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其地域选择,是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相适应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转移途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过去的3O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城市外延型扩张。今后应把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就地转移上,即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 标签: 农民就业 多渠道转移 就业理性
  • 简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与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1978年以前,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农村问题的解决无关。这条城市化道路不仅没有带来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滞缓,以及“三农”问题日趋尖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同解决农村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

  • 标签: 中国 “三农”问题 城镇化道路 因果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简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 标签: “三农”问题 县域经济 小城镇建设
  • 简介:本源意义上的农民,是拥有属于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或财产的独立劳动者。同时,由于农民是独立劳动者,对他们的这些财产须予以切实保障。过早否定农民个人所有制和农民个人财产权,曾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人民公社遗留下来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流失相当严重,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保护农民个人财产权以及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改革开放的探索证明:对其中的经营性资产必须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成为"股东";与此同时,对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要依据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继续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依法保护农民个人财产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 标签: 农民个人财产权 股份合作制 承包地改革 宅基地改革 用益物权
  • 简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第一步改革是通过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实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步改革是把承包经营权再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为经营权流转以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第三步改革,也称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使其从权能不完整到还权赋能.通过这三步改革,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标签: 农村土地制度 两权分离 三权分置 还权赋能
  • 简介: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农户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性单位,成为农业生产投资主体。但绝大多数农户投资囿于短期经济时间视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构建凌驾于农户投资之上的集体与政府投资,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保证。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耕地平均不足1公顷,兼业经营现象普遍,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多渠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唯一可行的必然选择,与其相联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产权流动,建立规模化、多样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克服农户投资局限性的重要路径。

  • 标签: 农户投资 制约因素 破解路径
  • 简介:2013~2016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投入与扩大农业规模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资金积累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重要源泉。但在特定条件下,没有资金积累也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是因为劳动积累也是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各个侧面,剖析农业扩大再生产与积累之间的多维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 标签: 农业扩大再生产 资金积累 劳动积累 多维关系
  • 简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农业投资收益递减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导致我国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剖析,农业投资收益递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然肥力比重下降、需要人类支付费用的人工肥力比重上升;二是变动农业生产要素对固定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的替代弹性存在限度,超过一定限度追加投资生产率便迅速下降。正确认识《资本论》中有关农业投资收益递减理论,有助于调节农业生产要素比例关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也有助于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标签: 农业投资收益递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
  • 简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市场信号才能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有效化解。要把创新体制机制排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位。随着城乡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逐渐从量的需求转到质量和安全上来,要求大幅度提升这部分新产品的比重。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农业新功能、创造新业态、提供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我国部分大宗作物产品过剩,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无力与进口农产品竞争。改革农地产权结构,实施"三权分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是第一要素,教育是基础,这就必须改革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农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标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造新供给 满足新需求
  • 简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处在转变过程中。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趋势向弱化;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体制尚未形成;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对乏力。由此决定转轨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相对趋缓,客观上要求必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标签: 中国 转轨时期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体制创新 财政政策
  • 简介:当中央把城镇化定位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无疑会激发各级干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果不改变城镇化理念,很有可能重蹈以往规模城镇化的老路,使土地城镇化超越于人口城镇化,城市二元结构长期保留下来,这就有悖于城镇化的初衰。城镇化的动力源是寓于人类的需求欲望,由于农业社会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人类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便因此应运而生。人是城市化的主体,也是城市化的目的,离开了“以人为本”的轨道,城市化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我国城镇化已经演变到这个阶段,即不提高城镇化质量,不着力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拉丁美洲国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虽然城市化率超过80%,但是至今仍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 标签: 城镇化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不完全城镇化”,即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差别甚为悬殊。要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农民缺乏积累进城的启动资本,城市政府又无力承担农民市民化所必需的公共财政支出。城郊经济是城乡接合部经济,处于城镇化的前沿阵地。城郊经济繁荣了,既可支持城市发展,又可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差别就会逐步缩小,城镇化就会顺利推进。同时,小城镇经济又是城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郊经济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达程度。这就要求把小城镇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 标签: 城镇化 城郊经济 小城镇经济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