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 ASL)灌注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序列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对患者预后分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HIE的足月新生儿共40例和对照组40例的资料,全部于出生3天内接受MRI检查。所有HIE患儿出生1个月后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学评估(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根据评分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所有受试者同时进行3D ASL和DWI检查,比较脑组织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感兴趣区包括双侧基底节、丘脑和额叶深部白质,最终取双侧平均值。研究HIE患儿不同脑区的CBF值与NBNA的相关性以及CBF值的早期变化与HIE患儿预后分组的关系。结果(1)预后不良组基底节和丘脑的CBF值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丘脑CBF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7.5%、90.2%;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2.5%、92.7%;(3)基底节区及丘脑的CBF值与NBNA评分高度相关(r=-0.8196,P<0.001;r=-0.8504,P<0.001)。结论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的3D ASL结果与NBNA评分高度相关,可以早期诊断并预测患儿短期预后,以改善HIE患儿的整体预后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新生儿行为神经学评估 早期诊断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fication,IDEAL-IQ)序列在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AFP阴性HCC 28例和FNH 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肝脏常规扫描及IDEAL-IQ序列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病灶及背景肝组织弛豫率值(R2∗)、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值,统计学分析比较FF值、R2*值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比较相关参数在两组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HCC组和FNH组FF病灶值、R2*肝脏/R2*病灶分别为8.28%±5.76%、2.98±1.08和2.56%±1.25%、1.90±0.5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R2*病灶值、背景肝组织FF肝脏值分别为(21.15±5.80) Hz、4.02%±2.54%和(22.79±6.07) Hz、4.23%±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病灶值及R2*肝脏/R2*病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23 (P<0.001)、0.883 (P=0.56)。结论FF病灶值及R2*肝脏/R2*病灶对于两者均具有鉴别诊断价值,FF病灶值AUC大于R2*肝脏/R2*病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IDEAL-IQ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脂肪变性 铁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评估ONS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脑部MRI检查的健康成年人资料。测量每只眼球后3 mm处的ONSD值和眼球横径(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 ETD)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眼球后ONS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BP)和ETD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413例受检者被纳入研究,男227例,女186例,年龄(42±12)岁。413例受检者磁共振测得的ONSD平均值为[4.76(95% CI:4.72~4.80)] mm。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2)和ETD(P=0.002)是ONSD平均值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性别(P<0.001)和ETD(P=0.001)与ONSD值相关。男性ONSD的平均值为(4.86±0.42)mm,而女性为(4.63±0.40)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评估了ONSD/ETD,其平均值为0.22(95% CI:0.21~0.22 mm)。结论本研究评估了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ONSD的正常参考范围。性别和ETD是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不同性别的ONSD值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需要单独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 标签: 视神经鞘直径 健康 中国成年人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评估不同CT机的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和短期精确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全国多个中心(QCT和DXA分别来自31和32个中心)的40台不同品牌的CT设备(德国Siemens 12台、荷兰Philips 12台、美国GE 9台、日本Toshiba 5台和国产联影2台)和53台不同品牌DXA设备(美国GE Lunar 34台、美国Hologic 14台和法国Medlink 5台)。QCT扫描采用Mindways QCT系统,以常规腰椎扫描条件对ESP体模重复扫描10次,每次重新摆位,测量ESP中低、中、高密度椎体的骨密度值以及3个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值。根据实测值与体模标定值的差异计算不同设备的准确度误差,并计算标准差均方根(RMS-SD)和变异系数的均方根(RMS-%CV)来评价短期精密度误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设备间测量的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不同CT和DXA设备测量的不同密度椎体和平均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emens的准确度误差范围为1.20%~7.60%,Philips为-1.83%~0.20%,GE为1.18%~13.20%,Toshiba为-0.12%~3.55%,联影为-1.65%~6.32%,GE Lunar为6.59%~21.34%,Hologic为-6.65%~5.45%,Medlink为-6.97%~-0.68%。QCT和DXA测量的所有椎体骨密度值的RMS-%CV为0.38%~3.85%;QCT的RMS-SD为0.54~2.45 mg/cm3。DXA的RMS-SD为0.009~0.037g/cm2。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RMS-%CV值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呈减低趋势,RMS-SD值则呈升高趋势。结论基于ESP,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ESP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误差和短期精密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可以用于临床随访观察。QCT的短期精密度误差和准确度误差波动范围较DXA略小。

  • 标签: 骨质疏松 定量CT 双能X线 骨密度测量仪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和CT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接诊的70例鼻咽癌患者完整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将患者临床症状、影像资料以及随访等综合结果作为颅底骨质受侵的判定标准,统计分析CT和MRI对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价值。结果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在CT上主要表现为骨皮质增厚模糊或增生硬化、单或多部位虫蚀样骨质破坏;MRI上主要表现为骨髓高信号消失呈中等信号。70例患者中,CT诊断颅底骨质受侵者24例,检出率为34.3%,其中多部位受侵者17例。MRI诊断颅底骨质受侵者51例,检出率为72.9%,其中多部位受侵者31例,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检查均显示颅底骨质侵犯岩锥尖发生率较高。结论MRI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诊断中能显著提高检出率,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影像依据。

  • 标签: 鼻咽癌 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 检出率 颅底侵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 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