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本院一共收治 106例脑血管介入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 53例的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排尿困难、腰背疼痛、失眠)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53例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临床护理 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脑血管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136例医院收治行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共计68例)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共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介入术后失眠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6月100例医院收治心脑血管介入术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Q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失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57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 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570例患者中有 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 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 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 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级规培护士及2018级的规培护士分别为对照组(78例)与试验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及操作考核评估组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及护士核心能力调查表测评两组护士的核心能力。结果培训后,试验组护士的理论考核评分、操作考核评分及CIR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核心能力调查表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规培护士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增强护士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 标签: PBL教学模式 规培护士 核心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156例于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行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术后MCI的发生情况并分组(MCI组及非M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6例中术后并发认知障碍48例(30.77%,48/156),术后未并发认知障碍108例(69.23%,108/156)。比较MCI组与非MCI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收缩压、血管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2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血清内皮细胞微颗粒(EMP)水平、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是影响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管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数(≥2支)、术前血浆sCD40L和TSP-1及血清EMP水平是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sCD40L、TSP-1及血清EMP水平单项及联合诊断对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诊断效能较高,且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年龄、高血压、血管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数(≥2支)、术前血浆sCD40L和TSP-1及血清EMP水平均是影响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浆sCD40L、TSP-1及血清EMP水平对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颅内血管狭窄 介入治疗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本院一共收治 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实施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全面护理,对比两组结局。结果:实验组 49例的并发症(心包填塞、出血、前臂血肿、造影剂过敏)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49例护理后的心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期间给予全面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常规护理 全面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