7.1)分、(82.1±5.3)分、(88.2±5.2)分(P<0.05)。钢板组1例术后1周发生切口浅表性感染,经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未特殊处理。螺钉组3例早期活动时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通过减轻肘关节功能锻炼强度、延长支具保护时间,骨折愈合;4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例伴肘关节僵硬,于术后12个月行肘关节松解术,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4),低于螺钉组的26%(7/29)(P<0.05)。结论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虽然较空心螺钉手术时间长,但固定更牢靠,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5例(29指)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先保守治疗,包括更换伤口敷料、肌注罂粟碱、静脉滴注右旋糖酐及对症处理等,手术探查4指,术中均存在动脉痉挛或栓塞。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9指中25指完全坏死,2指大部分坏死,2指部分坏死,其中25指行截指术,3指行腹部带蒂皮管修复,1指行游离足背皮瓣修复,术后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门诊换药后愈合,余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指体条件不佳是导致套状撕脱性再植失败的首要因素,清创不彻底、血管吻合技术欠缺、伤口处理不当及血管危象处理不及时是再植失败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套脱伤 断指再植 成活因素 失败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移植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的临床表现,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再植方案。方法本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2~58岁。屈肌腱从肌腹抽出78例,伸肌腱从肌腹抽出54例,止点撕裂24例。桡侧指动脉近段抽出76例,指腹抽出2例;尺侧指动脉近段长段抽出68例,指腹抽出10例。桡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3例,指腹抽出5例;尺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5例,指腹抽出3例。指背神经近段抽出9例。伴有前臂骨折11例。根据拇指离断组织损伤的不同,相应选择关节融合或内固定,肌腱缝合或移位,血管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手指动脉移位,神经缝合或移植、移位。结果再植术后存活70例,失败8例。随访62例,时间6~35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51例,良9例,可2例。结论根据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组织不同的损伤表现和程度,做出相应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重建拇指有助于患者获得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的拇指。重视拇指末节撕脱离断,提高指动脉从指腹撕脱离断的再植成功率,尽可能恢复拇指原有的外形和功能。

  • 标签: 再植术 拇指 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术的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对8例(9指)屈肌腱断裂的患者,运用wide-awake技术行屈肌腱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局部麻醉操作,术中、术后的疼痛度,术中评估出血情况及手指主动活动情况,术后早期、系统功能康复,TAM法评定手指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止血效果满意,不影响运动功能,局部麻醉操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VAS评分2~4分),术中无疼痛(VAS评分0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VAS评分1~8分)。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TAM法评定优5例(5指),良3例(4指)。结论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术安全有效,有利于评估术中肌腱缝合效果及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麻醉 外科手术 屈肌腱 完全清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术区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71例上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并以术后术区感染与否作为结局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13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971例上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术区感染病例159例,感染率16.4%,21例患者多次细菌培养出不同细菌感染。菌株分布:革兰阳性菌占2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占75.4%,以铜绿假单胞、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上肢开放性骨折的术区感染因素包括:贫血、受伤时节、骨折分型、清创是否彻底、术后引流情况、伤至创面完全覆盖的时间。结论夏、秋季是上肢开放骨折术区感染高发季节,骨折分型是上肢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积极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早期创面覆盖是预防术后术区感染的有力措施。

  • 标签: 感染 骨折 封闭负压引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Poland综合征并指畸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采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17例Poland综合征手部短指并指畸形患儿,统计术后皮瓣坏死、指体血管危象发生率,并采用改良Withey并指矫正评分及Swanson手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指指蹼外观及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皮瓣坏死及血管危象发生。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3.1个月。重建指蹼深度、宽度、坡度均正常,掌背侧瘢痕较轻。Withey并指矫正评分平均0.17分,Swanson手功能评分术前损失(16.3±1.4)%,术后(3.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69,P<0.01)。结论采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Poland综合征并指畸形,手术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并指 外科皮瓣 手畸形,先天性 Poland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损伤 混合现实技术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股前外侧皮瓣(ALTF)是中国学者徐达传等首次报道。相关术式自创立初始,经过国内外学者们近4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该皮瓣以各种不同类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覆盖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所有创面,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多个器官的修复与再造,成为真正"顶天立地"的"万能皮瓣"。本文主要阐述国内ALTF在应用解剖、穿支定位、临床应用和供区保护方面的研究节点及其进展。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中国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