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骨关节炎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失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且功能预后不佳,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张英泽院士团队研发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临床转化。为了更好推广这些成果,自2015年4月以来,共举办50期骨折微创学习班,展示骨折微创治疗的创新理论和微创手术技术,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400余家医疗单位医院的1 50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班。笔者回顾50期学习班的主要创新理论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为提高创伤骨科诊疗技术和开拓微创术式应用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的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的稳定性和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半月板,胫骨 交叉韧带损伤 闭合复位内固定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43.9岁。按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简单骨折27例(Ⅰ型20例,Ⅱ型7例),复杂骨折36例(Ⅲ型16例,Ⅳ型17例,Ⅴ型1例,Ⅵ型2例)。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的12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致伤原因、手术方式、康复起始时间、术后是否安装支具、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0~7.1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45~100分,平均92.4分。不同骨折类型患者的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髁间棘骨折块游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相比,非游离患者的H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5个变量(年龄、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片是否游离)与HSS评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只有骨折类型和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为:Y=125.591-7.790a-17.277b(Y表示HSS评分,a表示骨折类型,b表示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Ⅰ、Ⅱ型(简单骨折)的短期随访预后较好,综合分型Ⅲ、Ⅳ、Ⅴ、Ⅵ型(复杂骨折)预后较差。对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中髁间棘骨折块游离的患者,建议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块未游离者不予处理。

  • 标签: 膝关节 预后 流行病学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6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上胫骨平台宽度,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是否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4.6 min,出血量平均2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胫骨平台宽度(78.9±7.2)mm,较术前(87.4±6.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后复位丢失和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能恢复胫骨平台宽度,而且骨折块挤压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康复较好。

  • 标签: 膝关节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胫骨平台骨折 自断加压骨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的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有效指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半月板,胫骨 预测 胫骨平台骨折 撕裂伤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常见急性创伤之一,目前关于其分型和治疗的研究广泛,微创治疗已经成为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热点和主流方向。根据300余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结果,提出核心负重区的概念,即膝关节在运动常态下,如步行和中等强度跑步,胫骨平台的负重区域。对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薄层CT扫描,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结果显示,在行走状态下载荷为体重的2倍,胫骨内、外侧平台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389mm2和363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的33.2%和42.9%;在中等强度跑步状态下载荷为体重的4倍,胫骨内、外侧平台的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418 mm2和406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的35.6%和48.0%。据此,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核心负重区骨折和非核心负重区骨折,两种类型骨折的治疗策略有着显著区别:对于核心负重区骨折,复位要求更高,因骨折累及越靠近核心区,越力求解剖复位;相反,对于非核心负重区,则可以适当放宽复位要求,甚至在部分病例,如单纯撕脱骨折、边缘型骨折、部分胫骨平台Hoffa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总之,在临床诊疗中,骨科医生应重点评估核心负重区的骨折,有针对性的选择复位和固定方法,有的放矢,推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更加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创伤 核心负重区 微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Hoffa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